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德:红薯母子

文摘   2024-11-15 06:58   湖北  

 

红薯母子

       
    公历2024是农历的龙年,龙可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按说是最好的年份,但是个无“春”年,俗称寡妇年。

 我六十多了,又不是女人,不关心“寡妇”不寡妇的。倒是干了一件从来没干过的小小事,似乎还值得纪念一下。

 
    阴历二月二十,又一次到火石沟红椿叔父家(清明前给我祖太爹
二世祖一世祖→祖太奶上坟,祖太奶墓在叔父屋背后翻梁的南岔溜石沟垴)。本来是路过,但叔婶非要盛情款待我们(义云、义武、承飞、我),还给我烧红薯吃,那可是我的最爱,不仅味道甜面,更勾起儿时美好记忆。看到这么好吃好看好大的红薯,突发奇想我也下点红薯种,自己栽,到冬天或第二年春天不是也有吃的吗?于是就伸手问叔父要,叔父舍得,给我装了一大蛇皮袋子,足有五十多斤。自然不是我自己背回来的,是侄儿开车带回来的。

 这么多红薯,我拣大的留了二十多斤吃,其余的带到四新叔家下着——这是我长大独立生活后第一次下红薯。自立门户后我也跟红薯打过交道,不是父亲种好我挖现成的,就是大哥下好红薯秧子给我栽到地里,我从来没亲自下过红薯,也很少栽红薯,但我记忆里似乎知道怎么下。

 今年,我第一次下了一小池红薯,结果秧子出得很好。我栽的红薯现在长势旺盛,红薯藤已遮淹地了。

 一天,我拿起锄头,把红薯池挖了,想利用这一小块地种点绿色的希望。一个个红薯母子,从我手上聚集到一堆,有几个红薯已空心,但大多还是沉甸甸的,好想煮熟吃,不禁想起昔日的往事。

 大集体时,每年清明后生产队总要像过年一样,浓重庄严地下好几千斤红薯种。因为红薯耐旱高产,再贫瘠的土地,都有收成,是冬春的救命粮,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生产队更是视为掌上明珠,每年红薯种下到地里后,就在红薯池旁搭一个草棚,每夜派一个人轮流值守,一怕老鼠和其他野兽残害,二怕人因为饥饿偷偷拔走。等六月初红薯都栽罢后,又把红薯母子挖出来,每家每户都分一点,但这不计粮食数量——当时每个季节出产物,不管是小麦、水稻、玉米、红薯、绿豆、黄豆等,还是南瓜、萝卜、红薯藤,都要按斤数记录在账,年底再按人口和工分决算(人七劳三),不是你收了多少就分完吃尽。

 
    别小看这不算粮食数的一点红薯母子,当年是稀罕物,是救命粮,在春荒不接的时候,好珍贵!父亲或大哥背回来后,母亲赶紧洗净,把重一点的蒸熟或切片煮熟,全家人每人都分一份,当然会特意给我再留点,把轻点的有烂疤子的用刀剁碎,放在铁锅里煮烂,再撒一点点包谷粉,就是一顿难得的好饭。只是红薯母子有筋,牙齿再好也咬不烂,饿了也顾不得了。

 传统的下红薯方法是,先挖好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池子,再铺上一层火粪土,平整好后,再把红薯一个一个靠拢,平排在肥土上,再泼一层稀稀的大粪水,再盖一层半寸厚的肥土,最后盖上用茅草或其他草编成的毛扇,有钱的生产队才有能力买塑料布覆盖。

 后来,公社从河南请来技术员,做火炕,红薯秧子不仅长得好,还出得快,有利于更快地栽到地里,只是这火炕也不是一般生产队建得起的,我们农庄一队用过一两年吧。由于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在那个年代似乎是高科技,一般人确实难以掌握,这项技术没有大面积推广。

 不久,一种叫“红薯下蛋”的新方法取代了火炕。

 把大田挖成一个个一米见方的高出地面一尺半以上的土堆,把火粪肥和大粪小粪堆在土堆上,在四角分别竖栽一个红薯,等红薯出芽后,把红薯上部的土扒了,让红薯赤身裸体,这样出的红薯秧子又多又旺。只是,这一技术,要有能深挖的好田地,也要人夜晚值守。山坡上,不适宜。等秋冬挖红薯时,一兜红薯就有十几斤,有的一个红薯就有小木盆大,只是红薯长得太深,非用大力气不可。等生产队挖罢后,总有一两个力气大的人,寻着红薯根须碰碰运气,运气好时,掘地三尺就能挖出几个,足够饱吃几天的。

