2024年9月下旬一天上午,笔者参与了某单位的一起老纸质品鉴定,其中有一版东北邮电局发行的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邮票(版式6×7=42枚,面值5元,无齿孔),是全套2枚邮票中的第1枚。(图1)
经过手目视和工具检验该版发行于民国三十六周年(公元1947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邮票后,即可结论是属于“一眼假”的后仿品,理由有二点:
1.虽然是采用同版别的胶印,在高倍放大镜下显示的墨色亮丽,没有历时70多年应有的自然性物化反应感。
2.虽然纸张使用的是一种有陈旧感的书写纸,但纸面上的刷色吸墨印迹漂浮,缺少岁月经历的渗透痕迹。由此对该版邮票的认定:一件后仿的工艺品,无欣赏价值,无经济价值。
图1-鉴定的实物
据《黑龙江省志·邮政志》记载,1945年8月,日伪政权垮台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邮政机构全部陷于瘫痪状态,东北地区对外的通信基本中断。1946年10月,为了尽快恢复对外通信,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在哈尔滨市正式成立。
这套在解放战争时期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邮票,是由当年的解放区东北邮电管理总局1947年3月8日发行的。全套邮票共2枚,面值的币种为东北币/注1,分别为(2-1)5元,刷色朱红;(2-2)10元,刷色深棕,版式分为有齿孔和无齿孔两种。由美术家郝艺民设计,哈尔滨广发印刷所印制。这套2枚的“三八”国际妇女节邮票,票面图案是高举右手站立着的女工人、女战士、女农民,图案两边是“妇女们起来”和“为民主而战”的战斗口号,中间是空心体“三八”两字,重点突出了“三八”国际妇女节在社会地位中的形象。(图2)
图2
该套邮票有原版和加盖二种,原版票无发行单位和使用地区,加盖票用绿色油墨加盖了“东北邮政”印记。(图3-1-2)
图3-1有齿票加盖
图3-2无齿票加盖
当年由东北邮电局发行的“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邮票,是我党邮政发行的第一套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邮票(注:中国解放区邮票史·东北卷-96P/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9第1版)。邮票上的三位妇女分别代表纺织工人、士兵和农民,邮票主图两边“妇女们起来 为民主而战”的口号,是引用于1939年延安军民庆祝“三八”妇女节,毛泽东同志在大会上发表的“妇女们团结起来”讲话。由于印制完毕的邮票中,缺了发行单位名称的邮票要素,1947年3月19日,即在部分邮票上加盖了“东北邮政”四个字的绿色名称的邮票。
3月8日的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全世界女性们特定的神圣节日。早在110多年前的1909年3月8日,当时美国中西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女工和美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为争取与男子平等的同工同酬,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要求提高工资、每天工作8小时和享有选举、被选举权。这次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不仅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劳动妇女斗争,而且也充分展示了当时美国女劳工们的力量,同时这场斗争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妇女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1910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第二次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德国著名的“国际妇女运动之母”克拉拉·蔡特金(1857.7.5 - 1933.6.20),1857年生于德国萨克森,1878年与俄国人奥西普·蔡特金相识,后跟随蔡特金流亡到巴黎,两人于1883年结婚。克拉拉·蔡特金还是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又在巴黎开始组织工人运动。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时她被选为书记,在会上发表了《为了妇女的解放》的演说,并利用她主编的《平等报》,为争取妇女自身的权利而进行斗争。在克拉拉·蔡特金的领导下,德国的妇女解放斗争取得了巨大成果。),这次会议根据她的倡议,通过了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决议,并确定1911年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务院在1949年12月23日发布通令: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新中国的第一套妇女题材邮票,是1953年3月10日发行纪21《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邮票,全套2枚,图案分别是纺织女工和农村妇女。