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志强:历险二虎寨

文摘   2024-12-06 06:58   湖北  






编者按

秦头楚尾,山大沟深,在那密林高山人迹罕至处,流传着许多遗迹秘闻。那些神秘的故事吸引了许多探秘者欣然前往,然后这些探秘者的探险历程又成了新的故事。这种循环往复的向往、探寻、记载、流传,大概就是乡土故事绵延不绝的源泉所在吧。





历险二虎寨

卫志强



五龙尖深处,林海起伏,莽莽苍苍。密林深处,是古今秦楚往来的交通要道,尘封着鲜为人知的历史秘闻。其中二虎寨的传说,版本各异,无不指向当年闯王李自成在秦头楚尾的活动轨迹,格外引人入胜。出于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情有独钟,便携妻子欣然前往,并请来老支书张国华作向导,探秘二虎寨。
沿着小白石河逆流而上,经过龙井钟灵、佛洞晨钟、钓台雪浪、谷口烟波等历史遗迹,一路走来,每一处都流传着鲜活的历史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先贤诗文。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穿越,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牛头山上的朱家弯,目睹了石门上镌刻着鹿门遗风字迹和门前的拴马桩石雕,一边听老支书从一副楹联树大根深,不栖无名之鸟;山高水恶,难藏有角蛟龙开始,讲述曾经住在这里朱姓人家的兴衰故事,一边向二虎寨攀登。
从雷打石涉水过河,便进入密林。仰望山峰矗立,一轮红日高挂。我们一边聆听老支书讲述雷打石的神奇传说,一边欣赏五龙尖险峻巍峨群峰错列的壮美。虽至初夏季节,依旧乍暖还寒。一阵阵山风吹来,仍有丝丝寒意。正好印证了古人对这里景物的描述:人行半壁才窥日,春到严寒尚似冬



灌木林立,隐天蔽日。树叶覆盖下的隐约路迹蜿蜒曲折。蛇行而上间,到了狮子包,被一大堆乱石挡住了去路。老支书说,这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大炼钢铁采矿的时候留下的。当时,他在采矿区当通讯员。遥想当年,满山遍布采矿大军,热闹非凡。而今只留下空山鸟语。抚今追昔,不得不感慨世道沧桑!



越往上行,山势越发陡峭,回望来路,参天大树尽落脚下。前行的速度渐慢。气踹嘘嘘之时,一间小茅屋摸样的草棚出现在眼前。只见厚厚的茅草和苦竹枝叶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倒地的枯树之上,下面留有不足两尺高的空间。是谁在这人迹罕至的密林中搭建小茅屋呢?正在疑虑之时,老支书告诉我,这是一个野猪搭建的窝棚!天哪,我还是第一次耳闻目睹,公认最笨的野猪,竟然还有这般的智慧和建筑技能。
登上顶峰,日亦当顶。借着小憩便餐之机,老支书开始介绍我们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在五龙尖和二虎寨之间。北边的五龙尖,是白河县海拔最高的山峰,1901米。南边是二虎寨,都在湖北省竹山县八道乡与白河的交界处。东边是飞云山,也叫圣母山,位于白河县卡子镇境内。再看那二虎寨,约莫有五六里地的距离,远远地望去,寨堡就像建筑在人头之上,下边的悬崖就像脖子,深深地凹陷下去。要经过脖子爬上脑袋,其无比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时,我忽然想起了在民间传说中得来的一幅楹联。相传,二虎寨的大门上原有一幅石刻对联:脚踏五龙游圣母;腰骑二虎上天堂,是老教师张远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亲眼所见并告诉我的。这幅对联把五龙尖和二虎寨联系在一起,且突出了五龙尖和二虎寨挺拔高俊、地势险要的地貌特征。对仗工整,平仄合律。非高手而不能就。同时佐证了先贤曾经来这里吟诗作赋的历史事实,为进一步挖掘更多历史文化提供了可能。
沿着山峰南行,继续向二虎寨行进。由于山陡林稀,百丈悬崖尽收眼底,不禁头晕目眩。更有峰薄如,不足一米宽。更是两股战战,只得匍匐前行,但听心跳蹦蹦作响!



