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龙:袅袅炊烟,悠悠乡情

文摘   2024-11-06 06:58   湖北  


袅袅炊烟,悠悠乡情

曹建龙


前几天,我回老家探望父母。在后背山脚下扯笋的时候,不经意间瞥见一缕缕炊烟从老屋的屋顶袅袅升起。那炊烟宛如灵动的精灵,轻盈地飘向山腰,似云若雾,仿佛在空气中书写着一首无声的诗。这景象,瞬间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那关于家乡炊烟的深深眷恋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农村。那时,生活条件颇为艰苦,生火做饭不是烧煤,便是烧柴,而大多数人家都以柴为燃料,即便是烧煤,也得先用柴生火。

在那个年代,每天的晨昏时分,村庄宛如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卷。家家户户开始生火煮饭,炊烟便顺着烟囱缓缓升起。它们不急不徐,仿佛带着一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先是萦绕在屋顶,而后缓缓升腾至半空。那炊烟由浓渐淡,恰似一幅水墨画卷在空气中徐徐展开。它们随风轻轻飘荡,弥漫在整个村子里,像是给村庄蒙上了一层薄纱,又似轻柔的触角,蔓延到山水田间的每一个角落。当炊烟与阳光相互交融,置身其中的人们,仿佛踏入了如梦如幻的仙境。耳边似乎回荡着那如潺潺流水般的歌声:“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

在乡下,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就像是希望与憧憬的象征。每一缕炊烟的升起,都饱含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向往。“迟迟朝日上,炊烟出林梢。”每当读到赵孟頫的这句诗,我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家乡的炊烟。那是一种独特的烟火味,混合着家乡饭菜的香气,还有那前往晒谷坪观看炊烟袅袅升腾的美好景象。

那时,父亲在矿山工作,母亲也随父亲在矿山打零工,我正在上初中,寄居在爷爷奶奶家。每到礼拜天,我就主动帮爷爷奶奶做些家务活,像放牛、打柴、割草、烧火、煮饭等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乐意去做。

每次烧火做饭的时候,我总是先拿自己捡回来的松树叶引火。擦燃一根火柴,那小小的火苗便瞬间点燃了松树叶。我赶忙添上干柴,然后拿起吹火筒使劲吹。柴火在炉灶里欢快地燃烧起来,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就像一首独特的交响曲。伴随着火焰的舞动,炊烟渐渐升起,饭菜的香味也开始在屋子里弥漫开来,这便是最质朴、最动人的人间烟火味。

记得有一天傍晚,晚霞将天空染得一片橙红。奶奶见此美景,便接过烧火煮饭的活儿,让我去村口宽阔的晒谷坪看风景。我站在晒谷坪的一角,抬头仰望天空。那橙色的晚霞如同绚丽的锦缎,又似形态各异的生灵。时而像雄鹰展翅翱翔,时而像兔子欢快蹦跳,动静之间,美不胜收。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那些烧稻草、麦秆的人家,烟囱里冒出的炊烟格外浓郁。刚从烟囱里冒出来的时候,炊烟是黑黑的,直直地冲向半空,仿佛有着无穷的力量。但随着风的吹拂,它便开始四处飘散,飘向远方。它与邻村飘来的炊烟相互交融,在晚霞的映照下,渐渐幻化在一起,让人分不清哪是晚霞,哪是炊烟,就这样慢慢构成了一幅让人百看不厌的绝美画卷。

在那淡淡的炊烟下,鸟儿在天空中来回盘旋,像是在为这美丽的乡村景色增添一抹灵动的色彩。农人们依旧在田地里或乡间小路上忙碌着,他们仿佛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有的披着晚霞,扛着锄头,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家的方向;有的哼着小曲,挑着箩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有的弯腰在庄稼地里仔细端详着作物的生长情况;有的躬身于沟渠边精心育苗。晒谷坪上,小伙伴们奔跑嬉戏,他们放飞纸飞机,那小小的纸飞机承载着孩子们的活力与希望;水井边,大妈们一边洗着衣服、蔬菜,一边谈论着家长里短,那洗菜、洗衣的动作仿佛也在洗出生活的希望,洗亮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暮色渐浓,炊烟也渐渐消散。我闻着那淡淡的烟火味,穿过大街小巷。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有的坐在凳子上,有的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悠闲地拉着家常,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或者干脆闭上眼睛,沉浸在这充满烟火气息的氛围里,放松着自己的身心。我回到家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那种满足和幸福的感觉,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

从那以后,每到晨昏,只要我有时间,就会跑到晒谷坪,或者爬上后山头,又或者来到水库边,静静地看天、看云、看晨曦、看晚霞,看屋顶上空那一缕缕依次升起的炊烟,那是家乡独有的、最美的风景。

后来,我背井离乡,到外地工作了二十多年。在异地他乡,每当看到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在风轻云淡之间如轻纱般缥缈,似幻如画,我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我会站在山头,遥望远方,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看到了奶奶正在煮着丰盛晚餐的画面……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意,那是家乡的炊烟带给我的慰藉。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炊烟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现代的生活方式取代了传统的炉灶,那曾经熟悉的炊烟景象变得越来越少。然而,记忆中的炊烟却永远不会消散,它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炊烟里蕴含的乡情,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一生都对它恋恋不忘。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那份对家乡炊烟的深情,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

 


作者简介:

曹建龙,笔名:曹会斌,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边疆文学》《小溪流》《四川诗歌》《中学语文》《放学后》等刊物。有作品在省市县级征文大赛中获奖,有多篇诗作入选各种文集。著有散文集《心海逐浪》。

 



 金叶  欧胜宝  彭卫东 李学成  胡文慎 丰中 史间嵩 阎勇 张晓荣  郑爱伦 王鸣  陈阿琼 李灿 付平 卢德明 竹林 李才江 铁笛 毛远意 周明鑫 张义德 杨妍梅 吴小艳陈建中 刘家敏 翟辉存 柯美新 陈砚文 周建和 夏淳 郑苇 蒲小茶 梁爱平裴建丹 叶星箭 何军雄 梁静 曾伟 朱明富 徐先刚 张小云 何小娟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关注后点击)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右下)的“在看”,以及转发或留言。

投稿时标题:公号栏目加作者名加文章名。如:文史武陵校园文学郑苇那年的雨

投稿信箱:2250459253@qq.com

接收书法绘画摄影诗文作品,以附件形式发来。作品字数不少于三百。附作者

简介及照片三张。  

作者所投作品必须是个人原创首发未在其它微信公众号发布过的作品。平台只接受邮箱投稿作者投稿后最好立即加主编微信,zxmayi,方便交流沟通.

赞赏低于10元恕不发放。打赏总金额的五成作为稿费,本周周日发给作者并提供赞赏截图,另一半用于平台维护。稿费将通过微信红包发给作者。

声明:本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作为推广地方文化用;部分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各报刊如有选用、摘录,请务与作者另行沟通。

文史武陵交流QQ群:173716818


文史武陵
挖掘地方文化宣传民俗风情走进武陵古城认识竹溪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