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电网记者是怎么炼成的?

文摘   2024-11-08 15:42   云南  



记者,首先是行者。行,是身临其境、深入一线;行,是感同身受、情同此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记者内功的法宝,也是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的充要条件,更是做好新闻宣传的金钥匙。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电网记者?


电网新闻是电网记者生产的产品,是记者观察、记录和呈现电力发展的一种载体。如果记者是镜子,新闻则是镜子中映射的形体。然而,少数记者却把拼凑“材料”视为新闻写作的“捷径”,把“跑现场”变成了非必要的“选项”,在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或许存在以下几种错误的认知。

用“经验主义”做新闻。有的记者凭借自己的经验,用模版写新闻,所有新闻都是一个公式,千篇一律。有的把具有时令性的微博图文,年复一年“炒回锅肉”。

用“机会主义”做新闻。有的记者缺乏对新闻线索的深度挖掘,对一些和电力关联度不强的事件,贴个电力标签,本着能上稿就上,上不了影响不大的原则,简单生产电力新闻。

用“教条主义”做新闻。有的记者把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当成了新闻素材的来源,从材料中“搬运”新闻,重点选题不到现场能也能写出数千字的报道。

长此以往,写稿技能退化、拍照技能退化,又何谈寻找自我价值、提升职业地位?对于读者而言,贴标签的新闻,新闻内容没有营养、没有内涵,广大读者自然就会流失。在融媒体时代,读者的信息来源和渠道越来越多元,这也使得他们对新闻内容越来越“挑剔”,“不对味”“变了味”的新闻,就会渐渐失去读者。


一篇优质新闻报道,其诞生之源并非单一路径,而是记者辛勤耕耘与深思熟虑的结晶,它离不开记者的脚力、脑力与情感投入。

好新闻是记者“跑”出来的。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曾说,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工作作风。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很有关系。因此,好新闻只靠坐在办公室给打电话是要不到的,只用现成资料是“拼”不出来的。汗水永远是写作的墨汁,好记者要能够多跑、多想、多问,深入现场、深入一线,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新闻动态,用脚步丈量新闻的真实与深度。

好新闻是记者“想”出来的。一篇好新闻,或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或眼前一亮,拍案叫绝;或令人感动,会心一笑,至少有那么一个点让它成为好新闻。但好新闻的产生总是不易,记者们不动脑子想选题不行,不找好角度切入不行,选题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动不行,现场感不强不行,采写没有细节不行。好记者只有勤于学习、钻研、思考、总结、笔耕,在海量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深入思考,以督导的视觉剖析问题,用智慧点亮新闻的亮点和价值。

好新闻是“有血有肉”的。新闻不只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蕴含情感与温度,触及人心。一篇能够激荡人心的新闻一定饱含着记者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和深情,记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将新闻任务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新闻事件得背景与影响剖析得透彻深入,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不管是著名的还是无名的,都包含基本的感情。他们的爱与恨,雄心与懒惰,愉快与失望,欢笑与泪水,都值得我们要深入挖掘并予以记录表达。挖掘新闻的深度、厚度和力度是优秀记者应拥有的能力。成为优秀的电网记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让镜头再对准“一线”一点。深入“一线”找新闻,透过现有的材料去寻找新闻线索,采访核实、补充完善,或者透过新的视角去记录事实、阐发思考,是每一位电网记者应有的基本素养。吃不了苦的人是干不好记者的,在突发的重大事件或者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面前,如果没有奔向新闻一线的冲动,这样的记者又何谈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呢?深入一线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挖掘不平凡的闪光点,平凡藏着“大时代”,更能成就“好作品”。然而,“闪光点”绝不会从天而降,深入一线才能发现,感悟一瞬间,传播一瞬间。比如,“玉溪供电”在抗击摩羯台风期间的报道《那面旗,那些人,你值得信任》,通过描述抗击摩羯台风抢修复电的点点滴滴,报道来源于记者扎实的调研和深入的观察、思考。再如玉电正能量《干了一辈子,我以为没人记得我,要退休了,谢谢你能来看我》通过记者的亲身采访经历,讲述小人物的大故事,让报道更有锐度、更有温度。