来到寨前,翘首仰望,但见峭壁如削,无从攀援,二虎寨可望而不可即。不得不绕道湖北,下行二三里。再寻小径尝试攀越。几经寻觅,才找到羊肠小道,终于到达寨堡。但见宽约2米的寨门由山石砌成,内墙是青砖造就,已是断壁残垣,尚存栓门的石扣。由山石凿眼而成。寻找再三,依旧没有见到对联的踪迹。
眼前的寨堡是不是李自成的部下刘二虎所建,官方和史学界至今没有定论。根据史书记载,刘二虎有过在白河县活动的史实。
根据《嘉庆白河县志》记载:顺治二年十一月,遣任珍、陈德等讨贺诊、刘二虎于新安,刘二虎诸寇骚扰邻封,逼近县境。十二月任珍讨胡向宸于荞麦山,斩之板桥。次年四月,任珍斩孙守法于药箭寨,十一月擒米国珍于漫营山寨,新安悉平。又载:顺治三年丙戌,刘二虎屠城居民,十不存一,城为之虚。毛彪之父率其妻并亲族共避蛮王寨。时彪母梦三虎入寨,控罹二虎之祸而忧之。旋生彪于寨,以应三虎之兆
另据《砖坪县志》记载:刘二虎本名刘体纯,又作刘体仁,二虎是农民起义军浑号,陕西砖坪(今南皋县)滔河口人。明崇祯年间,砖坪连年天灾。其父刘宁汉租田种地营生,因灾欠刘二贡爷地租1石5斗,粮银20两。刘二贡爷派管家刘升带人逼租,将刘二虎和兄刘洪捆绑,惹怒三虎、五镜打死差人两名。刘升逃兴安州报官。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刘洪、刘二虎铤而走险,在蔺河街聚众二、三百人起义,众推刘洪为元帅,二虎为先锋,将刘二贡爷家200多石谷米赈济灾民。是年冬,义军发展到1000余人,腊月,攻克兴安州城,斩州官,杀税吏。”清顺治元年(1644)四月初,明军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刘二虎联明抗清,成为名将。顺治二年(1645)五月初四,李自成殉难后,大顺军余部分两路,一路由李自成遗孀高桂英率40万人,另一路由刘二虎等率10万人,继续抗清。顺治六年(1649),刘二虎部攻破房县,根据地遂扩大至房、竹一带。
纵观以上史料,虽然具体时间有些不够一致的地方,但依然可以可以断定刘二虎屯兵白河、竹山一带的事实。其部下孙守法战死于白河药箭寨,应该是一件影响不小的历史事件。刘二虎能够“屠城居民,十不存一,城为之虚”,的记载,足见其兵力充足,势力强大。还有,根据《嘉庆白河县志·山川志》记载,蛮王寨就在卡子镇境内的圣母山上。那么,刘二虎在这里安营扎寨就极有可能。



