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的这本书,揭开大国博弈背后的真相

文化   2024-11-07 09:04   北京  

2018年,美国执意发动贸易战,清华大学迅速响应,组建“大国竞争”团队跟踪研究。次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鞠建东开设“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课程,成为国内外最早系统探讨此话题的本科生课程之一。




“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课程合影

图源: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


六年间,该课程吸引了无数求知若渴的学子,成为探索国际局势的热门选择,先后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课程”、清华大学精品课程以及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一书的诞生,正是基于这门课程的精华,它简化了技术细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透了大国博弈背后的底层逻辑。



1

国际贸易争端为何会发生



鞠老师指出,理解国际贸易争端和世界秩序的演变,需要我们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的维度来审视这个变幻莫测、高潮迭起的大变局。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强调分工和交换带来的资源有效配置以及贸易如何使得人人获益。然而,它在解释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时显得苍白无力,它忽视了经济活动的这一面——利益冲突


任何经济活动都有两面,一面是经济的有效配置,另一面是各方的利益冲突。


因此,理解国际争端,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经济模型,将国际安全、权力、政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纳入考量。


为了更深入地剖析这些复杂因素,鞠老师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它不仅关注资源的有效配置,还重视国家间的利益冲突。


这个框架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长期经济增长为核心,基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动态平衡来分析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博弈。




在这一框架下,鞠老师用“比较优势原理、垄断利润原理、分工固化的增长陷阱原理”来解释贸易争端。


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如何通过国际分工提高跨国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得每个参与国都获益。然而,国际贸易的历史常常伴随着战争与征服,血与火并行,这表明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并非总是和平的。


跨国垄断利润原理表明一个国家或企业可能利用其在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获取跨国垄断利润,这种地位的争夺会引发国家间整体利益的冲突,技术、金融、规则、军事是实现垄断地位的四个方面。


分工固化的增长陷阱原理说明了自由贸易可能使分工固化,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增长的陷阱,形成穷国恒穷、富国恒富的国际收入分配格局。穷国要打破这种固化,必然与富国产生长期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


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如何通过国际分工将全球产出之饼做大,而跨国垄断利润原理与分工固化的增长陷阱原理则解释了在划分全球产出之饼上的国家利益冲突。



2

大国竞争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2018年3月,美国突然发动对中国的贸易争端,随后,争端从贸易延伸到投资、技术、人员交流、金融甚至军事、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成为全方位的争端。其原因何在?


在当今世界,大国竞争不仅是国际政治的常态,更是塑造全球秩序的关键力量。这种竞争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展开。


通过深入分析大国竞争的普遍规律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竞争特点,鞠老师建立了当代大国竞争的“六领域—三要素一五阶段”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大国竞争如何发生以及如何在各个层面展开竞争。


大国竞争并非单一维度的较量,而是涵盖了制造业、经济总量、科技、金融、军事和全球治理等多个核心领域。




大国竞争的六个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


制造业作为工业水平的象征,往往是追赶大国首先实现突破的领域。随着主导大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追赶大国得以在此领域迅速崛起,进而在经济总量上逐步逼近甚至超越对手。


科技关乎国家的未来,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金融则关乎资金流动与国际经济话语权的争夺,军事直接关乎国家安全,而全球治理领域则体现了国家的软实力,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力以及规则制定权等。


在这些领域中,经济总量和全球治理的竞争优势能够为国家在其他领域提供支持,而制造业、科技、金融和军事的竞争优势又能够反哺经济总量和全球治理,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





追赶大国只有在上述这六个领域都超过主导大国,世界秩序才会发生改变,如果只在部分领域甚至大部分领域实现赶超,主导大国依然有可能依靠其在剩余领域的优势击败追赶大国。


在大国竞争中,两国之间的冲突或合作水平主要取决于三个关键要素:相对实力政治和文化认同度以及第三方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根据“六领域—三要素”的分析框架,大国竞争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挑战。




