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政学子的暑期青春之行,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一)

学术   2024-08-26 12:09   上海  


组稿:吴家琪

排版:季晓芙

编辑:索子菲

责编:马丁


引言:

这个暑假,各学院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围绕法治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红色文化和数字普法等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入基层,结合专业知识,创新实践方式,围绕法治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实践引领长三角社会治理、红色文化支撑法治道路发展、数字建设开创智能普法征程等不同主题,展现了华政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华政学工推出暑期报道【青春之行】,聚焦各学院在暑期的实践活动,记录华政学子的青春风采。


1

法治赋能农村繁荣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八期青马班学生组建了名为“法润田野小分队”的社会实践队伍。7月上旬,“法润田野小分队”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松江区新浜镇林建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江信瑜果业专业合作社、上海家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叶榭镇的上海松丰蔬果专业合作社,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访谈调研,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进行普法宣传。

队员们聆听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过程,感受该党支部将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凝聚起来“拧”成大团体,形成“一股劲”的优良作风。通过农机等生产技术,将水稻制作成大米,把“松江大米”“木谷粒”等品牌推销到市场上,实现了农民收益的增加和集体经济水平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合作社就是新时期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对三家合作社的实地调研,队员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党支部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发展的认识,该队将继续探访松江区和芜湖市繁昌区的其他合作社,做好调研材料分析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来自知识产权学院“有求必应”选择了探索法治环境下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团队成员在上海市金山区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以金山嘴渔村为中心,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走访访谈等多种形式,寻求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山阳镇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科等多方合作,整合资源、协调联动,探索将乡村环境更好融入法治化轨道的有效方案及现实条件,助力新发展理念以法治化规范化的方式贯彻于实践之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力量。

经了解,目前市场监管局对海鲜市场所有商家均有持续进行中的食品安全法律科普宣传,并定期进行实地检测监管,开展食品、消防安全演练。同时,渔村与市监局还创建了“食品快检”共建项目,每周定期挑选商家,进行农药与重金属残留的相关检测,并在检测当天发布结果,以保障消费者权益。目前,在小组成员的协调沟通下,更多渔村与市场监管所的线上监管共建项目正在试点推进中。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始终秉持“有求必应”的决心,不断调整计划,使实践结果“为解决问题而生”,就如同其队名“有求必应”。本次调研所收集的信息,也将为团队下一步制定渔业村的品牌建设与保护方案、规划本地商业街的管理运营等方面提供参考,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2

创新实践引领长三角社会治理


7月1日,由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长三角法治传媒研究院主办,长三角三省一市法治报等单位共同承办的“大学生·记者携手看长三角社会治理”暑期实践调研活动正式启动。“长三角法治媒体合作伙伴”的媒体记者和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学子组成6个调研小组,奔赴嘉兴、宁波、湖州等地,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和亲身参与等方式,全方位、沉浸式开展为期五天的调研活动。


在嘉兴市,第一组府南社区调研组,来到了嘉兴市府南社区。作为一个大型人口社区,社会治理创新的典范,府南社区通过“法治+自治+德治+智治”的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治理的高效运作和人文关怀的独特魅力。此时,“海经”调研团队深入嘉兴市海宁经济开发区,探索工业社区治理模式,全面认识泛半导体产业的治理经验,体会到产业转型升级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桐乡市洲泉镇调研小组则发现,位于桐乡市西隅的洲泉镇,正通过“三治合一”与创新治理模式,展现了基层治理的高效与温度,为民生福祉提供了坚实保障

左滑查看更多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宁波与湖州。第一个团队由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系主任郭青青带队,学生吴家兴、吴颖、高婧颖、张佳怡等组成宁波海曙点位调研组,探索以曙悦社区为代表的“未来社区”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充分了解“未来社区”这一新型基层治理理念,近距离感受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余姚马渚站点调研团队师生5人通过深入宁波市余姚市各地,探索基层治理模式,总结出“开元经验”“马渚故事”和“余姚方案”,为现代化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深入秀美湖州的湖州长兴点位调研团队,辗转湖州市的社区、乡镇和街道,探索基层治理的创新模式,感受并总结出“湖州答案”在社会治理中的实际应用与成效。

左滑查看更多


3

红色文化支撑法治道路发展


刑事法学院的红色法治调研团队来到江西的瑞金、萍乡两地开展暑期调研,旨在追根溯源探寻苏区法治历史,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法治建设道路,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弘扬红色法治文化,以来时道路启迪新的征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长征”“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这些与江西密切联系的史实是还原中国共产党法治探索之路的重要线索,深入了解相关历史对于明确调研重点、全面理解苏区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等地的实地调研,调研团队对于苏区法治建设的背景、成就等基本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体会。

同样是探索红色法治文化建设,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川带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3级研究生李好、刘倩和郜然赴江苏省南京市开展了主题为“革命历史记忆数字化助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实践路径研究”的社会调研活动。

调研队伍前往了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进行参观。调研团队依次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纪念亭等,回顾了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峥嵘岁月,瞻仰并纪念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感受其爱国情怀。在参观期间,调研队伍通过对展厅中陈列的枪支、弹药、信件、照片等记忆符号的研究,深刻领会到“符号”背后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这一举措为深入探究革命历史记忆数字化的潜在价值及功能奠定基础。


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数字化手段,能够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范围,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该队成员表示,后续团队将继续做好调研材料整理分析工作,以南京市红色教育基地为例,努力探索革命历史记忆数字化助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实践新路径。


4

数字建设开创智能普法征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Can.D法宣小分队”在赵庆寺老师的指导下前往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司法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法治服务中心,探寻该司法所在“数字”赋能基层普法建设的实践进程。

在与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调研团队重点关注司法所在数字普法方面的实践创新。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潘剑涛指出高桥数字普法实践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积极建设线上普法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建立线上普法平台,如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各平台发布普法文章、视频、漫画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形式,如在线讲座、公众号法律知识答题等积极开展数字化普法活动,提高公众对法律知识的兴趣。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另一组成员则在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危红波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山东省威海市开展了主题为“青少年线下普法教育的问题和改善方案可行性研究——以山东威海为例”的社会调研和普法实践活动。

队伍来到组内周行同学的母校——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成员们开展了普法讲座活动,与高一某班的四十多位同学一起探索法律与生活的关联性,并发表了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法律评价。


负责讲座的周行同学从湖北四岁半女孩被十二岁男童杀害案、贵州安顺那园小学校园霸凌事件、武汉小学生遇害后其母跳楼身亡事件、重庆姐弟坠亡案、重庆烈犬咬伤女童案五个典型案例入手,深入浅出、生动详实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刑事责任年龄、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与法律效力、校园霸凌牵涉的各方责任、网络暴力的危害与侮辱、诽谤罪的相关信息以及共犯的处罚问题。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积极开展法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青少年法治意识,还能通过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的方法让青少年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成员们表示,将竭尽全力呈现项目最终成果,不断探索法治理论融入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结束语:

这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展示了我校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同学们通过深入农村、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探索出了一条条推动社会进步的新路径。无论是法治赋能、创新治理,还是红色传承、数字普法,这些实践成果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我校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做出了积极探索。相信未来,他们将继续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书写更多的精彩篇章。


素材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传播学院、刑事法学院提供


华政学工

华政学工
华东政法大学学工部打造的集思想教育、信息发布、内外交流、学生服务于一体的公众平台。\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