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最愚蠢的父母,凡事都与孩子对抗

教育   2024-11-11 20:00   江苏  
作者 | 枫子
来源 | 女儿派(ID:nverpai)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好说话、挺懂孩子的父母,直到看了教育学者盛国恒的一个视频。

视频里,他举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马上要下雨了,孩子却要出去玩,妈妈让孩子带把伞。

但孩子一口拒绝了:“我玩一会就回来了。”

“不行,马上就下雨了,一会淋你一身雨。”

可就在妈妈转身拿伞时,孩子一溜烟跑了。

妈妈站在原地直骂:“让你拿伞不拿,一会肯定淋雨。”

这一刻,可能妈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竟隐隐在期待下雨,因为只要雨下来了,自己就是对的,就是赢了孩子。

所以,当孩子确实被淋了一身回来时,妈妈脱口而出的第一句,不是关心孩子被淋这件事,而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指责:

“看吧,叫你不拿伞,淋得透透的吧,活该……”


看完,如同当头棒一般,盛国恒说的这位妈妈,不就是我吗?


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的教育,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对抗。


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是在和孩子较劲;看似是在批评教育,实际是在逼孩子认输。




01


教育家杨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个正上一年级的孩子,特别贪玩,不爱写作业。


为了给儿子点教训,妈妈便把儿子按到书桌旁,逼他写作业。


儿子还是不愿意动笔,妈妈就一边打他,一边咆哮:“叫你不听话,叫你不写作业!”


刚开始,被打的儿子会撇嘴哭两声。


但后来,妈妈打他一下,他就还妈妈两下,母子俩常常对抗一晚上,谁也不愿意退让一步。


不禁想起心理学中的“海格力斯效应”:


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被一个鼓起的袋子绊了一跤。他一气之下就踩了袋子一脚,没想到袋子却鼓了起来。


他便使劲踩,结果袋子越来越鼓,直接挡住了去路。


海格力斯的行为,就像生活中“爱对抗”的父母,不惜一切地去和孩子的问题较劲,千方百计地想要赢了孩子。


结果导致孩子像膨胀的袋子一样,出现“弹簧式”的反抗心理:你跟我过不去,我也不让你痛快。


殊不知,教育从来不争输赢,更不是斗狠斗气。


父母若一心只想用权威去压制孩子,孩子只能竖起全身的刺来对抗父母。


就像网上一位博主自述的那样,为了反抗父亲长久以来的暴力镇压和控制,他酝酿出了一个长达8年的“复仇”计划。


先考上父亲满意的大学,然后在大四毕业前一个月,纹身、打耳洞、申请退学,不顾父亲反对,去了一家网吧当网管。


就这样,他用一种极端的,以毁掉自己整个人生为代价的方式,从父亲手里扳回了一局。


还有一个高中男生,因为学习的事和妈妈起了冲突,结果被妈妈指着鼻子骂,戳着脑袋数落。


男生说不赢、又气不顺,冲动之下,便趁妈妈不注意,打开窗户,从五楼一跃而下。


最后虽抢救及时,但男生下肢的骨头和颈椎都已经全部粉碎性骨折,最终成了高位截瘫患者。


往后余生,他都没办法再站起来。



所以你看,强硬的父母,换来的不是孩子的臣服,而是逆反、报复,甚至是惨烈的回敬。


针尖对麦芒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颗糖”的故事:

他担任校长时,看见一名男生用泥砖砸同学,便立即制止了,并让男生稍后到校长办公室。

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生已经在等候。他当即掏出一颗糖奖励男生,说:“你比我准时,值得表扬。”

接着拿出第二颗:“这颗糖奖励你尊重校长,我让你住手,你立即停止了。”

然后是第三颗:“奖励你的正义感,据我了解,你扔砖头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

陶行知一番话,令男孩非常感动,他立即认错道:

“我错了,不管怎样,我不应该用砖头扔同学,太危险了。”

听到这,陶行知拿出第四颗糖:“这颗是奖励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好了,谈话结束了,你回去吧。”

整个过程,陶行知都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并未有一句指责,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这就是教育的高境界: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毕竟,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处处在言语和行动上战胜他们的敌人,而是一个时时懂得共情和引导的朋友。

在网上,就有这样一个初三男孩,因为青春期叛逆,不仅染头发,打耳洞,还常常逃课去网吧。

直到某天,他通宵上网回来后,突然性情大变,不仅戒了游戏,还开始认真听讲,发奋努力,最终考上重点高中。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原来,那晚他翻墙上网,宿管查房发现他不在宿舍,于是让老师通知了家长。

