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的话题最近炒得沸沸扬扬,虽然具体方案尚未确定,但可以预见的是,我们未来需要工作更长时间了。
有网友发出了灵魂拷问:“我现在21,已经开始实习要上班了,到65退休,所以我要上44年班,前21年上了16年学,那我活这一辈子是为了啥呢?”
这种对未来漫长工作时间的焦虑,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毕竟对很多打工人来说,上班跟上刑一样,这可好,一下子又宣布刑期多几年,搁谁身上不崩溃啊。
大家对这件事的激烈反应反映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大家不喜欢上班,都盼着退休。
你可能会说,这不废话吗?谁会喜欢上班啊?
的确,谁不渴望无忧无虑的退休生活呢?然而,许多已经退休的人却告诉我,他们反而更想念工作。
01
工作是人类的出厂设置
我母亲是一位退休的建筑工程师,退休前琢磨了挺多游山玩水的事情,但是刚退休没两年,就又开始琢磨要不要做点新的事情,正在考察是开个小店还是做儿童教育。
我的来访者中,也有不少退休人士,他们表示“闲不住”,希望我能推荐一些适合的工作。
包括我们生涯规划师团队中,也有一位已经退休的60后伙伴,希望通过这样的职业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充实。
我们团队的60后咨询师钰人姐
人是需要价值感和意义感来支撑的,而一个适合你的职业,可以为你提供意义感、价值感以及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特定的角色和人际关系网络。
如果你尝试过完全躺平的生活,可能会发现,持续的快乐并非来自于无所事事,而是来自于有意义的事情。
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人类的进化史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前方有条河,有座山,如果是动物,过不去就绕道,但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可以挖河改道,为子孙后代选择愚公移山。
对人类来说,没有生产力的快乐最终会黯然失色。人的心理机制决定了无法像动物一样无所事事,哪怕天天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终有一天也会厌倦。如果想获得持续的快乐,必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无论是把一团稀泥烧制成容器,还是种一片田养活家人,这都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你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懂,劳动最光荣,可是我身边没见着几个真心喜欢工作的人。
为什么让我们引以为荣的劳动,会一步步沦为年轻人痛恨的工作呢?我总结了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源自环境,一个源自自己。
02
劳动的异化
资本主义诞生后,劳动就变得不再纯粹,成为获取通用货币的工具。当一个人只为数字而工作后,工作本身不再代表成就感,而是变成通向这些数字的阻碍,工作的意义变得更加虚无,工具理性在我们潜意识中占了上风。
用马克思的话来讲,这叫做劳动的异化。
之前看到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阐释劳动异化的概念:
有一位对噪音特别敏感的老人,每天都被一群孩子在小区里踢垃圾桶发出的声响弄得烦躁不安。老人多次劝说孩子们停止这种行为,但都无济于事。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走到孩子们面前,问道:“你们踢垃圾桶是不是很快乐?”孩子们回答:“是的。”
老人接着说:“如果每天给你们一块钱,让你们在固定时间踢垃圾桶,你们愿意么?”孩子们欣然同意:“愿意。”
从那天起,孩子们在固定的时间里踢垃圾桶,老人按时给他们每人一块钱。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告诉孩子们:“我的收入减少了,现在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孩子们一听钱少了一半,虽然有些不开心,但还是继续踢垃圾桶。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我现在没有收入了,没办法再给你们钱了,等我以后有钱了再说吧。”这一次,孩子们垂头丧气地说:“那怎么行,一分钱不给,谁还愿意踢。”
从那以后,孩子们再也不愿意去踢垃圾桶了。
本来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兴趣爱好,老人却成功地用“奖励”毁掉了他们的兴趣。再也不愿意去踢垃圾桶的孩子们,早已忘记了当初的兴趣,而只记得自己是为了利益而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关于动机和奖励的动态关系。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中,详细探讨了外在奖励会通过何种形式破坏内在动机,感兴趣的伙伴可以深入研究此理论。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服务自己,而不是奖励你的劳动。
你在劳动时他能赚钱,你在消费时他还能赚钱。他向你宣传什么是幸福,花多少钱买什么东西就能获得幸福,从而引发了消费主义的盛行。但是,当你买了那些所谓的幸福必需品后,你是否真的幸福不好说,商家开心倒是真的。
除了用主流的声音来定义幸福,资本还体现在贪婪上,行业内卷严重,工作时长越来越离谱,评价标准纯利益导向,让刚入社会时还挺喜欢工作的人,也慢慢的变成不喜欢工作的老油条了。
我身边有个朋友,最开始非常喜欢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但公司嫌她对客户太好,营销动作不够卖力,导致她评分不高,绩效拿不到。同事们也越来越不重视她,现在她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一个营销机器,硬生生从一个热爱工作的好青年,变成了一个混日子的颓废女孩。
03
人群中的“工作狂”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好处,也会有这个时代的弊端,我们没办法抵制时代的洪流,但我们可以在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讨厌的也并非工作本身,而是自己手头的这份工作,就像一个人说她最近不想谈恋爱,很可能是不想跟你谈,而不是她真的不渴望爱情。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工作狂,你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工作,连游戏在工作面前都黯然失色。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份自己足够喜欢且适合的工作,这份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足够多,以至于让休闲的存在都变得多余。
那我们该如何找到那个自己喜欢且能够胜任的工作呢?
