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中国东北发现蜱传人新病毒——湿地病毒;科学界分成两大阵营:中国/全球南方vsG7/经合组织 | 科研圈日报

学术   2024-09-05 12:20   北京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公共卫生


NEJM:中国东北发现蜱传人新病毒——湿地病毒


9 月 4 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报道了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的一种新的蜱传人 RNA 病毒——湿地病毒(Wetland virus,WELV)。


Vero细胞中纯化出的WELV病毒颗粒的电镜负染图像(左图)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毒感染Vero细胞图像(右图,箭形)来源:论文/NEJM 医学前沿


研究显示,湿地病毒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均有分布,能够引起人类的急性感染,其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晕、头痛、乏力、肌肉痛、关节炎和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较少见出血点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研究纳入的 17 例患者均在入院治疗后痊愈,未发现死亡病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D-二聚体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康复期病人血清中湿地病毒抗体效价显著高于急性感染期病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蜱、羊、马、猪和旱獭等动物均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此外,湿地病毒能在实验室小鼠中引起致死性感染,嗜群血蜱被认为是可能的传播媒介。


蜱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媒介动物,能够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体。研究者指出,宣传蜱叮咬后的常见症状与及时寻求医疗帮助的重要性等工作应该得到重视,基层医疗人员也应该接受相关培训,从而能够及时识别和报告可疑病例。(NEJM 医学前沿)



· 海外学界


日本科技报告显示科学界分成两大阵营:中国/全球南方 vs G7/经合组织


日本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NISTEP)近日发布的《科学技术指标 2024》报告显示,科学研究界已明显分化为两大阵营。调查人员分析了 Top10% 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 25 位的国家/地区的被引次数结构,结果发现,Top10% 高被引论文可大致分为被 G7 及经合组织国家高比例引用的阵营,以及被中国及全球南方国家高比例引用的阵营。


从论文引用结构来看,相比 20 年前,中国及全球南方国家的存在感持续增强。其中,中国的论文被本国引用的比率非常高,达到 62%。伊朗、埃及、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的论文被本国、中国、全球南方国家引用的比例约占 70%。被引结构的改变表明,“G7/经合组织国家” 与 “中国/全球南方国家” 之间出现了分化,高关注度论文的含义发生了改变。例如,中国的论文在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等领域的被引比例较高,这或许表明中国在这些领域与全球南方国家建立了共同引用关系。(NISTEP,公众号“客观日本”)



· 猴痘疫苗


Moderna 实验性猴痘 mRNA 疫苗展现希望:可减轻致死性猴痘的感染症状,缩短病程


近日,Moderna 公司新开发的实验性猴痘 mRNA 疫苗展现出了抗病毒潜力,根据 9 月 4 日发表于《细胞》Cell)的论文,与目前市面流通的改良型安卡拉牛痘病毒(MVA)疫苗相比,候选疫苗 mRNA-1769 能够有效限制感染猴痘的猕猴的症状,缩短疾病持续时间。


来源:论文


该研究为 12 只猕猴分别接种了 MVA 疫苗和候选 mRNA 疫苗,8 周后令这些动物接触 1979 年发现的致死性猴痘 1 型毒株(MPXV Zaire 1979),随后对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了为期 4 周的监测。同时,还有 6 只未接种疫苗的猕猴作为对照组暴露于同样的毒株下。结果发现,所有接种了疫苗的动物都顺利存活,未接种组的 6 只动物中 5 只死亡。尽管与对照组相比,两种疫苗都降低了疾病严重程度但接受 mRNA 疫苗的动物体重减轻幅度和病灶数量都更少:对照组动物最多有 1448 个病灶,接受 MVA 疫苗的动物最多有 607 个病灶,接受 mRNA 疫苗的动物最多有 54 个病灶。此外,mRNA 疫苗还将病症持续时间缩短了 10 天以上,该组动物血液和咽拭子中的病毒载量也更低。


进一步研究发现,与 MVA 疫苗相比,mRNA 疫苗能产生更多数量的具有更多样化免疫功能的抗体,并显示出对其他痘病毒的交叉免疫能力:mRNA 免疫动物的血清不仅能中和猴痘,还能中和牛痘、兔痘、骆驼痘和羊痘等病毒。据悉,针对该疫苗的 I/II 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Cell Press)



· 古生物


恐龙骨骼中的胶原蛋白能保存上亿年,奥秘是什么?


