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电芯 到 模组 再到 电池包 - 3

文摘   2024-12-01 11:36   上海  

往期回顾:

从 电芯 到 模组 再到 电池包 - 1

从 电芯 到 模组 再到 电池包 - 2

前两期我们介绍了电芯和模组的基本设计特点,今天继续聊聊电池包的结构。

首先来看一下特斯拉 Model S 和 Model X 的电池包,可以明显看出它采用的是传统 Cell to Module to Pack 的“套娃式”设计。一层的下壳体中间又一条贯穿的纵梁,用于将每个模组串联并提供电池包内部的结构支撑。

这个电池包的一大特点是冷却液的进出口朝上布置,并设计了阀门,这有利于电池包与车身分离时,仍保持电池包内的冷却液不会流出。

同样的设计思路也体现在电池包后端的电子电气连接上,它们也是向上设计的,有利于减少在电池包更换时复杂的紧固件连接,操作更便捷。据说特斯拉(相关阅读)在设计产品初期也考虑过换电方案,这里的设计刚好印证了这一点。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 Model 3 和 Model Y 的电池包,很明显特斯拉改变了了传统的模组设计,将电芯纵向排列成4组,每组之间有黑色的纵向固定支架,每组的尾部都安装了 BMS Slave ECU 。模组的数量从11减少到4,减轻了BMS对于模组之间SOC平衡的负荷,且更多的电芯共用同一套热管理系统,有利于模组温度的均衡性提升,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小米SU7的麒麟电池(相关阅读)神行电池(相关阅读)也采用了类似的布置。这样的设计时电池包内更加简洁的同时,可以提升整包的能量密度,还降低了装配的复杂度。

凑近看一下单个模组的 BMS Slave ECU 的 PCB,板子上的电子元器件主要有微处理器、集成电路、电容、二极管、晶体管、电阻、电感等,它们将合作提供电池电压、电流、温度等基础数据的收集,然后通过微处理器、集成电路对基础数据进行查表(Lookup table)计算,最终获得实时的SOC。在 PCB 的边缘可以看到 BMS Slave ECU 是通过 Bond wire 与每个电芯组连接的,这样避免了使用具有一定高度的 Connector (例如下图的黑灰棕绿的连接头),从而缩减了 ECU 的装配体积,进一步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上图是 BMS Master ECU 的主板,因为它需要收集和处理的信息更为庞大复杂,所以会用到更多的电子电器件来实现如下功能(相关阅读)

  • 监控电池组和电池参数(包括电压、电流、温度);

  • 计算和估计电池和电芯状态(SoX:充电状态、健康状态、电源状态、安全状态等);

  • 优化电池性能/操作(包括平衡电池,冷却/加热电池组的要求);

  • 防止电池在安全操作区域之外操作(例如,在电流过强、充电过少等情况下);


接下来让我们谈一谈电池包的冷却设计。对于传统的模组设计,电池的冷却板多数布置在电芯底部,这样的冷却板设计更简单,单个电池包仅需要8-12块冷却板,但缺点是电芯与冷却板的换热面积有限,对于大软包或方壳电芯,很难做到大倍率充放电过程中电芯高度方向的温度均衡。正因如此,宁德时代在麒麟电池(相关阅读)上采用了竖直大面冷却,提高电芯换热效率和温度均衡性。

在 Lucid Air 圆柱电芯模组中,除了模组底部大面冷却,还增加了内部电芯之间的蛇形导热片,进一步提高温度均匀性。

而在 Ioniq 5 (相关阅读)的软包电芯模组中,电芯下方与导热胶接触,再通过冷却板将热量传递出去。

除此之外,软包模组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是膨胀力泡棉,因为铝塑膜不足以束缚极片在充电过程中的膨胀力,所以需要泡棉来提供结构支撑的同时保持极片表面的平整度,避免局部极化过大造成充电析锂。

 OK,我们基本完成了对于常见电芯、模组、电池包的设计介绍,接下来是福利时间。

上图总结了部分电池包的电芯、模组信息,方便大家理解电芯到电池包的组成关系。

以上是电池包部分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小明来电⚡️为你充电,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小明来电
新能源干货,尽在小明来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