这确实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持续探索自我和世界的过程,大部分人都不会运气爆棚到随便选择一个就刚好适合。
这就像解一道数学题,我们要把更多未知数变成已知数,这道题中,第一个要解决的未知数,就是你自己。
怎么解自己?生涯规划中有一个经典模型可以作为参考——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
这个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通过大量职业兴趣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他通过分析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从业人员的兴趣特点,抽象出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两个关键人格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人的行动偏好:有的人喜欢思考和琢磨;而有的人喜欢行动和动手操作。
第二个要素是人的对象偏好:有的人喜欢与人接触,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人喜欢面对事物,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根据这两个要素,霍兰德将人分成六种类型:
1. 事业型(也称为企业型):行动能力强且喜欢与人打交道,适合担CEO、团队的领导等。
2. 实际型(也称为现实型):行动能力强且喜欢与事物打交道,适合从事操作类的工作,如工程师、厨师、技术人员和运动员等。
3. 研究型(也称为调研型):喜欢思考且喜欢琢磨事物,适合从事研究工作,如学者、科学家等。
4. 社会型:喜欢思考且喜欢与人打交道,适合从事社会服务类工作,如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医生等。
5. 传统型(也称为常规事务型):喜欢行动,且不在意行动对象性质,具有很强的服从性,适合从事文书、会计和财务等高度程序化的工作。
6. 艺术型:和人还是物打交道都无所谓,但唯有一点,拒绝程序化的活动,追求自由,适合从事艺术类的工作。
相邻的类型之间有高度的关联性,可以彼此跨界转换。例如,企业家转行做老师,给别人讲讲课,基本上问题不大,自己也会比较享受,反之亦然,老师做到一定程度,选择创业开办自己的企业,往往结果也不会太差,因为两者的兴趣点都是与人打交道。
著名的企业家马云在创业前是一名大学英语老师,而张朝阳在创业成功之后,选择回高校讲物理课,就能很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那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什么类型呢?我曾经做过一期霍兰德兴趣岛的视频,可以大致判断出你最突出的那个兴趣类型,你可以试试看。
不过这只能算是一个初步的判断,毕竟6个方向的划分还是过于笼统,每个方向中依然包含着大量的职业种类,如果想用于指导自己做职业选择的决策,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最喜欢的,还需要知道自己第二喜欢、第三喜欢乃至最讨厌的,最终推算出自己6个维度的排序关系,才会对自己的职业倾向有了一个更加精确的理解。
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更加严谨的霍兰德测评量表,通过回答量表中的每道问题,最终你会得出这六个维度的得分,排序也会随之出来(添加山哥的微信mountain_freedom,备注“霍兰德测试量表”,我将自己使用的版本分享给你)
霍兰德模型的一个特别优势在于,除了你自己有一个代码之外,每个职业本身也有其对应的代码,当你有了自己的代码,可以登录诸如O'NET OnLine之类的职业查询网站去检索这个代码对应的职业信息。
根据个人与环境的匹配原则,我们就能找到一个当下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通过努力一点一点的胜任它,享受它,成为别人眼中的“工作狂”。
04
回归工作的本真模样
回到文章开头女孩的灵魂拷问,如果我们真的要面对更长的工作时间,甚至可能一生都在工作,最好的人生策略一定是,在保证自己不至于饿死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去选择发自内心喜欢且适合的工作。
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一天有24小时,假设我们睡觉花8个小时,剩下的16个小时里,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要用于工作。
如果这份工作你不喜欢,是被迫去做的事情,那你的生活就被迫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来工作,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另一部分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生活。
但如果你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收入不高但能养活自己,你的生活就不会被分割。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不会觉得那是出卖给别人的,不会觉得那份工资是“窝囊费”或“精神损失费”,而是你为社会创造价值所获得的回报。
如果你和我一样秉持“人生是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这种人生观,你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用一辈子干自己喜欢的事是超值的,即便赚的钱不多,也好过用几十年的隐忍赌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真正的幸福不应该总在远方,而应该伴随着你生活的每一天。
资本把人变得工具化,把工作变得异化,但我们要努力让自己重新合一,回归工作的本真模样,到那个时候,退休的延迟与否,就没那么重要了。
以上。
我是山哥
诚邀你一起探索生涯规划的美妙,你有三种方式与我们同行:
1.生涯事务所
生涯规划的知识信息社区。专注为会员提供生涯规划相关的一手信息,这些信息包含文字、音频、视频乃至一对一沟通等各种方式。适合想初步了解生涯规划行业,或者想解决自己生涯困惑的伙伴。
详情请点击生涯事务所2.0|做你的信息茧房破壁人
2.生涯师执业基础班
生涯规划师入门课程。包含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多维度的分析方式及具体测评工具的使用,同时涵盖详尽的职业信息获取方式和职业选择决策工具,完成了从对内的自我探索到对外的信息获取,以及综合决策方式的知识闭环。适合想获得行业从业资质,系统学习生涯规划理论,用生涯规划知识助人助己的伙伴。
详情请点击「生涯师执业基础班」正式招募!
3.生涯师孵化计划
全方位赋能生涯规划师的成长体系。两年制的课程体量加上长期的团体督导,为生涯规划师提供成长过程中的全方位知识及技能培训,陪伴生涯规划师完成从专业化到职业化的过程。适合决心把生涯规划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第二曲线或未来事业的伙伴。(仅剩补录名额,即将全面截止)
END
坚持输出生涯干货
陪伴大家一起成长
觉得文章好,转发是对我最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