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的永远情怀——毛泽东在浙江

文摘   2024-12-26 07:04   浙江  

  202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1周年纪念日。毛泽东视杭州为“第二故乡”,非常喜爱浙江,这种喜爱也许有着某种历史渊源。根据江山市档案馆所藏的《清漾毛氏族谱》所载:北宋初年,毛泽东的先祖毛让由浙江江山清漾迁居江西吉水龙城,成为江西吉水毛姓的始祖。元末明初,吉水仙茶乡人毛太华赴云南从军,又因军功从云南到湖南定居,为韶山毛氏的祖先。从族谱看出:毛泽东为清漾毛氏的第56代后裔。2002年,清代同治己巳年(1869年)编纂的《清漾毛氏族谱》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9年5月,“毛泽东祖居地在浙江江山”新闻发布会在江山举行。



《清漾毛氏族谱》江山市档案馆馆藏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曾50多次亲临浙江,在西子湖畔工作、生活了近800个日日夜夜。在浙江期间,他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主持召开了多次中央的重要会议,形成了许多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他还在这里会见了28个国家共32批次外国政府首脑和外国各界代表团。毛泽东也十分关心浙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他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浙江的许多建设成就与先进典型经验,因他的褒荐而推向全国。西子湖畔,留下了一代伟人的足迹和许多佳话。浙江人民对毛泽东始终怀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




  1954年,毛泽东在杭州审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53年12月28日,毛泽东抵达杭州,在浙江省委领导的陪同下乘车前往杭州北山路84号,开始了宪法的起草工作。为了起草宪法,毛泽东和起草小组成员广泛阅读和研究了世界各类宪法。1954年2月17日完成了草案初稿。2月24日完成“二读稿”,26日完成“三读稿”。3月初,经毛泽东审定和修改的《宪法草案初稿说明》专门就宪法草案在文字上的特点作了说明:“宪法是必须在全国人民中间普遍宣传和普遍遵守的,因此,条文固然要尽量简单,文字尤其要尽量通俗。从这个观点出发,宪法草案的文字完全用白话写成,凡是可以避免的难懂的字眼,一律加以避免。”3月9日,宪法起草小组拿出“四读稿”。在杭州的2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和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稿本。


  为了解农村合作社情况,1954年初,毛泽东来到新登(今属杭州市富阳区)一个名叫王家水碓村的自然村,和农民一起交谈,仔细地询问“农民是不是都自愿入社”“耕牛、大型农具如何折价”“土地如何评产入股”“如何参加分红”“如何记工算账”等问题,鼓励推广连作莰稻。毛泽东与村民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距离,就像久别的老农回到老家。由于毛泽东戴了口罩,直到20年后,王家水碓村的农民才知道,那个冬天到村里来调查合作社的大干部就是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视察小营巷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毛泽东也愈加关注搞好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1月5日,毛泽东来到卫生搞得比较好的杭州小营巷视察。由于突然,无论是卫生工作,还是警卫工作,事先都来不及准备和布置。毛泽东连续进了多个院门,还特意走进了一个十户居民共用的灶头间和几户居民的住房,向群众了解日常生活情况,察看卫生状况。毛泽东的这次视察,推动和促进了杭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和“学小营、赶小营”的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的深入发展,一直激励着小营巷居民和杭州人民在各项工作中走在前列。



  1963年5月9日,正在杭州办公的毛泽东审阅了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编印呈送的《一批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这批材料有7个,毛泽东在批转材料时,将封页上的题目改为《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并写下了1300多字的长篇批语(后称“五九批示”)。后来,这个批语连同浙江省7个材料作为1963年5月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后简称“前十条”)的“附件七”印发。


  批语指出了干部和群众一同参加劳动意义重大,“使我们的党进一步成为更加光荣、更加伟大、更加正确的党,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好干部。”强调了干部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对推动经济发展和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性。




作者:梁卫锋


编辑:陈丽丹 责编:黄 彦

编审:童菁菁 主编:王伟俊



- 浙江省档案馆 -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浙江省档案馆
政务公开,档案工作成果展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