第一枚“纺织女工”,塑造了一位纺织女工的劳动形象,她站在细纱机前,脸上露着愉快、自豪的微笑,象征着新中国劳动妇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工业战线上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图案四角绘有光荣花,既装饰了画面,也赞美了新中国妇女在工业战线上的伟大创造。第二枚“农妇”,塑造了一位农村妇女的劳动形象,她手握镰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正在收割成熟的麦子,象征着新中国农村妇女同男子一样参加田间劳动,已经成为农业生产战线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图4)
图4
为纪念这位“国际妇女运动之母”,中国邮政于1960年3月8日发行了纪76《“三八”国际妇女节五十周年》邮票一套四枚,版别:影写版,其中第1枚就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创始人克拉拉·蔡特金像,这是在新中国邮票上第1枚标示有名有姓的妇女。1980年3月8日,原邮电部再次发行J53《“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七十周年》邮票,版别:影雕套印,主图为克拉拉·蔡特金半身肖像。在新中国发行的众多妇女题材邮票中,克拉拉·蔡特金是目前两次登上我国“国家名片”的外国妇女。(图5)
图4纪76.J53
随着集邮文化宣传进入多种相邻学科的综合性,集邮文化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质,成为一门以收集、鉴赏和研究邮票,为多元化的生活融入社会活动中的展览交流,文艺创作,书刊出版,影视作品和图书馆、博物馆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化资产,并以它一种独特的、自成体系的文化现象,展现了其的固有、广泛又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一些纪实性的人物、事物和名山、古迹及珍贵的植物、动物等邮品,因系可塑的特质素材,产生的文化效果和社会影响,已无法用经济价值进行衡量。特别是一些存世量少的赤色邮票,解放区邮票,纪特邮票,文字邮票,编号邮票,JT邮票等,由于市场人气好价格高,致使采用同版别的高仿假票,在线上网店和线下市场层出不穷。由于假票采用的是同版别印制,让不少的集邮爱好者防不胜防。
为了让涉足集邮圈不长的爱好者少上当或少交学费,建议“先学知识后买邮票”,这也是古玩收藏界高手指点他人练功学艺的真谛所在。集邮人要记住一句到位的话,“花上千元买书刊学知识-值,胜过盲目花万元买邮品-亏”“知识=财富”是永恒的真理。辨别邮资票品的真伪其实并不难,无论是新仿(近40年之内)还是老仿(40年以上),鉴于印刷业的机器设备和原辅材料的更新换代及印制工艺技术的不断创新,因此不同型号的机器设备和换代的原辅材料及不断创新的印制工艺技术,在时间流逝的岁月中都会留有它固有的特征。以本次鉴定的“东北邮电局印制发行的‘三八国际妇女节’”无齿邮票”为例,笔者是根据下面二个主要的辨别特征,认定它为后仿品。
1.观纸张:真邮票使用的是一种有水印绢丝纸/注2和无水印白纸的专用纸张,属于强吸墨纸类,这种纸张多由木质纤维制成,吸墨性强,纸张质地较为粗糙,墨一落纸就容易扩散,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虽然仿制品使用的也是一种吸墨纸类,但不是强吸墨纸类,因此纸张厚度、吸墨性能与真邮票的用纸有差别,最明显的是纸张无韧性/注3,是属于非专用的普通书写纸。
2.印刷工艺:真邮票的印刷工艺,受当时的设备条件影响,邮票的成像效果显得较为粗糙,线条也不够细腻,在刷色上因是手工调墨,所以在色泽上有轻微偏差。由于仿制品使用的是现代设备和印制技术,虽然使邮票图案线条的还原度展现得原汁原味,但着墨颜色鲜艳,和相距百多年的墨色有明显差别。
注1东北币,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东北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东北币”,流通于东北地区。当时东北解放区发行的邮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邮电部于1949年10月8日至1950年12月1日先后发行的纪1至纪8“东北贴用”纪念邮票8套和普东l、普东2“天安门图案普通邮票(东北贴用)”(图6),均以东北币为面值币制,这些邮票面值则称“东北币面值”。
注2水印绢丝纸,水印绢丝纸结合了水印技术和绢丝的特点,是一种具有特殊防伪功能和质感的纸张。绢丝纸原料中含有蚕茧,是在抄纸中添加了天然纤维,类似如棉纤维、麻纤维等专用纸张,这些添加了纤维的专用纸张,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伸度,纸质平滑有弹性,吸湿性好遇水不易破碎。
注3纸张韧性,是指纸张的材料特质,有韧性的纸张质感较硬,用手指夹住纸张边沿左右摇晃,不易弯曲(类似于铜版纸的韧性)。有韧性的纸张多为专用纸类,如钞票、证券等。
纪5《保卫世界和平(第一组)》纪念邮票二种同名图色,不同面值。
图6-上图为加盖,下图未加盖
卢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