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π】伊娃Eve:从小镇到剑桥,一位小镇做题家的自述

文摘   2024-09-29 11:00   德国  

点击标题下方的耳机图标🎧,即可收听全文内容


在我问道“对您而言,生活的最理想模式是什么?”伊娃引用了巴克莱博士在《花香满径》中的一个观点,说幸福生活三要素: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对于伊娃而言,她的求学并非一帆风顺,生活的理想模式也并非唾手可得。从高中理科转向人文社科专业的迷茫、学习方法上的重新适应、达成短期目标后的迷茫,都是伊娃成长路上的荆棘。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伊娃在求学的过程中找到了真正的心之所向,也为她坚定地选择教育咨询埋下伏笔。


01

辗转与迁移,自我重建与感知碰撞


谈到求学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伊娃坦诚地表示,本科阶段的她每个期末就会产生强烈的“退学”念头。当年,她是湖南省普通批里,唯一一个被录取到厦大人文科学试验班的理科生。少学三年文科的她,并没有在进入大学后松懈,而是把大一过成了“高四”,只为成绩不甘于人后。


她坦言:“我们中高考不是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嘛,我大学的时候,就相当于是给自己编教材服务自己,一对一针对性地出题。第一年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在考场上当场写出一篇学术上很扎实的论文,所以我就针对所有可能会出的题目,准备每一道题的论文回答,考前苦背,考场上直接默写出来。”


尽管死记硬背的方法,对伊娃刷绩点很有用,但她心里明白,这并非长久之计。很快,目标感和成就感的丧失,让伊娃再次萌发退学重考的念头。


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成为好事,如果暂时不是,那一定是没有到最后。去港大的交换机会,此时就如同一驾轻舟,载着伊娃驶出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伊娃在个人公众号的推文《HKU交换日记|二十岁光阴不再来》写道:“这所号称“亚洲常春藤”的大学里度过的短短三个月,已然成为大学回忆里最难忘的一段青春岁月。”这是伊娃求学过程中的第一次迁移。于她而言,但特别的生活体验、大陆和香港的教育体系差异却极大地打开了她的思维,同时也锻炼了她独立的生活能力。


伊娃认为,国内目前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让所有学生按照一套既定规则竞争,向外寻求认可。国内的考核体系拥有一个明确的、量化的标准,无形之中学生们被推动着要去满足外界对自己的种种期待。而境外院校的学生评价系统更加多元,使得作为交换生的她有机会自由探索校外生活,有了更多了解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时间。



学生时代的体验总是纯粹而美好,往后人生中的许多迁移,似乎都与忙碌二字脱不开干系。


伊娃向我们分享了她因工作辗转许多城市时的奇妙感受“搬迁的幸福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我在芬兰的时候冬天是个很难受的事儿,那里可能早上9点到下午4点才有太阳,其他时间都在黑暗之中,最冷是零下20度,非常漫长又非常寒冷。2月底的时候我因为一个工作机会就去沙特了,一下飞机就是二三十度的高温,对比之下有非常大的幸福感。也许那个地方对我而言并不特别,但那个感觉是我很难忘的。”



时光荏苒,二十岁的光阴从指缝中溜走,尽管曾经让伊娃辗转难眠的部分烦恼依然存在,但她已能乐观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阴转晴的情绪、笑对挫折的坦然、感叹岁月飞逝的惆怅,倘若将人生比做一块完整的拼图,那正是这些细碎组成了现在的自己。


02

做自己的靠山:读书期间实现经济独立


一边工作一边求学,让伊娃的大学生活丰盈多彩。作为一个从小渴望经济自立的女生,上大学之后伊娃第一次听闻国家奖学金数额八千时,就暗暗将之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因为八千对于一个普通的本科生而言,是一笔难以抗拒的巨款诱惑。为此她勤学苦练,几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此后几年,她继续申请大大小小的奖助学金,数额少则几百,多达上万,逐步在读书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在被问到“如何在大学实现经济独立?”伊娃将自己主要的工作经历分为了五类,分别是奖学金与勤工俭学、教培与科研类、实习与创作类、演艺拍摄类、志愿与服务类。


从大一开始带家教,兼之此后在不同的教育机构教英语口语,伊娃认为“教学的过程中我确实能体验到一种教师的成就感,很接近于格特·比斯塔在《教育的美丽风险》中所说的教师‘零星偶现的身份认同,它只会在教学礼物被收到后的时刻出现,它是一个伴随教师工作的可能性’。科研方面,主要是做科研助理,能够帮助在校学生丰富科研履历。另外,在校生还可以投递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