和老支书边看边聊,不觉夕阳西下,这才急着返回。由于天色已晚,急不择路,攀藤葛,扶苦竹,取近道径直下山。行至五六里,来到了一处悬崖边,面前只有半间屋大小的平地。幸好外边有一棵大树可以防止跌落。情急之下,我提议报警求援,却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他说,即使救援队来了,也进不来这深山老林。于是,张国华老人就与晏家村新任支书仇文显联系。不久就看到山下远处隐约地有灯光晃动。仇支书问我们在什么位置,因为夜晚,难以判断。老支书说就在百步梯附近。半个小时以后,灯光离我们越来越近,并且可以听到救援老乡的呼叫声。但是由于在密林中,我们晃动手电光联络,他们看不见。用叫喊声回应,他们听不见。又过去了大约半个小时,救援老乡说看到我们的手电光了。他们说,正面是悬崖峭壁,陡不可攀,只有从侧面绕道救援,让我们耐心等待。
到了跟前,才认出来救援的是盛思维和陈友志二位乡亲。他们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经常在山上放羊、砍柴。陈有志负责照顾我,盛思维兼顾张国华老人和我的妻子。在这漆黑的夜晚,在这陡峭的山崖间,脚下黑咕隆咚的深不见底。陈友志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提着弯刀。嘱咐我用力抓住苦竹,然后用弯刀凿出足尖大小的小石坎儿,再扶住我的脚,小心翼翼、稳稳当当地放在小石坎儿上,然后再凿下一步小石坎儿。就这样,他一个接一个地凿着小石坎儿,我顺着小石坎儿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手脚同时用力一刻不能松,担惊受怕一刻没有停。生怕苦竹根部脱落,又害怕一脚没有踩稳,就会滑下山崖,后果不可预测。更加揪心的是,万一老支书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向他的妻子儿女交代?
妻子身材纤瘦,老支书虽已年迈,毕竟在这山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他们的境况比我好一些。
记不清走了多久,感觉比一年还要长。正当精疲力尽的时候,又一次发现了野猪窝。我有气无力地躺在野猪窝里,软绵绵的,舒服极了。陈友志说:“野猪能去的地方,人也是可以去的,说明这里已经有了人可以通行的路。”因为过于疲乏,我们决定就在野猪窝里过夜。
我和妻子,还有老支书,同睡在野猪窝里。陈友志和盛思维捡来了干柴,在野猪窝旁边燃起了熊熊篝火,为我们驱寒取暖。不一会儿,不远处传来了枯枝的断裂声和野猪的嚎叫声。料想是我们今晚侵占了野猪窝,野猪在为此呐喊示威。妻子听了连声说“好怕好怕”,盛思维说:“莫怕,野猪怕火,不敢拢来。”
透过树梢的缝隙,依稀看到星星在眨着眼睛。我们谁都没有入睡,都在仰望星空,回忆着今天历险的一幕,品尝着这个特殊的夜晚。除了偶尔传来山麻鸡和夜莺的叫声,四周一片寂静。
天色微明,我们从野猪窝起身,继续穿行。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叫做石门的地方。石门前上面四周都是峭壁,只有石门前连接着一条宽敞平缓的天然通道。通道外则是石壁栏杆。其间是密麻麻的野猪脚印。陈有志告诉我们说:“野猪只有这一处路口上山下山”。
出了石门,走出了深山,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天,趁着灿烂的朝阳,我们在石门前拍照留念,正是:
探秘险境入深山,脚踏秦楚苦攀援。
寻古探秘二虎寨,谈天说地五龙尖。
悬崖壁上挪步走,野猪窝里伴星眠。
自古石门一条路,而今奇遇作笑谈。


卫志强:出使琉球的白河僧人


作者简介

卫志强,男,汉族,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人。大学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安康市作家协会、摄影协会、诗词协会会员,楹联协会理事,安康日报社外评论员。白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有小说《溜哥联话》、《穆成林和他的嫂子们》《刘天赐搬家》,散文《影嫂联话》《凌霜傲雪》《跑教的的教师》,诗歌《木瓜找的秋天》、《五龙尖怀古》等100多篇(首)。

金叶  欧胜宝  彭卫东 李学成  胡文慎 丰中 史间嵩 阎勇 郑爱伦 王鸣  李灿 吴小艳 刘家敏 翟辉存 柯美新 陈砚文 周建和 夏淳 郑苇 梁爱平 叶星箭 何军雄 梁静 曾伟 张小云 付平 裴建丹 张义德蒲小茶 陈阿琼 卢德明 何小娟  李才江  朱明富 卫志强 曹建龙 张晓荣 毛远意 竹林 周明鑫 徐先刚 铁笛 杨妍梅 陈建中


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关注后点击)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右下)的“在看”,以及转发或留言。

投稿时标题:公号栏目加作者名加文章名。如:文史武陵校园文学郑苇那年的雨

投稿信箱:2250459253@qq.com

接收书法绘画摄影诗文作品,以附件形式发来。作品字数不少于三百。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三张。  

作者所投作品必须是个人原创首发未在其它微信公众号发布过的作品。平台只接受邮箱投稿作者投稿后最好立即加主编微信,zxmayi,方便交流沟通.

赞赏低于10元恕不发放。打赏总金额的五成作为稿费,本周周日发给作者并提供赞赏截图,另一半用于平台维护。稿费将通过微信红包发给作者。

声明:本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作为推广地方文化用;部分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各报刊如有选用、摘录,请务与作者另行沟通。

文史武陵交流QQ群:173716818


文史武陵
挖掘地方文化宣传民俗风情走进武陵古城认识竹溪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