中美关系五阶段划分


在最初的对抗阶段,两国关系紧张,对抗频繁,主要围绕政治和军事领域展开。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两国关系逐渐缓和,进入小国-大国阶段,小国在经济领域寻求合作与发展。


随后,随着制造业和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两国进入全面竞争的大国竞争I阶段,原来的小国的主要目标是在经济总量上追上大国。


大国竞争II阶段,原来的小国将在科技、金融、军事和全球治理等更高领域发起挑战,力求全面赶超。


最终,两国将在多个领域形成均衡态势,进入竞争共存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将考验两国的智慧和外交能力,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3

大国竞争的理论分析框架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大国竞争已成为全球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深入剖析这一现象,鞠老师从大国竞争与新世界秩序的热点问题出发,构建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贯穿对新世界运行规律的思考。




《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的基本框架


这本书尝试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究天人之际:本书揭示了新旧世界发展动力的核心差异,即由物质资本主导转变为由人力资本引领;知识、想法和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驱动力。书中构建的创新世界模型对“想法→创新→技术进步→市场实现”的过程进行了规范、系统的描述。其中,提出了两个基本循环:创新者与想法云之间的循环、创新者与市场之间的循环;总结了创新世界存在的三对基本矛盾:集中与分散、公有与私有、自主与模仿。


二是通古今之变:这本书总结了 1500 年以来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的演变,提出世界秩序正面临从霸权迭代到竞争共存的范式转变。当代世界失序的根本原因不是中美对世界霸权的争夺,而是世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匹配带来的矛盾冲突


三是成一家之言:这本书提出了大国竞争的理性分析思路,将国际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增长理论与危机理论相结合,构建以多重均衡下的长期增长为中心的理论框架,分析“增长与危机”“共享与垄断”“和平与战争”这三对矛盾的冲突、演变与发展。


中国在下一个十年的战略目标就是 GDP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5%,从而使名义 GDP 总量在 2035 年左右赶上美国。


中国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针可以总结为九个字:不称王,稳市场,谋共享。


不称王:第一是指不试图取代美国的世界霸权,因为不可行、没好处不应该!第二是指不与美国共治世界。所谓“中美共治”的实质就是不改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中国只是作为美国实力的补充,帮助美国管理世界“中美共治”的观点似是而非,其核心问题是看不到中美关系的阶段性变化与中美利益冲突的结构转变。在大国竞争阶段,“中美共治”的结果就是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被遏制,落入“追赶者陷阱",无法实现其战略目标。


稳市场:在 20 亿到 25 亿人口的“亚洲”市场建立中国主导的区域经济秩序,我们称之为“稳市场"。稳市场包括建立“亚洲”秩序,稳技术市场稳资本市场。建设“亚洲”秩序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主导制定“亚洲共同体”的规则与治理体系;第二,保持“亚洲”市场的稳定与繁荣;第三维护成员经济体的动态进入和退出。稳技术市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建立亚洲技术市场的“研发→创新→市场利润”良性循环;第二,保证亚洲技术市场的公平竞争。这两方面要求的核心都是反垄断,尤其是反国际技术垄断。对于国际技术垄断,无论采取什么政策措施,本质上,都需要培养本土技术的竞争力。而本土技术的竞争力,需要一定的市场份额来培育、发展。在复杂多变、危机四伏的国际金融市场,稳资本市场就是通过主动制定新的资本市场规则来规避风险、稳定市场。


谋共享:关键在于想法、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创造与共享。人类的创新本质上是集体行为。新世界的创新有四个本质要求:第一,由全人类共同参与第二,成果为全人类所共享;第三,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第四,人性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升华。我们寄希望于中国为新世界带来一个共创、共享、共同发展、共同升华的创新体系。


上下滑动查看

本书提出的中国在下一个十年的大国竞争战略


你之前关注过大国竞争话题吗

看完鞠老师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分析

你对这一问题有了什么新认识

欢迎在留言区展开说说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

鞠建东 著

洞察大国博弈,布局未来战略

当当每满100-50优惠👇

-End-

观点资料来源:

《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读懂大国竞争的底层逻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