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最高学府降低博士毕业标准,2篇待发表论文足够毕业;中国科学院发布8条诚信提醒,规范科研活动中的AI使用|科研圈日报

学术   2024-09-11 12:47   北京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政策


中国科学院发布 8 条诚信提醒,规范科研活动中的 AI 使用


9 月 10 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公开发布《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以下简称《诚信提醒》),对中国科学院科技人员和学生进行提醒。《诚信提醒》由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组织院内外专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活动全流程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经深入讨论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共八条。这是自 2018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连续第 7 年发布诚信提醒,分别聚焦学术评议、科技奖励推荐、学术成果发布、科研原始记录、科研伦理、论文署名等关键环节,倡导并号召科研人员诚实守信,引起了积极反响。


以下为《诚信提醒》全文:


《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

(2024 年 9 月 10 日发布)


为了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避免误用、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科研诚信风险,遵循诚实、透明、负责任的原则,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依据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要求,对我院科技人员和学生提醒如下:


提醒一:在选题调研、文献检索、资料整理时,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跟踪研究动态,收集整理参考文献,并对人工智能生成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进行辨识;反对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调研报告、选题建议、文献综述等。


提醒二:在申报材料撰写时,如使用了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对内容负责,并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申报材料。


提醒三:在数据收集和使用时,如使用了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模拟仿真数据、测试数据等,或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作为实验数据。


提醒四:在音视频和图表制作时,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完成,应对生成内容进行标识,并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使用人工智能直接生成音视频和图表。


提醒五:在成果撰写时,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整理已有的理论、材料与方法等,可进行语言润色、翻译、规范化检查;反对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核心创新成果,反对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整篇成果及参考文献。


提醒六:在同行评议中,反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撰写同行评议意见,不得将评议信息上传至未经评议组织者认可的工具平台。


提醒七:在科研活动中,如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应在注释、致谢、参考文献或附录等部分声明工具的名称、版本、日期及使用过程;反对未加声明直接使用。


提醒八:在选择人工智能技术时,应使用经国家备案登记的服务工具;反对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危害数据安全,侵犯知识产权,泄露个人隐私等。


院属各单位应依据上述提醒,结合本单位学科特点和学术惯例,开展必要的教育培训,引导科技人员和学生透明、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公众号“中科院之声”)



· 海外学界


芬兰最高学府降低博士毕业标准,2 篇待发表论文足够毕业


据《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最新报道,芬兰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近期对博士论文要求进行了重大调整,此举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来自该校博士生的强烈反响。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的最高学府,其学术标准一直被视为业界的标杆。但为了提升研究的吸引力和质量,并缩短博士生的毕业时间,该校决定将基于文章的博士论文所需论文数量从原先的 3~5 篇减少至“两篇或三篇”,无论是已发表还是正在等待发表,都可以构成“足以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术贡献”,而对于被认为“特别杰出”的论文,甚至只需要一篇即可满足博士学位的学术贡献要求。此外,博士生毕业所需的学分也从 40 减少到 30 。


虽然这一改革措施旨在改善博士生的学习体验和就业竞争力,却意外地在学生群体中引发了担忧。许多博士生表示,他们担心降低论文要求可能会削弱博士学位的含金量,进而影响到他们在学术界和职场的声誉与前景,而降低学分要求可能会让博士生不再选修非核心科目的课程,而这些课程或对于进入下一阶段的职业生涯十分重要。赫尔辛基大学博士生学院院长 Minna Palander-Collin 则强调,修订后的要求旨在使博士生的研究之路更加顺畅,避免冗长的发表过程占用过多时间。她认为,研究工作的质量远比文章的数量更为重要,旧的发表要求可能促使博士生将研究切分为更小的部分以求快速发表,而忽视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今年早些时候,芬兰政府启动了一项为期三年、耗资 2.55 亿欧元的试点计划,旨在“增加芬兰的博士学位数量”,以确保该国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供应”。目前芬兰也有一些机构已根据政府的建议实施了变革。(Times Higher Education



