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生态治理、建设林学登峰学科、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浙”5家单位分享经验

政务   2025-01-22 19:06   浙江  

1月21日,2025年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在杭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两会部署,总结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部署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会上,嘉兴市、乐清市教育局和浙江农林大学、台州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5家单位作交流发言。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经验分享——

压实管党治党责任 擦亮“优学在嘉”底色

嘉兴市教育局

图为桐乡市凤鸣小学清廉学校建设特色项目——清廉漫画


2024年,嘉兴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全面打造“优学在嘉”提供坚强保障。一年来,承担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12个,积极教育、校园安全协同共治等相关经验在全国性会议交流11次,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省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1个。


“三个聚焦”领航,强学习抓落实


聚焦“学习+宣讲”双提升。坚持不懈凝心铸魂,印发《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实施办法》《嘉兴市教育系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师德专题教育活动方案》,搭建“尚学论坛”“南湖·初心讲堂”平台,对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情况开展巡听旁听指导;开展“教育家精神宣讲”“青春思想荟”、书记微课堂等1950余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聚焦“部署+落实”双推进。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建立工作闭环落实机制,实施学校党组织会议讨论决定事项清单报备制度,100%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开展重点调研课题9项,推动制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嘉兴方案”。“两县创建”省级评估通过率100%。聚焦“常态+专项”双监督。提高党内日常监督质效,建立党内巡查与审计联动机制,积极落实信访“五双”工作法。提升专项治理成效,2024年开展中小学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专项治理、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4项,推进全市217家中小学校食堂完成硬件改造提升。


“三个维度”领跑,优体系塑品牌


组织体系纵向贯通。完善中小学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的四级组织架构,构建“6+3”建设路径,从6个方面全面规范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党组织工作内涵、工作质量和品牌建设“三提升”。“五红工程”党建品牌创建取得实效,承办全省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会议,相关工作经验在会上交流发言。协同网络横向覆盖。构建党建统领、党员入网格、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整合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教育技术与数据中心,优化育人机构职责。党建赋能积极教育实践,建立“全领域统筹、全方位育心、全过程共助”的“三全育人”机制,积极教育工作经验获教育部和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清廉学校建设到底到边。印发《嘉兴市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认定标准》,学校建立执行监督、提醒抄告、问题报告等履责机制,对党组织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提醒。截至目前,全市21所学校获评省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4所学校获评省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


“三支队伍”领雁,提能力促发展


优化干部培养。深化“全链式”培养,着力锻造“硬核”中小学校干部队伍,建立“副校长-副书记-校长-书记”校领导选拔模式,构建“初任校长-骨干校长-名校长培养人选-名校长-教育名家”全链条式校长成长培养路径,提升干部办学治校能力。南湖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省仅2地)。做强党员服务。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深化“三亮一诺”,建立党员“联校、联师、联生、联家庭、联社区”服务机制,推动开展“解校难、解师惑、解生困、解家忧、解民疑”活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协同公安部门守护校门口安全,做到上下学时段校门口停警车、亮警灯、见警察。组织党员参与“88517885”教育系统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咨询服务6098人次。助力教师成长。落实党员“双培养”机制,推动党员教师一线成长、岗位建功。开展“嘉师铸魂”“嘉师成长”“嘉师有绝活”等活动,形成“党员领航,群雁竞飞”的生动局面。2024年,36名教师晋升中小学正高级,通过率居全省前列,其中党员33人,占比91.6%以上;党员教师辅导学生参加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金奖总数和获奖总数创近五年最好成绩。



改革破局 综合施策

积极推进优质均衡背景下的教育生态治理

乐清市教育局

图为乐清市建设路小学玉箫校区投用


乐清现有中小学151所、幼儿园205所,在校生23.7万人。近年来,在省教育厅和温州市局的鼎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乐清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力整治“掐尖”招生乱象、违规办学等行为,大力推进促均衡、提优质系列举措,切实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大教育差距,顺利通过国家级“两个创建”实地核查,教育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特别是近两年,乐清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群众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2023年实现教育生态监测“四连升”,教育满意度也大幅跃升、居全省前列,同时获评省、市、县考核“三级优”。


