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之后,为什么会是拿破仑?

文化   2024-10-16 09:10   北京  

法国大革命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1789年,巴黎街头的怒吼声震撼了整个欧洲,人们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推翻了压迫他们的君主制,宣告了一个新共和国的诞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仅仅十余年后,法国却从一个反对君主制的共和国,转变为一个帝制国家,拿破仑·波拿巴成为了新的统治者,甚至在1804年加冕为皇帝。


拿破仑加冕


为什么是拿破仑?这个问题,困扰着无数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能以“雾月政变”较轻松地获取法国最高权力,并维持这一权力达 15 年之久,说明拿破仑的上台及其统治具有深刻的社会因素,绝非纯粹政治阴谋的产物。


法国史专家吕一民教授在《法国小史》中解答了我们的疑惑,当时的法国在经历了革命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磨砺之后,选择了拿破仑——一个既能维护革命成果,又能带来稳定和国家尊严的领袖。这一历史发展路径,既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复杂性,也展示了历史进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吕一民,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与此同时他也指出了更深一层,拿破仑帝国的强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种强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战争和征服之上,虽然耀眼却也是脆弱和短暂的。一旦战争的车轮停止转动,帝国的衰落和崩溃也就在所难免。



1

从“波拿巴”到“拿破仑”


从1799年11月雾月政变之后开始的大约15年时间里,法国的兴衰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拿破仑的“个人传记”。


在法国只有在拿破仑·波拿巴称帝之后才能以他的名字“拿破仑”作为正式称谓,而在此之前只能按姓氏称其“波拿巴”。


波拿巴的起点并不高,他出身的家庭充其量只是科西嘉的一个没落贵族之家。他后来有机会到法国本土读军校时,因为穿得过于寒酸,加上说法语时科西嘉口音太重,所以经常受到同班同学嘲笑,说他是“冒牌的贵族子弟、冒牌的法国人”。


入伍从戎后,波拿巴也因和罗伯斯庇尔有牵连,遭到热月党人打压,甚至受过牢狱之灾。出狱之后,波拿巴一度极为失意,穷困潦倒,在餐馆借酒消愁后因没钱买单不得不把他的军帽押在店内。


后来被对手们惊恐地称为“科西嘉怪物”的波拿巴究竟是如何崛起,并成为真正的“拿破仑”呢?1795年10月的“葡月事件”为拿破仑的飞黄腾达提供了天赐良机。


为了对付保王党组织的迫在眉睫的武装暴动,受命主持镇压的热月党人巴拉斯在情急之中想到了起用“土伦战役的获胜者”拿破仑。


葡月暴动


此时正闲得发慌的拿破仑欣然接受任务,并向巴拉斯表示:“只有等大功告成,我才会放刀入鞘!”作为一名出色的炮兵专家,拿破仑领命后首先想到了起用大炮。拿破仑在用大炮平定了葡月暴动后,威名大震。从此,这位具有指挥天才、果断精神和坚强毅力的年轻将领开始被重用,并屡屡帮助掌权者们渡过难关。


1799年11月9日,即共和八年雾月十八日,因在战场上取得的一连串辉煌战绩深孚众望的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以由他为首的执政府取而代之。在相继获得第一执政和终身执政之后,拿破仑更是在1804年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


后来,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情不自禁地挥笔写道:“科西嘉,一个使法兰西变得相当伟大的小岛。”



2

一场小战却被认为是大捷?


从根本上来看,拿破仑的崛起无疑与法国在大革命时期进行的内外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马背上得天下”。在各种大小战役、战斗中,有一场“瓦尔密之战”尤其值得关注。


瓦尔密之战


1791年8月,奥地利、普鲁士联合发表了《庇尔尼茨宣言》,要法国恢复路易十六的权力,否则各国都将出来保障法国的君主体制。


同年9月2日,普奥联军攻占了凡尔登,打开了进攻巴黎的通道。在这危急时刻,9月20日,由“无套裤汉”组成的法国军队在凡尔登以南的瓦尔密取得了对入侵敌军的首次胜利。


瓦尔密之战在军事上实在算不上是一场大仗,然而,在法国的历史著作中,它却一再被称为“瓦尔密大捷”,并在史学家笔下被大书特书。


这场战役在鼓舞法国革命者的士气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瓦尔密之战中,一群刚拿起枪不久的“无套裤汉”竟然先是顶住了号称欧洲最著名的正规军——普奥联军的进攻,继而还取得了胜利。