让笔头写进电力业务更深一点。电网记者的本职工作应是宣传报道电力行业、供电企业的新闻、工作亮点成效等等,所谓文以载道,电网记者就是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来讲好电力故事、传播电力声音。脱离了电力本质的新闻一定缺乏“含氧量”,要做好电网宣传,就是要深入了解供电企业中各专业工作成效,比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阶段性情况、比如能源电力供应、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情况,也要深入掌握在能源保供方面的情况,比如迎峰度夏、防灾抗灾、春节保供等节点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所作的努力。既要比专业部门的同事更全面一些掌握到业务的进度,又要比专业部门的同事对新闻线索的挖掘更专业一些,这样才能把自己作为“电网记者”的角色演绎地更加生动,这样的工作才能让“电网记者”的价值更有深意。

让发现新闻的嗅觉再敏锐一点。“新闻记者对新闻的嗅觉,应当像猫儿对老鼠那样灵敏”。在采访中,记者的新闻敏感越强,捕捉新闻的本事就越大;相反,缺乏新闻敏感的记者,就识别不了新闻,当然也就不可能抓到新闻。记者的天职是采写新闻,如果记者不能发现新闻,不能抓到新闻,又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呢?所以,新闻敏感一向被认为是新闻记者之魂和记者的新闻生命。应该说,就像一个不能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没有乐感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样,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就不可能成为记者。

让稿件关注受众群体更准一点。做电网新闻,记者既要从官媒的视角站稳新闻宣传的立场,又要聚焦受众本位,生产有时效、有内容、受欢迎的新闻作品。在写新闻报道时,无论是写消息,还是人物通讯、工作通讯,都要进行采访、选题和策划,要找准最贴近受众的那个“点”。如果找不准这个“点”,报道就没有亲和力,写的新闻稿往往会成为流水账,人物通讯会写成履历表,工作通讯会写成表扬稿。

让电网记者的专业性更强一点。写稿、拍照是电网记者必备的素养。电网记者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多学习行业知识,了解掌握各专业发展情况,才能写出有质感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写稿的时候多一份责任心,关键的地名、人名、职务信息多核对几次,成稿时心里就多几分底气。拍照的时候多尝试用手动挡,拍照参数做到心中有数,各种场合都能拍出有质感的照片。电网记者还要增强敏感性,防止原发性的舆情,在“策、采、编、发、舆”上处处加强品控,新闻既是要写实,又是要防止“低级红、高级黑”,这样一来,记者不仅能“跑”出好新闻,更能“跑”出成长性。

让职业的热爱再持久一点。开始做新闻的时候,或许出于兴趣,当兴趣变成一种职业的时候,该如何去坚守?电网记者做的时间越长,这个问题的矛盾越突出。

我们有很多同事,从事电网记者多年,已经从“新记者”熬成了“老记者”。大家都有一些感悟,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生产精彩作品的过程,成就感满满占据我们的内心。在我们的心目中,脚上沾满的泥土,是电网记者的最美印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说的也有我们这些常年奔波在一线的记者。你问我们累不累,累!你问我们值不值,值!当钱本朝、杞祥伟这样的普通电力人通过新闻被大家所熟知;当澄江“村村通”通过新闻被《人民日报》点赞;当水电气广网通过新闻被大家所熟知......作为“电网记者”心中的那一点热爱就绽放了无限的光芒。因为对职业的热爱、对单位的热爱,电网记者”才能够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工作的动力。

一年到头都在奔波忙碌。因为工作的需要,电网记者们都是手机24小时开机,全天候待命,随时有采访,随时奔赴现场。这些年,他们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忙碌状态。在过年的时候接到过采访任务的电话,在下雪的时候接到过采访任务的电话,在突发山火的时候接到过采访任务的电话,从来不敢让手机没信号,更不敢让手机没电关机。也许这就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责任感吧!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写到,“认识的能动作用,主要在于按照客观规律去能动改造世界”。对于电网记者而言,我们就是要在现实的工作中不断实践,加强对电网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才能通过新闻的笔头、镜头,为广大电力客户、电网职工讲述更加生动、出彩的电网故事。

新闻宣传,就是要始终保持一腔火热的血、一颗赤诚的心!


END


策划:玉溪供电局融媒体中心

编辑:代薇

校对:刘璐琪

审核:刘学霖


“玉溪供电”官方微信

欢迎关注!

“玉溪供电”微博

欢迎关注!




玉溪供电
玉溪电网咨讯推送、全体员工互动参与的宣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