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获评“年度影响力学者”,他始终致力于伟大经典的传承

文化   2024-11-19 09:05   北京  

他曾是浙大能源工程专业出身,但因大二时偶然读到《庄子》,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由工科生入了哲学殿堂,自硕士考进北大哲学系以来,他从事哲学研究已有32个年头。


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最多就是一张讲义,黑板上往往也只有寥寥几字。但无论是讲中国哲学史,还是“四书”精读,他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总是使得课上座无虚席。


他就是被称作“北大十佳教师”“哲学系男神”“当代真正的儒者”的杨立华教授。去年,在喜马拉雅颁布的2023“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中,他获评为2023“年度影响力学者”,今年他再次荣获这一殊荣。


杨立华教授作为这一奖项的领奖代表上台领奖并发表感言,表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术和思想的追求“没有天花板”。


在杨老师看来,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恒常的意义和价值。今天读孔孟,不是读两千多年前哲学家的思考,而是要把经典转化为当下的思想,并从中汲取持恒的力量。


他不仅研究经典,还真正践行经典,更始终致力于伟大经典的传承,将经典传递给更多的人,而不是使之成为束之高阁的学问。


道崇自然德崇钦,竹林伊洛两关心;

每寻嵇阮狷狂迹,更慕程朱德业岑;

无意埃尘纷起落,有心名相任浮沉;

惟期暗夜承薪火,不因微薄忘古今。

杨立华教授诗作,表达了传承经典的志趣



在朴实的生活中

寻觅人生的意义


杨立华教授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学,但他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那么专注和喜爱,反而常常感到闷闷不乐和迷茫无助。


大学一年级,杨立华在杭州(1988)


虽然念了工科,但他的语文一直很好,对文科的爱好,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选择。在大二人生最困顿的时候,他读到了《庄子》,彻底被迷住了,觉得人生忽然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后来,也就考了哲学系的研究生,一路做哲学研究。


杨立华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期


1997年初冬的某个下午,杨老师第一次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结束时的情景永久地点亮了他:在略嫌昏暗的教室里,窗外是冬日黄昏的暮色,眼前生动的一张张脸孔上仿佛被经典所点亮。


《庄子》的阅读曾经改变了他的一生,使得他转向了哲学,并走出了“无法忍受的穷极无聊,懈怠,没有方向,迷茫”的状态,他也希望将这种力量带给青年学子,将经典转化为我们同时代的思想。


关于躺平


在杨老师看来,今天的年轻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节奏压力,用庄子的话来说,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虽然嘴上说“躺平”,背地里其实很努力。累了,说两句丧气话,找个地方哭一场,跟几个朋友喝个烂醉,第二天醒来继续出发,人活着的本质也还是奋斗。


关于悲观


杨老师指出,他在三十岁时,就把悲观的能力退化掉了,如果悲观能够让每个人的人生更好,让这个国家更好,那么不妨悲观。然而并不能,为此我们只能以积极乐观、更强大的精神向度去肯定这个生命,而不是否定这个生命。


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感的缺失,是年轻人的普遍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想就陷入到虚无中,越想越虚无。


杨老师指出,个体越来越强的无意义感,实际上是因为个体被无节制地放大,当你的自我被虚构得越大,获得意义的可能就越低,而人其实是非常渺小的。


那,人怎么获得具体的意义?在杨老师看来,一要让有限生命从属于一个更持久的事业或者传统。另一个更直接的回答是,人生意义不是想出来的,人生意义是活出来的。


哲学思考代替不了生活。要朴朴实实地深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不妨把生活理解为,一个铁匠把炉火生得通红,不停地锤打,才能为人生意义赋予形状。



在传世经典中

体悟思想的生命


经典失落了吗?杨老师认为没有。问题的根源性、解决问题的路径的典型性以及具体展开中思理的普遍性,使得已经“过去了”的思想能保有恒久的生机。而只有通过经典文本的深细解读,才有可能在思的道路上与曾经的伟大心灵相遇。


