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热播剧《新闻女王》有这样一幕,困扰居民的噪音缺乏新闻价值,只有实习记者刘艳毅然跟进,这一集的片头引语是相呼应的金句:
金句看起来“平平无奇”,不过这并不是这本《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的全部。因为它并非作者一拍脑袋,开列出的凑数的“十全十美”的原则。
作者是通过详尽的调查、访谈和研究,才提炼出“何以新闻”的要素,并以最新和最贴切的案例深入阐述,还坦率地回应了每一条可能的反对意见。
为此,这本书自2001年一问世就迅速成为畅销书,后来在新闻界获得了广泛认可,并被誉为“现代新闻学的圣经”。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迎来第三版。这一版的每个章节都回应了最新的变化,并及时更新了案例。
其中的某些观点也许值得商榷,不过作为“新闻理论与实践融合范本”的杰作,它对新闻核心价值等的思考,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理性借鉴。
面对新闻业危机
他们思考新闻何去何从
自从新闻作为一个学科出现以来,就存在着“新闻无学”的说法,这种说法强调新闻重在实践,即便有学问也难以言传,是只可意会的“默会的知识”,而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非常固执地要把所谓的“不传之秘”写下来。
比尔•科瓦奇(左),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前社长;汤姆•罗森斯蒂尔(右),美国新闻研究所(弗吉尼亚州阿灵顿)执行主任。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新闻是人类的本能冲动,它给予人们必需的知识,帮助掌控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随着商业化、互联网化等的快速发展,他们身处的美国新闻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价值危机。
在美国新闻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一些媒体为吸引眼球,不得不在报道中弱化客观中立的立场,甚至放弃这一信条,有的人还辩称,事实上没人能绝对客观。为此,他们提出透明性原则,指出客观性不在于没有偏见,而在于做到透明。
面对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冲击,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新闻如果是只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信息产品,那就和娱乐没有任何区别,新闻应牢记其服务公众的使命,在保持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娱乐化手段吸引观众,从而更好地实现其社会责任。
娱乐和新闻的界限在哪?娱乐如何服务于严肃新闻?在这本书看来,这关系到新闻的基本原则。
新媒体的兴起为新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认为,尽管自媒体和网民的参与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但专业新闻工作仍不可替代,尤其在保证信息质量、区分优质内容与不可信信息方面,新闻的核心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他们提醒我们,“新媒体”的变革并非今天才有,从广播到电视到电子媒体再到互联网……新闻应在求真实和负责任的核心原则下,努力灵活地应对挑战,而非抱着“新闻专业主义”的招牌作茧自缚。
媒介变化加剧了一些矛盾,如推崇技术VS技术威胁、用户生成内容VS新闻专业主义……不过两位作者指出,对立的双方对彼此的需要比他们意识到的更多。
在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努力寻求平衡和解决,为此这本书被称为新闻的“新保守主义”的代表。
“新闻业没有亡”
十大基本原则是他们的回答
在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看来,美国新闻行业未能适应数字时代的集体性失败,其实很早就有迹可循。不过,当流量成为衡量指标,受众对真相表现出漠然,他们反而更加坚定地断言:
新闻的基本原则不仅会继续存在……
它们将变得更加重要。
面对时代的变迁他们坚信新闻没有死亡,这十大基本原则仍然有其活力。
上下滑动查看“十大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的内在逻辑大致是这样,在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看来,真实是新闻工作的根本,而真实绝非人畜无害地摆在那里,为此只有忠于公民利益,不断用核实加以约束,才能超越商业和政治利益。
以此为准绳,他们一方面反对“新闻独立”走向孤立和超然,另一方面又强调独立的精神和思想,认为新闻应独立于报道对象、利益、权力,应独立于种族、民族、宗教和性别等,始终保持着怀疑和不信任,这样才能提供一个理性对话的公共平台。
具体到新闻应该如何报道,他们提出既要引人入胜又要息息相关。不过这二者的关系又如何把握呢?于是又有全面和均衡的原则,他们指出新闻是为公民画出探索社会的地图,那些纯粹吸引人但无关紧要的信息,事实上就是一种歪曲。
均衡不是中立,原则里为什么没提“公平性”“平衡性”?作者认为“公平”过于主观,而“平衡”虽然可操作,却往往扭曲真相。
最后,因为现实的情况是如此复杂,这些原则的落实,终究离不开新闻从业人员的良心,还有公众的广泛参与与监督,这样才能在相互支撑中形成良性循环。
提升新闻素养
这是自媒体时代必读的一本书
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生成和传播变得极为便捷,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然而,信息的泛滥和真假难辨的环境也让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使得新闻素养的提升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
这本书不单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专业的道德准则,也为每个人提供了识别与处理信息的“火眼金睛”和“工具箱”。
在“流量和算法为王”的时代,他们提醒我们,刻意煽情、贩卖恐惧、刻板印象……这些都是争取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但它们的声音可能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仍然可能。
这本书提出了“连锁公众”的观点,指出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促进公众相互理解,每个人比任何标签和刻板印象都要复杂得多。
当人们为“后真相”处境悲观失望,他们指出“真相”仍然是可贵可求,只不过它是一个过程、是一场持续的对话,仅仅追求细节准确,或者各打五十大板的平衡,这都不是真正的“真实”,因为完全可能存在“事实正确但本质虚假”的情况。
当我们随时可能陷于偏见而不自知时,他们指出偏见并不可怕,“带有偏见的眼睛才能看见偏见”,重要的是做“偏见的管理者”,从而努力超越自己的偏狭的视角。公开、透明、谦虚、换位思考等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可信度,也能让自己的观点更强大和更有趣。
“鸭子还是兔子”?视角不同,则结论不同。
当内容生产者苦于要“吸睛”还是要“内容”时,他们指出讲故事和提供信息事实上不矛盾,他们的调研表明,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的观点,事实上是具有误导性的。
对内容的不重视如何成为某种自我预言
书中的许多原则和技巧具体而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辨识优质内容,理解信息与传播的力量,并极大提升判断真伪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看过这本新闻学的经典吗?
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好书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第三版)
〔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 著
刘海龙、连晓东 译
新闻从业者的必读宝典
照亮职业生涯的智慧灯塔
自媒体时代提升新闻素养的第一本书👇
-End-
观点资料参考: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经典再版,奔走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