破解“三个难题”,夯实生态治理发展根基


破解底部抬升难题。以“规范民办”工作为契机,系统谋划破解乐清教育底部抬升问题,多轮推演研判,率全省之先出台规范民办“1+9”方案文件,高效平稳完成“公参民”学校转公和民办随迁子女学校退出办学,有效保障随迁子女享受同城优质教育的权益。破解违规办学难题。以整治民办学校提前“掐尖”、违规补课等为核心,大力开展学校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把教师从教行为、学校收费行为、教育教学管理等7项内容列为建设重点,建立“三级”监督机制,持续严肃监督问责,形成有力震慑。破解家长焦虑难题。打造课后服务“乐清模式”,培育素养作业优秀学校10所,评定课后服务优秀学校56所,切实减轻校内学业负担。全面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将校外培训治理纳入“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和网格化管理,依托各乡镇街,联合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校外培训网格大排查,近两年共排查机构千余家次,发现各类问题百余个,均落实整改反馈闭环管理。


聚焦“三大改革”,激发生态治理内涵活力


聚焦全域集团化办学改革。设立2亿元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搭建教育集团57个、集团联盟24个,完成课堂研修、项目交流6000(节)次,惠及学生16.2万人。推进教师常态轮岗,制定轮岗教师评优评先、子女入学等“八重礼包”,以毕业班专任、骨干教师为轮岗重点,2024年完成带编轮岗交流421人。聚焦教学和评价改革。构建区域“1+N”的省“教改实验区”推进体系,设立项目建设和成果奖励两个“500万元”,深化实施课程方案、学教变革、项目化学习等改革。全域打造学生心目中的“幸福课表”,实施课间“出圈”六大行动,保证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体育锻炼。同时,建立区域“363”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小学以达标、均衡为主,初中更重增值变化,有效遏制我市初中“后20%学生”占比上涨趋势。聚焦公平招生编班改革。落实公民同招和均衡分班,采取初中学校“S”形编班和小学电脑随机编班,完善招生分班工作的全链条监管机制,特别组织有“掐尖”可能的校长公开向全社会承诺,对违规行为落实“三个一律”,近两年处罚违规民办学校8所,就地免职公办校长2人。同时,提高优质普高招生定向分配比例,将乐清中学70%、乐清市二中50%名额分配至全市初中,有效支撑公办初中良性发展。


强化“三项保障”,完善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统一城乡教育标准,近两年总投入121.01亿元、供地261.33亩,新建中小学16所,撤并小规模学校4所。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2024年募集6399.2万元专项资金启动品质校园“百校焕新行动”,夯实教育发展基础条件。强化队伍建设保障。不断抓实师德师风教育,一手抓典型示范宣传,以“乐清教育发布”公众号为宣传主渠道,设立“乐教先锋”“师德记忆”等专题系列报道,每年阅读量超550万人次,不断强化模范引领作用。一手抓典型违规整治,制定《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处理细则》《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处理意见》,对违规教师采取职称低聘、取消荣誉、解聘辞退等8项硬核举措,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强化家校协同保障。出台《乐清市学校家庭社会全域育人实施方案》,联合政法、法院、公安、卫健、妇联等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6次,为全市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心理副校长,落实全员家访,进一步增强协同育人共识。遴选市级培育校20所,组建家庭教育联盟24个,招募志愿者讲师70人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构建“1+X”品牌课程,以“申请单”“点课单”“直播单”等形式拓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渠道,每年开展公益讲座150余场,服务家长16万余人次,家校协同更趋完善。


聚全校之力建设林学登峰学科

浙江农林大学

图为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在田间地头开展服务 


2024年,省委书记王浩来校调研,要求学校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三农”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提升科研水平作为重要支撑,助推全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学校以超常规举措聚全校之力推进高水平大学(林学登峰学科)建设,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跃升。


一是瞄准“一个目标”挂图作战,建立全校协同攻坚机制。瞄准林学新一轮学科评估,举全校之力打人民战、特种战,一竿子插到底,做到做无可做。校党委书记担任林学所在学院第一书记,原校长担任第一院长。组建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教育、人才、学科、科研、保障5个工作专班,每月比拼晾晒,点穴式、清单式推动登峰学科重大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全年召开7次登峰学科月度工作推进会,高质量承办全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首次现场推进会,全校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已然形成。


二是“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强磁场”。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学校独立设置人才工作办公室,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育双库,按图索骥、精准引培。建立基于质量、贡献、成效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五心”(贴心、省心、暖心、舒心、安心)人才服务体系,各类人才脱颖而出。2024年,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3人,学校国家级人才数量列省属高校前列。聘任省属高校首位学术副校长,“顶尖人才”引进获得突破。教师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斩获二等奖,教育教学能力稳步提高。