胶原蛋白是动物体内最丰富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皮肤、肌肉、骨骼和韧带等结缔组织中,是支撑生物体结构的关键“粘合剂”。传统理论认为,这种由肽键连接的蛋白质通常在水解作用下会迅速分解,其肽键的半衰期仅为约 500 年。然而,科学家们却在恐龙化石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胶原蛋白,这些化石的年龄有的甚至超过 1.95 亿年。这一惊人发现不仅挑战了现有的科学认知,更激发了科学家们对恐龙化石中蛋白质长期稳定机制的好奇与探索。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们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揭示了恐龙骨骼中胶原蛋白能够保存数百万年的惊人秘密。通过实验和计算模拟,MIT 的研究团队发现了胶原蛋白中一种独特的原子级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如同一道屏障,阻止了水分子对肽键的破坏。具体来说,胶原蛋白分子中的酰基团通过共享电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使得肽键免受水解作用的侵蚀。研究团队还通过构建胶原蛋白的两种模拟形态——天然的三重螺旋结构(trans)和角度旋转后的形态(cis),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实验结果显示,只有三重螺旋结构的胶原蛋白才能有效抵御水的攻击,保持其稳定性。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恐龙胶原蛋白的超强稳定性来源,还为开发其他超长寿命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相关论文 9 月 4 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中心科学》ACS Central Science)。(MIT)



· 科研工具


科睿唯安推出生成式 AI 工具 Web of Science 研究助手,支持中文检索


使用案例的视频截图 来源:科睿唯安


9 月 4 日,科睿唯安宣布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Web of Science 研究助手”(Web of Science Research Assistant)。据介绍,用户可以使用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语言针对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进行自然语言检索,获得可揭示概念与论文关联的综述性回答。该工具还能够在用户检索时提供建议,引导用户改进提示,扩大或进一步精炼需要涵盖的研究领域,并可以根据主题、综述或期刊等维度返回答案。此外,该工具还能提供研究趋势图、研究主题图和共被引网络等可视化形式。(科睿唯安)



· 微生物学


科学家首次发现多糖能够诱导微生释放噬菌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深海冷泉沉积物中分离了一株新的严格厌氧的深海黏胶球形菌 Lentisphaerae sp. WC36。研究者发现,多糖能够刺激菌株释放噬菌体,且该类噬菌体以慢性生命周期进行增殖,与以往报道的烈性和温和性噬菌体不同,噬菌体的释放不会裂解宿主细胞,而与宿主和谐共存,它们可能会通过潜在的辅助代谢基因重新编程宿主代谢利用多糖的过程。


黏胶球形菌门是一个可培养代表物种稀少,但很有研究价值的门。该谱系的成员在自然界中具有广泛的分布,然而迄今为止,黏胶球形菌门只有六株菌获得纯培养,属于典型的难培养微生物。研究发现,该菌株的生长严格依赖多糖,可以利用淀粉、昆布多糖等作为唯一碳源;多糖还能够刺激菌株 WC36 上与噬菌体复制、组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上调,且在添加多糖的菌株培养液上清中提取到大量噬菌体。此外,团队还发现,噬菌体基因组上携带有很多与多糖代谢相关的辅助代谢基因 AMGs。这表明,这些慢性噬菌体可能会通过 AMGs 来参与宿主的多糖代谢过程,也可能以某种未知的方式影响宿主的多糖代谢。因此,慢性噬菌体与宿主之间的共生关系可能在深海微生物中广泛存在。该研究结果为解析噬菌体在深海极端环境中发挥的重要代谢补偿功能提供新的视角。相关研究 8 月 29 日发表于 eLife。(中国科学报)


编写:姚春联、王珊、张雅涵、魏潇

编辑:魏潇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环球科学科研圈
《环球科学》杂志旗下综合性学术传播与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