在孔子那里,找到通向幸福的道路





杨老师指出,《论语》首章的“说”和“乐”,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幸福。“学而时习之”这一章点出了幸福在人生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使得人的本质倾向有了确定的内涵:追求幸福


总体说来,中国文明的根本品质是此世性的,与其他以彼岸追求为核心的文明不同,在中国文明的深层意识里,此世是唯一的目的,也是唯一的过程。


以幸福为目的,就要考虑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那么,实现幸福的条件是什么呢?孔子关于幸福,有这样一段朴素的论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不过,孔子显然不能认同那种认为幸福完全取决于主观心境的观点。在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都阙如的情况下,侈谈幸福是不真实的。


疏食、饮水这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指向的是人的自我保存。然而,人不可能仅仅停留在自我保存的层面上。


理想的社会不是让人免于工作,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们追求符合自己的性情或能够满足荣誉感的劳动。


在庄子那里,感受千秋独绝的心灵





当你感到穷极无聊、懈怠、迷茫时,《庄子》会给你很多启发。杨老师指出,人生的那些大关节的问题,在庄子看来,是非常自然的,生老病死苦,这种不得已,都是人生的必然性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天地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生死都是善事,所以不要有那种悲剧式的焦虑。


梦蝶,选自明代陆治《幽居乐事图》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庄子关心真知问题。对庄子而言,走向真知的第一步,是逍遥。他其实要的是一个“否定性的自主空间”,因为认识到一件事:天下不可为。既然不可为,那么就独善其身,退守漆园。也就是说,我不想做什么,真的可以不做。虽然在现代,这件事有点困难。


杨老师由此引申——人有机会体验被彻底放在边缘的状态,对人生极有意义。如果一直顺风顺水,被人瞩目,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内在。



在阅读的思考中

奠定理性生活的基础


在今天,赚多少钱,有多高的名声、权力、地位,其实都并不足以构成人们内在自我的确信,因为时代变化太剧烈,倾覆往往只在一夕之间。


普通人能做的,需要从更根本的价值方面,给自己强有力的自我肯定。杨老师的建议是,要有阅读经典的习惯。年轻人不缺乏阅读,但缺乏专深的经典阅读,不用读很多,一两部就可以。经典是一切时代的同时代者,蕴含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普遍道理,放在今天仍旧适用。


杨立华教授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哲学课


因为难读、艰深,所以经典阅读的一个突出意义,是凝聚精神。生活在现代社会,分散我们精神的东西太多了,稍有不慎,就活得很涣散。


读经典,可以从根源上让我们建立起判断的标准,否则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鸡汤、碎片的道理,各种各样的理论牵引着走。


所以,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在无穷流俗纷纭的意见中,杨老师认为,找回内在自我的确信,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最迫切而重要。


在杨老师看来,哲学能帮助人们克服各种各样的虚无主义,这某种程度上关乎天理的内涵问题,是贯穿他二十多年教学和研究生涯的思考。


天理内涵的根本指向在于,为合乎时代的理性生活态度奠定哲学基础。如果说两宋理学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了哲学基础,那么今天的哲学应当努力为现代性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保持阅读思考,实实在在用心生活。

哪个时代、什么情况下都得有人读书。”


留言区分享你读过的杨老师的书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其中图书一本

推荐阅读

中国哲学十五讲

告别僵死的哲学史,告别人云亦云的不知所云,还您一个清晰而富有生机的中国哲学!

宋明理学十五讲

一本书读懂宋明两代的思想胜景,听明星教授举重若轻地解读宋明士人精神风貌!

庄子哲学研究

一部前无古人的“解庄”精品,以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带你领略庄子哲学的谨严与精妙。

气本与神化

北大知名哲学教授杨立华老师的代表作,为深刻的张载哲学提供清晰的导引。


-End-

观点资料来源:市场运营中心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在阅读经典中,找到内在自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