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所有研究生都培养成科学家并不现实,那导师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学术   2024-09-10 17:31   北京  
教师节,听听导师的心里话。


图片来源:Pixaba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科学大院”

作者:李晓霞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图片、视频均由作者提供)


我有幸于国家蓬勃发展的年代在过程工程所度过了自己的求学和科研学术生涯。回想自己做研究生导师二十余年,一路奔跑着传承前辈开拓的科研事业,曾与不同时期的研究生们并肩奋斗,共同见证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快速进步,内心感到充实与欣慰。这一路走来,一直也在探索: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么培养学生?


导师教会我的事


从自己导师的身上,我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是:科研的基本特征是前沿探索,科研无国界,加强与国际连接是培养研究生的必然要求和自然选择。


我个人没有海外求学经历,但很庆幸自己在研究生求学期间和留所工作的早期能够在导师许志宏研究员领导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化学开放实验室做科研。当年许老师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实验室和所里其它研究室的报告会,还要求积极提问。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许老师牵头举办的两个国际会议,一个是1987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八届计算机在化学研究与教育中应用的国际会议,另一个是1992年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科学数据组织的CODATA系列会议。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当时国际上化学数据库和计算机化学应用的主流单位与工作引领者。


在参与接待外宾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我们与国际前沿的巨大差距,从而激发了斗志,很想把自己参与创建的有机物性数据库系统平台建成在国际上能拿得出手的系统。经过我和团队的努力,这个系统使自己首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28),PC Demo版本获得美方经销商的认可。


跟随许老师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使我深刻领悟到做科研与国际密切连接的必要性。后来我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单纯的化学化工专业数据平台扩展为广义的Internet化学化工专业数据信息平台,十多年前又进入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新领域。研究方向的扩展为指导研究生连接国际化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条件。


参与13th CODATA (1992)会前的小型欢迎宴会


那么,究竟怎样使学生更好地与国际连接呢?担任研究生导师多年,我越来越意识到,这并不是一句套话,而是需要时刻渗透在对学生的日常指导中。这种连接不仅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技术,也包括熟悉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更包括把我们自己的成果推介到国际舞台上。


下面是我摸索的几种“连接”方式。


组会上讲什么?


我很早就了解到欧美国家运行课题组的基本方式,自己成为研究生导师后,结合现实情况,形成了周汇报+月组会+一对一探讨的模式。对周汇报进行评阅并与学生一对一探讨可以逐步帮助学生提升对研究课题的认识和基本表达能力,及时发现好的结果或存在问题。对学生周汇报的修改,可逐步培养学生科技写作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到渠成。除了周汇报修改,单独找学生聊天讨论,有助于让学生的论文工作行走在期待的轨道上。


不过周汇报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做好,对研究生帮助更大的是组会。学生可以在组会上汇报进展或学习文献的感想,导师通过及时提问和点评可以让学生们共享到相关的领域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们的组会对问题的讨论持开放性态度,不会过早下结论,而是尽可能启发学生自主地改进工作。有时发现学生快速学习基础知识的精力不足,就由我或其他年轻老师在组会上介绍某一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快速扩大知识面。


记得多年前课题组聚餐时,一位学生直言相告,“我们不想听高大上的说教。”从此我几乎没有在组会进行过所谓的“学生教育”。家国情怀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但是要采取学生能接受的教育方式。


改论文是难得的提升机会


为研究生修改论文是帮助学生与国际接轨更为直接的途径。在多轮的论文修改中,我除了内容把关,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观点、准确使用术语,认识文章内容组织的逻辑、观点表述的严谨性、图表的内容及风格等。我曾请一位同学在组会上分享同行评审专家对他论文语言的详细修改,我则在一旁点评。每一次帮助学生修改文章评审意见,对整个课题组都是一个难得的提升机会,我都会花大量时间与学生仔细讨论。


对还没有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的学生,我更希望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打好基础。我会提供关键文献引导学生了解同行;引导学生阅读国外学位论文,认识国际通行的学位论文规范;倡导学生每天用半小时抄写或朗诵好文献的观点好句;引导学生了解科技英语的书写规范。


参加学术会议,重点是什么?