父亲多方打听,最终在网吧找到了他。

当时,父亲本想冲进去带他回家,但转念一想,这样会让他在朋友面前丢脸,于是守在门口。

一直等到他出门买饮料,父亲才走到他跟前,却没有一句指责,一句质问,而是温柔地问他想喝什么,买完饮料后还给他塞了些钱。

父亲说:“我知道,是我和妈妈对不起你,为了挣钱不能陪在你身边,但是你还小,网吧这种地方人员复杂,我真的很担心你的安全。”

几句话里,满是对他的理解与抱歉,所以,他当下就破防了,决心要好好学习。

正如心理学家黄仕明说的:孩子深爱着父母,也想听从父母的教导,给予父母权威,但他们只有感受到爱的连接,被尊重、被看见的时候,才会愿意听从父母的引导。

是啊,父母与其“用力”地把孩子逼成一个“随时备战”的刺猬,不如多用点“绵力”,让孩子卸下防备,拥抱成长。

教育不对抗,父母才能真正赢得孩子。


03



有段话说得好:


“铁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


水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对抗赛,而是一场携手同行的旅程。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一些柔软,孩子才能如我们所愿。


1. 语气软一点,沟通才能走心


博主@天明分享过一位邻居妈妈的故事。


家里雪白的墙壁被孩子涂抹得乱七八糟,这位妈妈便建议儿子:


“画在墙上的画,要有专业的画笔才好看,你先用蜡笔在本子上练习好了,我就给你买专业的画笔,到时随便你在墙上画。”


孩子发脾气说:“我不,你现在就给我买。”


妈妈没有生气指责,依然心平气和:


“买可以,家里的墙就这么多,你想在墙上留下最好的画还是不好看的?”


孩子沉默了一下,乖乖拿着画本去画画了。


教育孩子,“怎么说”往往比“说什么”重要。


父母语气软下来,温柔地教导,亲子间才不会陷入情绪的对抗,孩子才能把话听进心里去。


2. 态度软一点,被尊重的孩子才能理智做出选择


邓亚萍的儿子曾沉迷网络游戏,并立志将来走电竞这条路。


当时,邓亚萍虽忧心,却没有强势制止,更没有否定儿子的选择。


而是先表达了尊重和支持:“打游戏能拿冠军,也是不错的。”


为此,邓亚萍专门去了两家国内顶级的电竞俱乐部,深入了解他们的训练和作息,并把这些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儿子,让儿子自己定夺。


结果,儿子认真思考后,果断放弃了电竞这条路。


就像有句话说的:如果只能给孩子一样东西,那就给他尊重。


尊重,是教育的开始。


一个孩子,只有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他才无需为了争权而对抗,为了争赢而赌气。


3. 行为软一点,父母懂服软,孩子更愿合作


综艺《不要小看我》中,傅首尔作为嘉宾,需要帮助一个叫雷雷的孩子完成爬山的任务。


可才走到山脚下,雷雷就开始闹脾气,不想爬了。


这时,傅首尔没有跟雷雷硬着来,而是顺着孩子的心意,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喊道:“我也爬不动了,咱们不爬了。”


这波操作直接把雷雷整不会了,愣了几秒后,他不仅不再哭闹,反而催着傅首尔起来爬山。


但任凭雷雷怎么拉扯,傅首尔就是纹丝不动,还不断地撒娇、示弱:“我也坚持不了了,我太累了,我还要帮你拿书包。”


雷雷只好承诺不再吵闹。在之后的登山过程中,雷雷还越来越积极,冲到了最前面。



所以你看,解决问题从来不难,适当示弱,适当服软,孩子就会放下防御心,愿意听从父母的。


毕竟,父母的低姿态,就是孩子最无法抵抗的温柔。



04


为什么有的家庭很容易发生亲子矛盾?


知名育儿博主王人平的回答发人深省:


“靠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信任,赢得孩子对自己的尊敬和追随,还是靠威权、羞辱,甚至暴力赢了孩子,让孩子屈服和听从?


父母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教育方式,会构建不同的亲子关系,养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是啊,孩子不是对手,不必一争高下;家也不是战场,无须分谁对错。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养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愿父母们都能少点高高在上的对抗,多点“我理解你”的柔软。

END

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钱志亮工作室
回复【手指操】,跟钱老师一起锻炼手脑灵活性吧!

防止错过消息,记得点赞和【在看】哦

钱志亮工作室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老师主办的家庭教育平台。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创文章,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