同时,伊娃也间歇性地找过一些感兴趣的实习工作。伊娃自幼的梦想就是写作与编辑,于是她尝试着给刊物投稿。比如《读者·校园版》后来刊登了她大一寒假的一篇吐槽《当理科生来到文学院》,单篇文章就给她带来上千的稿费收入。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创作,也给更多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机会。


经济独立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个难题,但一旦实现,就会成为人生新起点的开始。你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成年人,你开始学会对自己的选择全权负责。经济独立并非压在你头上的鼎,而是垫在你脚下的路。



03

对于海外求学的一些忠告


伊娃结束了24fall的博士申请后,开始创业做教育咨询规划,她表示“教育咨询是我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一。我一直想开一个属于自己的教育咨询的工作室,帮助到更多的学弟学妹,因为除了教学研究之外我还是很想保留一些跟业界的、市场的联系。”伊娃给了正在准备申请的同学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前规划


“你有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你要读什么项目?这个项目需要你达到什么样的门槛?你一条一条去对应,看看自己还缺什么,早一点去做准备。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要尽早查、尽早准备。当然这对申请者的信息筛选能力也是一个挑战。”


二、下定决心后开始长期地、有意识地培养相应能力


“第一是英语能力,除了读写上的能力,在国外生活更重要的是语言能力。考试厉害和能否在海外社会与外国人无障碍交流这是两回事。第二是经济预算,每个国家所需要花费的经济成本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兜底的话,生存也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三是公共表达能力,这个表达能力既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例如申请时候需要的文书材料、读书期间需要的学术写作,口头的英文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考察的都是申请者的表达能力。另外,能否把把自己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去直观呈现,也能看出你的综合表达能力。”


三、好奇心、能动性与冒险精神


“可以问问自己‘你对海外异文化的环境有没有好奇?你是不是一个非常追求安稳与保守的人?你愿不愿意去探索一下不一样的世界?你是不是一个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人?’因为海外求学很多事情是未知的。有时候我们在国内可能被照顾得太好了,所以在海外的时候首先要摆脱一种依赖性,比如自己去学着换门锁、换灯泡。”


最后,伊娃坦言“无论在哪里,去做什么,让自己安全、健康、快乐地生活永远是第一要义”。




结尾寄语:看世界也见自己


当问到伊娃下一步的计划时,她表示,要继续做好自己的教育咨询工作室,也在努力地赚剑桥读博的生活费和学费。目前也在和ETS(没错,就是那家托福和GRE的官方测评中心)、ACE Advisory合作一些项目。如果还有闲暇,考虑发展讲脱口秀的副业。对于商业和创业,自己仍然有很多不了解、不精通的领域,未来还会持续性加强学习。


回顾一路以来的经历,她并非是出生在罗马的“天之骄女”,也并不是运气爆棚的“天选锦鲤”。她是乘风破浪的航海家,遇到迷雾她尝试偏转方向、遇到风浪她愈挫愈勇。航海家的勋章并不是那些虚无的头衔,而是船身上一道道被海水洗刷、侵蚀留下的痕迹。


祝福伊娃与所有读者,千帆过尽,初心不改。



文 | 徐畅

编辑 | 韩佳玉


APPLY   NOW!

更多项目申请及奖学金详情,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项目官方网站

https://tiltingfutures.org/program/


项目申请链接  

https://apply.tiltingfutures.org/apply/

Tilting Futures 翘动未来创立于2008年,是专注于青年领导力赋能的国际教育非盈利组织,目前开放申请的行动实验室(Take Action Lab)项目,旨在通过一流的学术与实践项目,联接世界创新与变革领导者,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领袖以共同应对包括气候变化、疾病预防、改善教育和消除贫困等在内的全球性挑战。行动实验室项目周期为四个月,通过在不同发展中国家当地组织和社区的实地实习与实践,系统学习如何解决真实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Tilting Futures 与上百家慈善基金会及组织和个人保持紧密合作,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申请人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

点击查看更多项目信息

Tilting Futures
Tilting Futures(原Global Citizen Year)是一家专注青年赋能的国际教育非盈利组织,其通过一流的学术与实践项目,联接世界创新与变革领导者,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领袖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教育和消除贫困等全球挑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