 
    这个方法,也是河南请来的技术人员教会父辈的,似乎用了好几年。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也偃旗息鼓了,即使土地下放到户后,也没人再尝试,老农民们又捡起老祖宗留下的方法,这可能就是所谓的
“惯性思维”吧。

 1989春至1997年夏,我在纸坊九年制学校工作,有幸结识了曹守泉校长,后来我们成为挚友。曹比我大,平易近人,忠厚质朴,爱尊分明,珍视友情,十分敬业,万分爱校,在他的带领下,九十年代,纸坊学校成为白河教育的一张响亮的名片,享誉安康。纸坊学校老少当面背后都叫他“曹先”。

 曹校长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老教师就像一个“红薯母子”,报空了——推出了一届届学生,自己身体逐渐衰病,不再有人珍惜爱护尊敬了。

 多形象的比喻啊!

 当年,我三十多岁,只意会,没有真切深刻的认识。当我跨入耳顺时段时,不只是体悟到比喻的精妙和通透,更品出它的余味和悠长!

 三四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是“红薯母子”,有比这更好的比喻吗?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老师是蜡烛”“老师是蜜蜂”“老师是楼梯”,这些比喻在某些方面也很精到,文辞更美,意味更醇,但总有夸大的成分,要知道社会的进步,教师的力量是十分微弱的,自古就有“九儒十丐”之说(古代十大匠),不过太悲观罢了。

 每当老教师生日,他总记得前去慰问;每到阴历年底,他不是急急忙忙跑向县城和市上,而是拜望健在的每一位退休教师。这就是“曹先”为人的一面,也是凡是在纸坊同他一起工作过的教师念念不忘他的原因,也是这些教师怀念纸坊的根由,更是我们那一代“纸坊人”的人生的一种幸福和幸运!

 愿曹先这个“红薯母子”生命力继续旺盛!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我的母亲。

 母亲姊妹十个,她是老大,为弟妹们操了一辈子心。生下我们姊妹八个,养活了六个,五十五岁就驾鹤西去。母亲不也是一个报足芽子、空了心、一身疤痕的“红薯母子”吗?

 
    愿天下还有像我母亲一样仍然健在的母亲,能得老天眷顾,走好暮年,继续为教育子孙传承优秀传统发芽,让新生代,多少懂得一点节约,懂得一分感恩,懂得一寸珍惜!

 红薯池虽然被我亲手挖了,红薯母子不久也会烂掉,回归土地,但红薯母子会永远青葱在我心底。

                   2024710日(阴历六月初五)茅坪


张义德:玉兰花谢时
张义德:是不是太爱你
张义德:五省行记

作者简介:
张义德,陕西白河县人,1963年生,1982年陕西安康师范学校毕业,同年九月分配进入教师行列,一直在乡村教书满满41年。其间教过小学、初中、高中(高中教语文)


 金叶  欧胜宝  彭卫东 李学成  胡文慎 丰中 史间嵩 阎勇 张晓荣  郑爱伦 王鸣  陈阿琼 李灿卢德明 竹林 李才江 铁笛 毛远意 周明鑫 张义德 杨妍梅 吴小艳陈建中 刘家敏 翟辉存 柯美新 陈砚文 周建和 夏淳 郑苇 梁爱平 叶星箭 何军雄 梁静 曾伟 曹建龙 徐先刚 蒲小茶 张小云 朱明富 何小娟 付平 裴建丹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关注后点击)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右下)的“在看”,以及转发或留言。

投稿时标题:公号栏目加作者名加文章名。如:文史武陵校园文学郑苇那年的雨

投稿信箱:2250459253@qq.com

接收书法绘画摄影诗文作品,以附件形式发来。作品字数不少于三百。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三张。  

作者所投作品必须是个人原创首发未在其它微信公众号发布过的作品。平台只接受邮箱投稿作者投稿后最好立即加主编微信,zxmayi,方便交流沟通.

赞赏低于10元恕不发放。打赏总金额的五成作为稿费,本周周日发给作者并提供赞赏截图,另一半用于平台维护。稿费将通过微信红包发给作者。

声明:本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作为推广地方文化用;部分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各报刊如有选用、摘录,请务与作者另行沟通。

文史武陵交流QQ群:173716818


文史武陵
挖掘地方文化宣传民俗风情走进武陵古城认识竹溪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