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态(四)
新山咀镇上的红旗街有一个百货公司,一个副食品门市部,一个糖业烟酒门市部,还有一个早晚门市部。小孩子们常去的是副食品门市部和早晚门市部,副食品门市部主要经营油盐酱醋、调料、日常生活中食用入口的各种食物。
小孩子大多都是帮大人去买一些东西,最多的是打醋和酱油。家里大人把玻璃瓶子洗干净,交代醋和酱油各打一瓶,再塞给你几毛钱,于是孩子揣好钱,一手拿一个瓶子蹦蹦跳跳的跑到门市部,向售货员递上瓶子,售货员熟练地接过瓶子,在瓶口插一个漏斗,揭开醋和酱油缸的盖,揪起挂在缸沿的铁皮提子,那提子按照容量分为一斤的、半斤的、二两的三种,如果你带来的瓶子正好是那种装一斤白酒的,售货员便会用一斤的提子从缸里舀满醋再慢慢地倒入醋瓶子,酱油提子挂在酱油缸沿上,绝对不能混淆,售货员以同样的方式舀满酱油,再小心翼翼地灌入酱油瓶里,如果你拿来的瓶子是大一些的,售货员根据自己的眼力会再用小一些的提子尽量灌满瓶子,有时候会多一点或者少一点,记得当时酱油一斤2毛,醋一斤1毛5分钱,算账时没有零钱找就给几块糖,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大多数时候孩子会边走边偷偷喝几口瓶里的醋酱油,不知不觉回家后就少了一大截,短不了看家长的脸色或挨一顿骂。
孩子们最常光顾的还是早晚门市部,因为早晚门市部开门早关门晚,一般到晚上十点才打烊。早晚门市部位于大转盘的西侧,在电影院的对面,晚上里灯光很亮,电影散场出来的人和等下一场电影的好多人都会顺便进来看看或买点东西,有的人还会打上二两白酒,站在那里抿咂两口,这里似乎成了小镇夜生活的聚集场所。柜台里面摆放着各种食品,还有一些小百货日用品,当然和现在的大小超市的没法比。那时候的商店不像现在的超市可以自选,一般都是木框镶玻璃的货柜里摆放着商品,在货柜的上面还放着酒坛子,酒坛里盛满了当地有名的139烧酒,这种酒是当地的粮食加工厂酿造的,没有名字,卖价一斤1块3毛9,人们习惯称之为139。货柜上还有一排斜口的玻璃罐子,里面有糖块、果干、果圃、瓜子等等,而最受孩子们喜爱的还是那些五颜六色的糖豆豆,花一毛钱能买好多。
孩子们晚上没事常去这里玩,兜里有一点零花钱的会买一点糖、果干或者糖豆豆之类的零食,那时一毛钱能买十块水果糖或者五块牛奶糖。记得有一次碰见一个我认识的小男孩小名叫红红,一个人在卖糖块的柜台前盯着看,我问他你是不是想买糖,他说没有钱,我说你想吃哪种糖,这时他诺诺的告诉我他从来没吃过糖块,我有点不太相信,但还是把我兜里的糖块都给了他,我看到了他剥开糖纸把糖块放进嘴里泯着,脸上洋溢出幸福甜蜜的笑容,这一幕我至今不能忘怀。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大约70年代末,人们的生活突然有了明显的变化。有一次听说街上卖的确良和涤纶布,说是比棉布好看还结实耐用,于是人们奔走相告。记得就在副食品门市部卖,而且不开门只开一扇窗户,人们拥挤着争相购买,每人只能买够做一身衣服的料,里面早以裁好宽窄多少,外面递一份钱里面递一块布料,拥挤喧闹一直到以布料卖光为止。过一段时间你看街上尽是穿款式不同颜色不同的确良或涤纶面料服装的男男女女,大家都挺胸昂头,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