· 航天


SpaceX “北极星黎明任务发射升空,人类将迎来首次商业太空行走


图片来源:SpaceX


美国东部时间 9 月 10 日上午 5 点 23 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北极星黎明”(Polaris Dawn)号载人龙飞船搭乘可回收的猎鹰 9 号运载火箭,在 NASA 肯尼迪航天中心 LC-39A 发射台成功发射。该项目原定于 8 月 26 日进行,在天气影响下曾多次推迟发射日期。这是一次私人的商业太空任务,由亿万富翁贾里德·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赞助,他此次也担任了“北极星黎明”号的任务指令长。另外三名宇航员分别为飞行员、艾萨克曼的创业伙伴斯科特·波蒂特(Scott Poteet),任务专家、SpaceX 首席太空运营工程师莎拉·吉利斯(Sarah Gillis)和任务专家兼医疗官和 SpaceX 任务总监安娜·梅农(Anna Menon)。4 名宇航员将在轨 5 天,完成 36 项科研试验任务。


“北极星黎明”会把宇航员带到距地面 1373 千米的地球轨道上,这将刷新自 1972 年阿波罗计划后载人航天活动飞离地球的最高纪录,这也是女性进入太空的最远距离。在轨第 3 天,机组成员将在 700 千米高的低空轨道上,开展人类首次无政府宇航员参与的出舱活动,进行太空行走,此次行动的主要目标是测试 SpaceX 自研宇航服的出舱活动性能。由于龙飞船没有配备气闸舱,本次出舱活动采取了较为古老的“全舱减压”技术,除进行太空行走的艾萨克曼和吉利斯外,剩余机组成员和龙飞船内部也会在 2 小时左右的任务周期内暴露于真空环境。此外,宇航员还将尝试利用星链进行激光通讯测试。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北极星黎明号预计将在升空 6 天后溅落,在返回陆地的轨道上进行最后一系列脱轨燃烧,最终落在佛罗里达州海岸附近的海洋着陆区中。( SpaceX、space.com、CNN)



· 海外学界


印度计划大规模关闭高等院校


据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 THE)报道,印度政府计划进行重大教育改革,旨在通过削减和合并大量规模较小的大学和学院,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印度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约 1150 所大学、45000 所学院和 12 000 个独立机构,但仅有约 4400 万名学生就读,相当于每个院校的学生不到 800 名。在 45000 个学院中,在校学生超过 2000 的学院仅占约 8%,在校学生超过 3000 人的学院仅占 4.5%。对此,印度政府计划逐步关闭低效和学生人数少于 500 或 1000 人的院校,并鼓励邻近大学合并,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此举利于创建更加充满活力、资源充足的大型院校,同时院校将受益于规模经济(扩大规模有利于吸引优质的学生、教师和资金)。


此外,逐步淘汰此类机构还将提高高等教育的门槛,并易于印度监管机构对院校进行监管和监控。然而,通过关闭或合并数千所大学来改变高等教育系统是一项充满问题的艰巨任务,可能需要四到五年才能确保对现有学生的干扰最小。该计划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机会保障、关闭院校过程中师生情绪问题等。尽管存在争议,但印度政府认为,长远来看,此举将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政府正积极制定详细的指导方针和时间表,并加强沟通,以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Times Higher Education



· 细胞生物学


年轻卵泡或有助老年小鼠卵母细胞发育


在哺乳动物的卵巢中,卵泡是卵母细胞成熟的场所,为卵母细胞的发育提供重要的营养和支持。在衰老过程中,卵母细胞的数量和质量都会下降。尽管辅助生殖技术(如冷冻保存年轻卵母细胞)很有用,但还没有临床上可行的策略来恢复老龄卵母细胞的发育潜力。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将老年小鼠的未成熟卵子移植到年轻小鼠的卵巢结构中培育,可以逆转卵子的衰老迹象


