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比茄多耳
北京曲剧是北京唯一的地方戏,从北京曲剧定名到现在,仅仅才七十多年时间,因此说北京曲剧与昆曲、梆子、越剧相比算不得历史悠久。但如果将北京曲剧追根溯源到八角鼓,那就有三百来年历史了。岔曲至晚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而北京曲剧最为直接的源头拆唱八角鼓最晚形成于道光、同治年间。
类似于拆唱八角鼓、彩唱八角鼓这种介于曲艺、戏曲之间的艺术形式在民国年间获得了大发展,于是曲艺剧诞生了。
曲艺剧这个名称已经被京津两地使用了一段时间,但为什么又改叫北京曲剧了呢?这都是老舍先生的主意。
1949年10月,老舍先生从美国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此时的老舍先生满怀壮志,对北京爱的更深了,他总想为北京做点什么,尤其是在文化方面。
老舍先生认为,北京流行着不少戏曲形式,比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但这些都属于外地剧种,并不是老北京的艺术形式。京剧虽然形成于北京,但并不是使用北京话演唱,更不以表现北京故事为见长。
老舍先生总觉得北京应该有属于北京的地方戏,于是他相中了曲艺剧。老舍先生之子舒乙推断,或许老舍先生认为岔曲、单弦、八角鼓最与北京沾边,这些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诞生在征服大、小金川之后,先在满族八旗军人中流行起来,并逐渐传播到社会上。曲艺剧直接源自八角鼓曲牌,具有北京属性是毫无疑问的。
老舍先生写了一个剧本叫《柳树井》,交给了北京曲艺艺人们。《柳树井》成功在京公演后,在老舍先生的建议下,将曲艺剧统一定名为曲剧,为了突出地域特色,又建议在曲剧前面加上北京二字。在老舍先生北京情结的引领下,北京曲剧这个名字定下了。
老舍先生满怀期望地为北京曲剧设想未来——用北京的语言,北京的音乐素材创造中国式的民族歌剧。自此,作为北京地方戏,北京曲剧剧种正式开启了新的艺术建设。
几十年来,北京曲剧坚持讲好北京故事,坚持使用单弦曲牌,创编了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少年天子》、《烟壶》、《正红旗下》等。
舒乙曾在由其撰写的文章《老舍先生和曲剧》的结尾处,总结了北京曲剧有以下七大特点:通俗易懂,字正腔圆,非常大众化;地道京味,以普通音为语言基础,既有地域性,又有普遍性;擅表演,强过西洋歌剧;好听,曲牌种类多,既动情又震撼;民族形式强烈,是继承和发展巧妙结合的典型产物;很现代,每个剧目都是新鲜的和原创的;移植名著多,尤其是擅演老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