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态(二)
镇上有一个卖煤的地方,家家户户都要去这里买煤,煤是定量供应的,每户居民都有一个煤本,每次买了多少都要记录在本上,买完为止。如果你能认识卖煤的人,那你就有可能买到尽可能多的大块煤,否则你可能买到的大部分都是面煤。曾经有人调侃说煤场门口贴了一幅对联这样写到:有面子没面子,没面子尽面子,横批:面向群众。意思就是你要有关系,就可以买到大块煤,如果没有关系只能买到面煤,这里的关系就是“面子”。这幅对联虽然是调侃,但也反映出了当时就存在的走后门不正之风。
买回来的煤还要过筛,块煤主要用来烧火炉子取暖,好多人家还要把筛下的面煤拌上黄土,加水后和起来拓成煤饼烧火,这样好像能省一些煤。
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模具,拓出来的煤上有一些窟窿眼,大家都叫它蜂窝煤,这种形状的煤很好用,夹一块放在炉子里,火焰便从窟窿眼里冒出,非常实用,有好长一段时间烧蜂窝煤甚至成了一种时尚。
那时候每家都有一个做饭用的灶火,是用土坯砌起来的,在外面抹一层水泥,炉膛内抹成既省煤又要火力旺的有点像马蹄一样的坑坑,下面要埋进去一个铸铁燎盘用来通风和漏灰,烟通过炕洞从房顶的烟洞冒出去,在灶户的旁边靠下方还要留一个圆孔,通燎盘下面,这是连接风箱的地方。做饭炉灶一般都烧面煤,不太容易燃烧,而风箱是用来给炉灶吹风的,以使炉灶里的火焰更旺,面煤容易燃烧。
大人们做饭时候,一般都是家里的孩子拉风箱,尤其是长时间煮炖食物,更是要长时间拉风箱,这样反复的推拉很无聊,于是拉风箱的孩子要么看书,要么唱歌,要么吹口琴。一时间拉风箱仅剩机械动作,心已放飞,也许此刻沉浸在诗和远方,或高歌畅想,亦或悲悲愤愤凄凄替古人担忧。有时因为陶醉于自我世界,忘记添煤,炉灶里的火早已灭了,却浑然不知,短不了被大人一顿臭骂,才如梦初醒。
家里烧过的煤灰在倒出去时还要用筛子过滤一遍,把未燃烧净的料炭捡回来再用。好多人家的供应煤不够用,还要出去捡料炭,为了解决家里燃料不足的问题,有些人家的孩子不得不经常去捡料炭,甚至被人们称作“料炭孩儿”,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奈,在那个年代大家都不是很富裕,大部分人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每当夏天西瓜、小瓜子下来,到处都有卖瓜的,自然就有人买瓜,这时候一些小孩子们便拿上小勺子,到瓜摊上为吃瓜的人们提供小勺,等吃瓜人吃完瓜,孩子们便将瓜皮收起来带回家,家里大人便会把瓜皮处理成瓜条,晾干后可以做菜。有时候瓜皮上还有不少瓜瓤,孩子们还会啃吃一遍,当地人称之为“溜瓜皮”,溜瓜皮都是背着人“溜”否则被别人看见了很没面子。(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