研究团队将 14 个月大的老鼠卵母细胞移植到 2 个月大、处于生殖旺盛期的年轻老鼠卵泡中,结果发现,老卵母细胞在年轻卵泡中生长时,其质量显著提高。具体表现为染色体异常减少、线粒体功能改善,基因表达和代谢物生产更接近年轻卵母细胞。相反,年轻卵母细胞在老卵泡中生长时,显示出更多的衰老迹象。研究人员将这些卵子受精并移植到受体老鼠体内,结果显示“恢复青春”的卵母细胞受精后,产生健康幼鼠的概率几乎是旧环境中成熟卵子的 4 倍。研究人员还发现,连接卵泡和卵母细胞的隧道状结构(TZPs)在年轻卵泡中的密度更高,这些结构为卵母细胞输送重要的营养分子。此研究成果已于 9 月 9 日发表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上。(Nature News)



· 移植医学


世界首例全眼和面部移植手术完成,患者视网膜已能感光


接受移植后的患者阿龙·詹姆斯(Aaron James)图片来源:Haley Ricciardi/NYU Langone Health


9 月 9 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报道了全球首例全眼移植手术的成功实施,47 岁的亚伦·詹姆斯(Aaron James)成为全球首位接受全眼移植手术的患者。此次手术涉及整个眼窝、鼻子、下巴骨及相关的肌肉、神经和血管。尽管移植后的眼睛健康状况良好,视网膜对光线有反应,但詹姆斯尚未恢复视力


2021 年,詹姆斯在一次高压电事故中失去了左臂、左眼、下巴和鼻子。2023 年 5 月,詹姆斯在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New York University Langone Health)接受了全眼和面部移植手术。这次手术由一个大型团队完成,耗时约 21 小时,将捐赠者的左眼、眼眶骨、鼻子、下颌骨及相关肌肉、神经和血管移植给詹姆斯。这项手术十分复杂,在手术过程中,团队创新性地将供体眼球的动脉连接到供体的颈外动脉分支上,以确保眼球在移植过程中的血液供应;此外,团队还使用了 3D 打印的手术引导工具,确保捐赠者的骨骼与詹姆斯的面部精准对接。手术后,他立刻恢复了嗅觉,一年后,詹姆斯的移植眼球仍然保持着正常压强和良好血供,视网膜甚至能对光线作出反应,但他仍无法通过该眼球看到东西。考虑到目前并不清楚视神经如何再生,以及捐赠者的视神经能否成功与詹姆斯的大脑重新连接,医生们并未期望给詹姆斯移植的眼睛能够恢复视力。詹姆斯需要进行面部移植手术,并愿意承担与尝试眼部移植相关的额外风险,便接受了这一手术,这也为未来的眼球移植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希望。(Nature News)



· 公共卫生


我国首款猴痘疫苗获批临床


据中国科技网报道,9 月 9 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 MVA 株猴痘减毒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临床试验通知书,这是我国首款获批临床的猴痘疫苗,有望在我国对猴痘病毒导致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此次获批临床的猴痘减毒疫苗是基于复制缺陷型痘苗病毒 MVA 株开发,该疫苗株的安全性、有效性已得到充分的临床数据论证,可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中产生针对猴痘病毒攻击的良好免疫保护。


自 2022 年猴痘疫情暴发以来,已在全球 121 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超 10 万例确诊病例和 226 例死亡病例。截至 2024 年 7 月底,我国(含港、澳、台地区)已先后报告确诊病例 2567 例。近期,非洲地区发现致病性更强和致死率更高的分支 Ib 新变异株,导致非洲地区出现新一轮的快速传播,目前已扩散至欧洲和东南亚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HO)于 8 月 14 日第二次紧急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对于控制疫情扩散至关重要。猴痘疫情暴发以后,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批准猴痘疫苗上市使用,为有效控制猴痘疫情蔓延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科技网)



编写:姚春联、陈钰婷、杨梦、字鑫楠、魏潇

编辑:石云雷

封面图来源:Pixabay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环球科学科研圈
《环球科学》杂志旗下综合性学术传播与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