“无套裤汉”也叫“长裤汉”,原是穿华贵短裤套的贵族和富人对穿粗布长裤平民的蔑称。但在大革命时期,这个词一下子成了褒义词,甚至成了爱国者、革命者的同义词。


理想化的无套裤汉

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 (1761–1845)绘制的画像


并且,法国革命者们在大革命期间进行的战争,可以瓦尔密之战为界线一分为二。在它之前进行的战争,以对付外来武装干涉、重在防守为主要特征;而在瓦尔密之战结束后,战争将更多地呈现出扩张性、征讨性的特征。


这种扩张性、征讨性战争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得归因于当时法国革命者普遍的“输出革命”念头。他们想借助战争对其他欧洲国家进行革命教化,通过征服欧洲把大革命的“不朽原则”传播出去。他们还在所征服的欧洲地区建立起了一连串的“姐妹共和国”,这些“姐妹共和国”不仅依附于法国,而且还都奉法国为楷模。


总之,正是这类革命战争不仅为拿破仑的崛起提供了机遇,还把他送上了权力的巅峰。



3

“不放一枪就能到达巴黎”


拿破仑登上法国权力巅峰时尚且年轻,也就30来岁。十年后,巴黎被占领,拿破仑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签署退位诏书,但通过《枫丹白露条约》,终身保留皇帝的称号,每年领取200万法郎年金,拥有厄尔巴岛的完全主权。


不过,这位曾创建法兰西大帝国的一代枭雄,真的会心甘情愿地终老于这一小岛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拿破仑的英雄史诗,并没有在枫丹白露完全终结,它至少还有一篇不可或缺的“后记”。这篇“光荣的后记”就是他再度震惊世界的“百日王朝”。


经过大革命洗礼的法国民众,对于波旁王朝复辟后的倒行逆施已经难以容忍。国内舆情的变化,使拿破仑感受到绝处逢生般的喜悦和激动。


1815年2月26日,在夜色的掩护下,拿破仑率领数百名卫士与近卫军官兵,分别乘坐几艘船只悄然出航。他们巧妙地躲过了英国和法国的巡逻舰,逃离厄尔巴岛,向法国进发。正如拿破仑自己放出的豪言:“我不放一枪就能到达巴黎。”他说到做到,果然不费一枪一弹就重新返回了巴黎。


在拿破仑因战败被迫签署退位诏书那天,在反法联盟的授意下,元老院宣布法国为世袭君主制,同时召唤路易十八归国即位。路易十八在进入巴黎的前一天,发表了著名的《圣多昂宣言》,时隔不久,路易十八签署了《1814年宪章》,其可以说是路易十八代表的“旧制度”与产生于 1789 年革命的“新社会”相互妥协的产物,恰恰有一些人就是不想按照它来统治。


路易十八


诚然,法国民众在过去也不满拿破仑的专横统治,但如今这些人的倒行逆施,却更让民众深恶痛绝。于是,远在厄尔巴岛的拿破仑皇帝又很自然地成了老百姓期盼的对象。


正是这种人心向背,使拥有一支大军同时获得欧洲各国君主支持的波旁复辟王朝,在1815年3月竟然被拿破仑率领的枪口朝下的部队摧枯拉朽般地给推翻了。如果说这是一个奇迹,那么这一奇迹的创造者与其说是拿破仑,毋宁说是那些使复辟王朝日益不得人心的保王党亡命分子。


波旁王朝的第一次复辟因拿破仑的东山再起画上了句号。随后,拿破仑重新统治法国近100天,史称“百日王朝”。再度成为法国皇帝的拿破仑已从法兰西大帝国的失败中吸取了不少教训。因此,他多次声言,重建的帝国将与过去不一样,它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和平和自由。


在兵败滑铁卢之后,拿破仑不得不再次签署退位诏书,从而结束了“百日王朝”的统治,不久,拿破仑被放逐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岛——圣赫勒拿岛,并在英国人的严密监视下度过余生。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这座岛上与世长辞,时年52岁。


拿破仑在圣赫勒拿


拿破仑逝世之后,围绕着该如何对他进行评价这一问题,2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与各式人等可谓是做足了文章。其中,既有人用最动听的言辞赞美他,也有人用最恶毒的语言诋毁他。


在吕一民教授看来,经常被人誉为“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的拿破仑,无疑是一位进步的君主,正是他在其统治的15年时间里,从大革命的遗产提取了现代法国坚实的骨架,并通过拿破仑战争把大革命的震荡波尤其是自由的观念几乎传遍了全欧洲,给欧洲国家的发展进程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一直在法国乃至更大范围流传的拿破仑传说,即便在当今世界依旧在持续丰富、不断更新。可以说,“在拿破仑还活着的时候,世界侥幸逃脱了他的控制;但拿破仑在死后占有了世界。”


关于拿破仑的这段历史你怎么看

谈谈法国史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法国小史

吕一民 著

推荐阅读👇🏻

-End-

观点资料来源:《法国小史》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透过小历史看见大世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