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水渠
说到卧羊台就绕不开退水渠。
退水渠是河套灌溉系统的总排干渠。河套的水是由磴口的三盛公引入,而河套平原地势呈西高东低,水流自西向东通过数不清的大小河渠流淌,遇到遇到阴山山川阻挡后汇入乌梁素海无法向北向东,最终乌梁素海的水转头向南排向黄河,这段河流就是流经西山咀的退水渠。
退水渠是西山咀最大的河流,亦是西山咀的风水河。在旧山咀有一座大桥横跨退水渠,将旧山咀分为桥南和桥北。桥南是当地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记得当时就有桥南菜业队。桥北则是镇上的主要街道和居民生活居住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退水渠的水清澈见底,有的地段生长着芦苇。夏天长流,冬天结冰。
每到夏天,我们院的孩子们经常来玩耍。那时候的退水渠有成群的鱼虾河蚌在水里生息,各种水鸟自由飞翔。那些水鸟不停地在空中飞来飞去,时而高空定飞,时而贴近水面,瞅准目标以极快的速递扎入水中,旋即又从水中冒出,嘴里衔着一条还在不停扭动的鱼儿,不慌不忙的飞向远方。
那时候的渠水清澈纯净甘甜,可以直接饮用。每到暑假,院里的小朋友经常三五成群相约到卧羊台、小山咀、退水渠一带玩耍。一般都是由较大的孩子带领大家,说是大一点不过也就十一、二岁,小一点的有八、九岁。那时的家长也真放心,主要依赖于当时的社会治安环境。
大家约好早晨太阳一杆高的时候出发,每个人都背一个书包,带着干粮、水壶,在领头的大男孩家门口集合,等人到齐了便出发了。一行人象一个小分队,迎着朝阳一路上蹦蹦跳跳,欢歌笑语,大约走三、四里地,先到退水渠。领头的大男孩让大家到渠边一字排开,处在下游的先用双手捧着喝水,依次再轮上游的人喝,这样主要是避免上游的人把水弄浑使下游的人喝了浑水。不要说这个领头人还是很讲究的,当时不知他是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于是大家便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了。喝好了水,再把水壶灌满,大家又出发奔向目的地小山咀。去小山咀,必须要过退水渠大桥,这座桥是一座木头桥,大约有二十多米长,五、六米宽,两边有木头护栏,桥下水很深,最深处能没过大人的头顶。
此桥是从前山到套内的主要交通要道桥梁。那个年代南来北往的牛马驴车、骑马骑驴过往的以及徒步走路的人很多,不时也有汽车驶过,但不很多。小孩子们看到汽车还感觉很稀罕,好想上去坐一坐,有时还追着汽车后面跑,一泡黄尘里跑的灰头土脸,依然是兴致勃勃。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玩,穿过卧羊台便到了小山咀,这一段路程大概也有十来里地。
小山咀再往里走就进了山里,大家开始爬山。这里是乌拉山的北麓,在山的阳面,阳光照射时间长,水分蒸发比较快,所以植被很少,只是稀稀疏疏的生长着不多的松柏树,其它树木野草因为缺水很难存活,所以山的南麓总是光秃秃的。而山的北麓却由于太阳光照较少,水份蒸发比较慢,所以生长着茂密的松树、柏树和许多结满野果的树木,有野葡萄、野桑葚和一些不知名的结满小果果的小树。孩子们兴高采烈的采摘品尝着酸酸甜甜的果实。玩累了,或坐或躺在大大的石床上,聆听着鸟儿和蝈蝈的鸣叫,欣赏着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美景。山里的天气很容易变,一会就乌云滚滚,下起了雨,下个几分钟,乌云散去,雨也停了,这雨一般称之为过云雨。急雨过后山里雾气腾腾,不远处出现了一道彩虹,好像是在两个山头之间架起了一道彩虹桥,天空不时有大朵的白云飘过。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中午,大家一边吃着干粮一边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没有一个人说话,静静的,鸟儿也不叫了,仿佛都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水足饭饱后,领头的招呼大家下山转战下一个目标,孩子们沿着山间小道轻车熟路出了山,眼前便是卧羊台了。午后的太阳毫无遮拦的晒在身上,刚才山里的清凉一下子便荡然无存,沙漠的热浪扑面而来,干热是沙漠最显著的特征。天上的云雀欢快地唱着歌,在孩子们的头顶久久盘旋,不愿离去。孩子们并没有因为热而减少兴致,不知疲倦的在沙滩上追逐着沙和尚,捡着子弹壳,或拔些马莲叶编个笼子,再顺便抓几只蝈蝈放在笼子里。当然拔沙葱是孩子们必须要做的,每个人拔的沙葱都要把书包塞满。
转眼间又回到了退水渠畔,孩子们扔下书包脱掉衣服,浑麻卜溜子奔跑着冲进水中,扑腾着、打闹着,快乐的就像水中的鱼儿,游累了便上岸躺在暖洋洋的沙滩上沐浴着阳光。玩累了再去水里洗净身子,穿好衣服,直到半后晌才满载而归回到家里。那是儿时的快乐时光,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