三是“人、财、物”资源精准投放,持续释放科研创新活力。学校资源有限,握指成拳,博士指标、人才引进、科研用房、经费绩效等各类资源,林学学科按需配置。设立登峰学科政策特区,制定登峰学科重大贡献积分体系等制度,实行重大成果绩效翻倍等高强度激励政策。林学学科牵头主持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优青项目各1项,发表CNS子刊论文9篇。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3项,新增国家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8个,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四是“农业、生态、环境”相互支撑,全面提升学科建设内涵水平。围绕生物种业、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打造若干“1(主体学科)+N(支撑学科)”优势特色学科群,培高峰、筑高原,形成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新增5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获批学位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新增博士点均对登峰学科形成强支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新晋ESI全球前1%,全校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数达到7个。植物与动物科学进入ESI全球前2‰,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前3‰。“以点带面”效果显著,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五是基础设施工程“马力齐开”,校园办学条件全方位提质。根据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校一策”方案,全力推进基础设施提质工程项目,学生宿舍、教学科研大楼、体育中心等项目全面开建,切实解决学生住宿、实验实习、体育用房等问题。学校新农科教育教学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D区学生宿舍已结顶,H区学生宿舍已开展规划设计。体育中心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获批立项。学校办学空间得到极大改善。


六是找准服务国家战略生态位,高质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产业迭代发展。学校充分发挥竹子、特色干果、中药材、环境治理、乡村规划等学科专业和人才方面的特色优势,深化“全校服务全域”等服务模式,全力支撑全国千亿级竹产业和粮食产业发展,做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浙农林贡献。新选派112名省科技特派员,累计推广实用技术200余项,开展技术培训300余场。香榧研究团队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做法获评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服务竹产业振兴工作获评2023年度全省乡村振兴最佳创新实践案例。作为全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联盟的盟主单位,积极探索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被《光明日报》专题报道。学校的战略贡献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因地制宜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

台州学院

图为环保材料小分队助力企业开发环保包装材料


台州学院笃定“办好一所大学、繁荣一座城市”办学使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一年来,学校入选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获批14个硕士学位点,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达6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新增省级平台6个,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行业协会奖21项,较好助力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


画好“点线面”,推动服务地方走深走实


坚持面上铺开。深入落实校地“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理念,与台州9个县(市、区)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实现全市域产业合作平台和项目全覆盖。坚持“书记手牵手,发展肩并肩”,围绕台州“5+5+6”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党建链引领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反哺育人链,把党旗插在服务产业的车间里、助力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累计开展党建联建50余项。坚持线上推进。针对台州行业团体特征,构建了医药大健康、智能制造、建筑业现代化、生态环境与绿色治理一体化、高分子材料等产教融合联盟,成立了台州市海转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个产业研究机构,推动人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单个千万级横向项目零突破。坚持点上开花。相继成立基本覆盖台州“456”先进产业集群的11个产业学院,如省重点建设产业学院—台州湾生物医药产业学院,与5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共享,年均投入1300万元用于建设,形成了共抓共建专业、课程、教材的协同育人共同体。主动回应工业革命4.0对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建立台州工程师学院,为台州输送了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垦荒之志、扎实本领”的产业创新人才,留台率连续六年超过30%。


搭建“直通车”,深化政产学研融通创新


抓筑巢引凤。建立省内首创的由政府、高校和民营企业参与构建、实行全市场化运作的混合所有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台州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市人才专项投入5000万元,11家企业共同出资,拥有柔性引进的2个院士团队、1个长江学者团队,全职引进一批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公司技术服务产值达百亿元,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抓延伸手臂。发挥“桥头堡”优势,成立了省工量刃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温岭研究院,建成全国首个产业数字中心,与企业共同研发的“高性能硬质合金制备关键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入服务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成立三门研究院,协助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入选省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成立浙江(台州)模塑产业研究院,联合企业建成全国首套“高效精密多色多工位旋转新能源汽车车灯注塑模具”装备,直接带动市场增长2.5亿元,助力黄岩获全省产业大脑评估第一名。抓共建共享。对接省“315”科创体系和台州六大未来产业,加大平台布局与产业链耦合度,与尚博能源等共建全省海岛绿色新能源及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与中节能铁汉生态等共建全省滨海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实验室、与九洲药业等共建全省中枢神经系统新药创制重点实验室,构建“大协同、大攻关、大成果”的科研组织机制。