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也是与国际连接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和交叉领域的会议,我们帮助学生熟悉不同领域的关注点、相关领域解决问题的主流方法、存在的局限或痛点。


参会前,我会修改学生报告的PPT,听他们试讲,直到基本达到会议报告应有的水准。此外,学生参会的墙报也要修改和把关。通过精心准备,学生们为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的分子模拟论坛FOMMS 2015制作的反应模拟视频被会议闭幕式Simulation World选用播放,我们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代表。


带领研究生参加第四届分子模拟国际会议



学生们为国际FOMMS 2015制作的反应模拟视频被会议闭幕式采纳


近年来学生和年轻老师在学术会议获得的优秀论文或优秀墙报奖


从 0 到 1 的快乐


与国际连接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课题组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扎实发展新方法,而非做些相似的“灌水”或华而不实的工作。


发展新方法对导师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都要求很高,但新方法的前景一旦被认识,也会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与学生不断探讨,让学生体会从“0”到“1”创造的快乐,不仅增强学生的自信,也是导师科研快乐的源泉。


我们团队持续多年研发国际领先的ReaxFF MD反应分析与可视化软件VARxMD为研究生接力进行创造过程提供了机会。其实,研发VARxMD的初心之一也是为了保护学生的眼睛,因为一位研究生曾抱怨手动分析复杂反应“眼睛要瞎了”。 我们研发的软件可以自动分析得到不同层次的反应信息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大幅度减轻了人工分析的负担,不仅为同行研究者分析复杂反应机理提供了先进的工具,也有效保护了学生的健康。


大规模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发展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的沃土


领先的VARxMD是我与研究生们及同事接力践行“从0到1”的成果


培养学生,更要尽力做到

爱护、尊重、信任学生


培养学生就是要让他们在课题组能受到专业水准的训练,毕业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不过,研究生的志趣、基础和能力有所不同,把所有研究生都培养成科研人员并不现实,让学生认识科研的基本规范、具备专业素养、养成尊重规律和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才是培养的重点,这也是对国家人才培养的贡献,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尊重规律和敬业的专业人员。


除了在专业培养方面的严格要求,导师爱护学生也是天经地义的。研究生在学或毕业后不得不面临各种问题,有些学生在学期间就常常因此而焦虑。作为导师要尽量关注学生的焦虑和关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曾经有一位博士生的课题进展缓慢,他决定暑期休假期间留在实验室继续工作。为了支持他,我特意在超市买了酸奶、果汁、水果等消暑品送给他。还有一位学生曾是留守儿童,为此我对他更加关注和关照。他毕业后,来京出差时,悄悄给我买了一个我喜欢的矿石样品,令我十分感动。偶尔,我会请情绪不高的学生吃顿饭,聊聊家常;组会有时分享一些巧克力、茶点、水果等;年底组会后也曾懵懵懂懂地和学生玩“剧本杀”;疫情期间为学生提供租房补助;也曾督促和带领学生开展定期羽毛球活动;积极参加学生和老师组队的环奥森公园徒步等。


由于课题组从事的是计算机与化学化工交叉领域,研究生要顺利进入课题需要掌握计算机等多领域的知识,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很高。我一直鼓励愿意报考的学生在课题组进行实习,一旦被保送或录取,就鼓励他们进组实习或进行大学毕业论文,给学生一个可行的小课题练手,尽可能帮助学生打基础。记得有一天晚上下大雨,两位实习生还在办公室学习,我很担心他们的安全,便和爱人郭力研究员开车接他们,送回住处。


自然而然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境界


与学生相处,我力求遵循研究生培养的规律,尽力做到爱护、尊重、信任学生,不强人所难。


我从来不到学生办公室查岗,我对他们工作品质的要求体现在组会点评和提问中、论文修改细节中、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讨论中,而不是官腔十足的说教中。当学生融入课题组后,我相信他们能像花朵一样自然而然地绽放。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科学大院”。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此产生相关后果,将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删除。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环球科学科研圈
《环球科学》杂志旗下综合性学术传播与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