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1840~1896),名颐,字伯年,以字行。近代著名画家,与吴昌硕、蒲华、虚谷齐名,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
中国画坛善画鸡者众多,但任伯年堪称"画鸡圣手"。他深谙"鸡有五德"的传统文化——头顶红冠是文,足搏距是武,见敌敢斗是勇,见食相呼是仁,守夜司晨是信。这些文化基因在他的水墨世界里,都化作了引吭高歌的雄鸡、竹间觅食的母鸡、活泼可爱的小鸡。
任伯年的画里总是带着丝丝缕缕的人间烟火气。这位浙江山阴走出的画家,每逢作品落款时总爱写上"山阴任颐"的故土印记。他笔下的鸡,活色生香、生机盎然、形态各异。尤其是那些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在百年后的今天仿佛依然能听见它们嘹亮的啼鸣。
任伯年 1891年作 双吉图
不同于传统文人画中符号化的鸡形象,任伯年总能在宣纸上留下带着露水气息的鲜活生灵。他笔下的鸡,个个羽毛丰满,体态丰腴,墨气淋漓,生动有趣。
这位艺术革新者独创的"没骨画鸡法",堪称传统水墨的破局之作。他舍弃工笔勾勒的定式,直接用淡墨晕染出鸡身结构,朱砂点冠如朝霞初绽,藤黄敷羽似金箔浮动,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任伯年 雄鸡图 1875年作
任伯年在此幅《雄鸡图》中,公鸡脖颈背部的羽毛以淡墨枯笔扫出,腹部绒毛用湿笔层层积染,墨韵丰富;尾羽则施以破墨法,让水墨自然渗透形成翎毛纹路。这种"墨中有色,色中带骨"的技法,既保留了文人画的笔墨意趣,又平添了民间艺术的生动气韵。
任伯年《竹林双鸡图》
96x52cm 1891年 桑浦美术馆藏
此幅《竹林双鸡图》,画面右侧斜出一丛细竹,竹竿草法勾勒,两簇竹叶参差错落,没骨法绘制的两只鸡在竹下觅食,公鸡威风凛凛,形象高大,母鸡小鸟依人,形态娇小。画面墨色交融,简逸灵动,笔墨浑然却又见精微。将水墨与没骨赞美结合在一起,酣畅淋漓。
任伯年 秋庭鸡戏图
此幅《秋庭鸡戏图》,描绘的是带着雏鸡觅食嬉戏的母鸡。绒毛未褪的小鸡崽们活泼俏皮,欢快地追逐着,母鸡慈爱地追随左右,那紧张又警觉的眼神,充分体现了母爱伟大的一面。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源自画家儿时在乡间的童年记忆。
任伯年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世界中。无论是鸡的形态还是画面的背景,都充满了温馨的气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宁静。他用最朴素的田园意象,在宣纸上构建起雅俗共赏的审美世界。
任伯年 秋叶双吉图
在任伯年现存的2000余幅作品中,以鸡为主题的就有近百幅。但也有一些仿品充斥着市场。
上面这三幅双吉图,构图相差无几,但笔墨韵味却有明显差异,创作年代也不同,各位老师朋友,您能辨别出它的真伪吗?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真伪自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只作分享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视点君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