打好“组合拳”,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


着力打通体制机制堵点。笃定人才第一资源,完善社会服务型教授职评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评审中的权重,将论文写在产业上、车间里、田野间。建立校企需求常态沟通、校企人才交流共享、“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双向流动等机制,深入调研台州73家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企业,与6家企业共建的“红蓝”人才之家获批省高校首批“人才之家”重点建设单位,与仙居县签署高层次人才“双落地”合作协议,全时双聘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实现“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痛点。推动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推行“一博士一企业、一团队一行业”,助力10到100的产业创新,成立了由教授、博士领衔的107支“1139科技小分队”,自带干粮、长期驻扎、全程陪跑,年平均参与科技服务3000余人次,服务企业500余家,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100亿元,联合企业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8项,受到《光明日报》等报道。着力破解成果转化难点。拓展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选派62人到60家民营企业担任“科技副总”、12人担任文化特派员,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举办科技成果竞价专场拍卖,转让数量和金额稳步提升,如无卤阻燃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后累计销售收入24.3亿元、创税4.4亿元,精科高新系列机械密封技术转化应用后实现销售收入1.79亿元、创税2365万元,较好服务企业创新升级。



根植义乌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打造城校共生发展的“义乌工商职院模式”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图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进行电商直播实践


“办好适合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是全体高职人的不懈追求。作为办在世界小商品市场里的高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殷嘱托,牢牢记住“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的战略定位,牢牢记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工作主线的战略使命,紧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步伐,开展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区域产业赋能职业教育的城校共生发展的生动实践。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就是生动实践的重大成果,是深化“一体两翼五重点”的重要载体,打造了“一体化协同、实体化运作、矩阵化服务”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单位。


战略指引、服务区域,

高站位谋划联合体顶层设计


服务国家战略,坚定建设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义乌“小商品、大市场,不断地再造新的辉煌”的新使命新要求。学校与义乌市委、市政府深切认识到联合体的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地的关键一招。将建设好、利用好、发展好联合体的美好愿景内化为建设单位间的自觉行为。


坚持党建联建,统一建设思想。学校发挥党建统领的核心作用,与义乌市委深入开展“四个融合”党建联建行动,通盘推进政策和资源供给,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力量。


协同多方资源,擘画建设蓝图。学校与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管理委员会、义乌商城集团联合150多家单位共建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市域产教联合体,联合制定建设方案,明确“一体化、两机制、三中心”建设路径,积极答好“教育强国,职教何为”的时代命题。


根植市场、三化并举,

高标准推进联合体建设关键实招


一体化协同,提升产教融合度。组织机构方面,成立理事会,制定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的理事会章程,建立多主体联动的运行机制。政策供给方面,义乌市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办学、人才、基建等相应促进办法,将建设绩效纳入各参与单位年度工作考核。资金保障方面,设立专项建设经费,2023年起义乌市财政每年拨款500万元,提供为期6年的项目培育经费。


实体化运作,提升产教支撑度。义乌市教育局、人社局、科技局牵头实体化运作“三个中心”,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四链”融合走深走实。建强高层次人才引培中心。紧扣“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建立校企人才双向互聘机制,开发联合体人才供需系统,成立高水平行业专家智库,打造成校企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建好高技能人才育训中心。紧密对接义乌数字贸易发展,深化育训结合,打造契合区域产业需求的金专业、建设适应岗位能力要求的金课程、开发对接国家行业标准的金教材、共建理实一体的金基地,建设省级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2个义乌市公共实训基地。建实科技创新中心。围绕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主导产业,建设17个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3个省、市重点实验室,用好“百博入企”“尖兵领雁”等项目,打造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矩阵化服务,提升产教贡献度。专业建在产业上。对接义乌发展需求,根据“贸工联动”理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为引领,构建了与产业相适应的专业体系,为区域提供高技能人才。加大特色培训。整合联合体资源,面向新农人、退役士兵开展技能培训,大力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开展海外办学。联合体充分发挥义乌全球贸易中心优势,建立摩洛哥义乌丝路学院、马来西亚义乌丝路学院等,为中资企业和华人商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助力转型发展。


共生共赢、深化内涵,

高质量产出联合体建设成效


人才质量提升。近三年,共培育1.15万余名毕业生,每年留义乌就创业率超60%,每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创新创业竞赛奖项名列全省前茅,通过共富工坊等形式开展各类培训15.9万人次。平台项目提能。获批省级产教融合联盟1个,获评推荐教育部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项目。综合办学提质。荣登《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人才培养卓越校”“服务贡献卓越校”“产教融合卓越校”全部榜单,2024年省“双高”建设绩效评价获优秀等次,国际化总体水平连续两年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二,在2023年综合考核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九,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发展呈现争先进位、勇攀高峰的良好势头。



责任编辑 | 方柔嘉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


» 找工作,这12场招聘活动别错过!


» 国奖名单公布!浙江884名学生获奖


» 本周上班时间有变!连续8天,免费通行


» 2025年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在杭召开

教育之江
传递科学和谐教育理念,提供权威教育政策资讯,打造高效教育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