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作为北疆文化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底蕴深厚。如今,“非遗+文创”,不仅让古老非遗“潮起来”“走出去”,撬动新消费的大市场,同时也让非遗保护和传承找到了新的路径,令非遗焕发新的光彩。新闻述评《非遗文创 老手艺焕发新颜》。
乌拉特刺绣有着300多年历史,是一项集手工、绘画、刺染等工艺为一体的非遗项目。其作品以立体感强烈的花纹、清晰可见的肌理以及生动活泼的图案著称。在保护传承乌拉特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娜仁高娃创造性地将刺绣与皮革、银饰等元素结合,赋予传统手工艺现代气息。
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娜仁高娃:我们的文创产品不仅包括已有的乌拉特系列纯银配饰,还包括胸针、发簪、书签、摆件以及包饰挂等。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结合现代技术和设计理念,使刺绣作品更贴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为了将乌拉特刺绣更好地传承下去,娜仁高娃研发了三款材料包。拿着材料包,即便没有刺绣功底的人,在两至三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一个乌拉特刺绣作品。娜仁高娃成立的公司先后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民间团体、社区合作,教授培训了1600多位刺绣爱好者。
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娜仁高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希望能够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行列。通过展示乌拉特刺绣的独特技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北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在内蒙古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国北疆地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尧晔认为,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就要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推出更多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彰显北疆文化风采、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非遗文创产品,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刘尧晔: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内蒙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蒙古族长调民歌”及“蒙古族呼麦”2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桦树皮制作技艺”等9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刺绣”等719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传承保护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遗保护理念也在不断前进,其中“生产性保护”便是一个重要变化,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非遗+文创”便是实现生产性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应用于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两个领域,如新闻中提到的烧麦制作、六合枕制作、乌拉特刺绣等,在文创开发中重视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增加实践频次、壮大传承队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北疆大地上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内蒙古非遗资源的高质量传承发展。
日前,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个行动”,其中一项便是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实施北疆文化品牌战略,加快打造一批有代表性、影响力、竞争力的北疆文化产品品牌,大力培育文化创新要素,支持文化创意企业深度开发北疆文化资源,推出更多“nia麦麦”这样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彰显北疆文化风采、符合现代审美取向和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让北疆文化生动形象地落到内蒙古大地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内蒙古文旅业发展全过程。
编辑:赵书冉
审核:孙雪梅
图片来源:青橙融媒、草原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奔腾融媒 新闻广播》官方微信
点亮“在看”,与您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