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平衡自身需求和社会融合的问题与经验分享

文摘   2024-12-21 11:11   广东  


本文作者

ASDog

来自外星球的神秘之狗,自我世界的永恒之王。写作、画画、唱歌和演戏是生命的灵药。


本文赞赏将作为作者的补充稿费。

感谢每一位愿意分享的小伙伴!


作者既往文章:

《不被定义的存在:ASD改编歌曲发布》


目录

  1. 引言

  2. 遇到的挑战

  3. 过去对于融入的努力

  4. 平衡自身需求和社会融合的经验

  5. 结语

  6. 【附录】


01

引言


本篇文章的第一个版本是我在广州的神经多元人士自倡导活动中念出的内容,我之后进行了修改与扩充。


想要讨论这个主题的原因是:


我在上了高中之后,与社会产生联系的愿望算是正式出现。


周围人类的心智年龄都已经接近成年,而我情绪感知和社会交往等等方面的年龄才到童年末期阶段。


我对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有许多疑问,同时也对自己未来的学业发展一筹莫展。


在无数次观察、尝试与学习后,我于此分享自己的问题和经验。


自身需求和社会融合的平衡,就像是自我与外界的平衡。


不同的人对社会融合的理解不同,对这种融合的需要也不同。


不同的需求会带来不同的行为,所以,要先明确自己的需求。


我知道许多ASD人士都偏好远离需要大量人际交往的场所,希望独自待在安静的小地方。


但是,人毕竟难以完全脱离社会,因此还是需要适当的融入。


另外一方面,对我来说,我心中还是存在着一种被社会认同和接纳的愿望,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反过来能加强自我认同,从而对自我的发展有所帮助。


我认为,社会对我最好的认同方式是能够看到我的不同,同时尊重我的存在,接纳真实的我。


虽然受过许多挫折,在社会交往中体验过种种难过时刻,我还没有对这个世界完全丧失希望。


总体说来,我希望在外界与自我之间达成一种“双赢”的局面,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成全另一方。


但是到了实在无法两全的时候,当然还是先满足自我需求为重。


原因很简单:


我的许多需求跟个人状态有密切联系,如果连这样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最后恐怕有性命之忧。


每次委曲求全积累负面情绪,就像不断往气球里打气却从未放气,最终只有爆炸,得不偿失。


我的很多特点使我与其他人相比有更多需求,也更难在社会中感到融入。


02

遇到的挑战


 社交需求无法满足


我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真诚的交流,但我不能很好地理解社交规则。


再加上我的社交方式往往显得简单直接,无法明确界定自己和他人的隐私界线,容易使心思敏感的人感到不适。


因此我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不主动与人互动,不过这样一来也就很少有人愿意与我往来,更不能交朋友了。


 感官和注意力问题


我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尤其在听觉方面,我需要刻意关注别人说的话,不然就会被其他声音或内心的声音干扰。


我需要更安静的环境和更少的打扰,为了不让自己过载,我会减少关注外界,这样就有可能错过很多重要信息,于是更难跟别人对话,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我需要单一的环境和较少的信息刺激,因为我很容易不自觉反刍先前接收到的各种信息。


尤其是晚上睡觉时,白天所见、所听到的各种各样的文字、图像和声音会成批地在脑海中出现,那种感受十分真实,仿佛就在我周围似的,使我十分难受。


 特殊行为和思想受到误解


我需要他人宽容自己看似奇怪的行为,比如长时间走来走去和自言自语——这些都是我使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同时也是很明显会让其他人觉得古怪的地方。


我用第二人称与自己对话的形式极大地帮助了我学习和整合知识、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别人眼里可不是这么回事。


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什么做法可以被接受,同时他人的做法我也不一定能够接受。我也需要他人尊重理解我的想法。


我对自我和世界的独特认知在一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和无法理解的,而那些口头上对我表示尊重的人,内心也并不一定真正如此想。


对我的不理解和误解使周围的人,甚至素未谋面的人,对我产生了完全不符合我真实形象的印象。


 时间分配上的冲突


这是最让我受不了的。


我需要很多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但是社会要求我完成的学业或工作又会占据大量时间。


我的写作和阅读需要连贯的时间,外界干扰经常使我流畅的进程被迫中断。


03

过去对于融入的努力


另外,我还有一些性别认同方面的问题——我想,这某种程度上也跟神经多样性有联系。


我的日常生活中更多不方便之处已经无须赘言。总而言之,这些特点给我的社会融合带来了很大挑战。


我的同龄人重点关注的可能只是学习好不好,而我还要花额外精力缓解情绪。


我一开始认为行为举止跟大多数人一样就是融入集体,所以就去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


在学校,我想当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一进入教室就强制性告诉自己要专注,要表现得跟其他人差不多。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过不了多久脚就开始乱动,要么想要大喊大叫,要么想哭,要么想要乱扔东西,最后为了抑制这一切的发生,我只好不断地掐自己。


就这样,一天的精力已经在回到家前被榨干,我于是陷入极端低落的情绪,认为一切都毫无意义。


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也不是,任何一点声音或一个文字都会带来钝痛,更别提完成各种作业了。


最后还是我通过躲在有着清新味道的衣柜里看宜家杂志中纯粹的图片信息慢慢恢复了一点精神力。


但如果第二天要上学的话,一切又将重复。


我发现自己追求的“融合”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而不是内容上。


例如,虽然感觉不到有多好笑,在别人讲笑话开玩笑时,我还是和他们一起笑,这样在形式上似乎达到了融入,但本质上什么都不是。


另一个例子:我总是羡慕那些有说有笑的同学,希望自己在学校也可以拥有这种一下课就一起散步聊天的朋友。


可是,聊什么,怎么进行?


相关文章:

《网络VS现实,这些小技巧给社交加分》

《交友一般有4个步骤,你知道么》

《大笨蛋の社交技巧3:提取关键词,闲聊有话说》

《老少咸宜的wikihow社交技巧总结》


我完全没有概念。


其实他们聊的话题我也并不感兴趣。


我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和别人聊什么内容,可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天真地追求着和别人聊天散步的这种“形式”。


扩展一些去说,很多模仿得来的行为举止,我也只知道要这么做,不知道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即使我很努力试图融入,还是感觉自己和别人之间有一层隔阂。


就好像我身处一个开放式的动物园,可以观察周围的其他动物,也可以跟其他动物近距离接触交流,但始终没法真正融入那些动物群体。


04

平衡自身需求和社会融合的经验


 增强自我认同


无论需不需要很多来自他人的认同,自我认同都是很重要的。要先保证内在状况良好,才能谈外在是否融入。


我发现建立自信心是很关键的。


存在即合理,仅仅是个体的存在就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以前我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每个方面都有人比自己强,那我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得出的结论是:我喜欢写作,我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我脑海中创造的故事也是独一无二的。


意义是人为定义的,在专门针对自己思想的评价标准下,每个人都是最好的那个。


具体点来说,要看到自己的强项。


如果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就想一想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也是存在的价值。


对我来说,最麻烦的是面对自卑感。


我总是有意无意地跟别人比较,然后羡慕或是嫉妒别人,觉得自己永远也比不上他们。


这种时候,我除了刻意减少跟别人比较、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以外,还会使用最喜欢的视角转换办法:


想象一个羡慕自己的人会怎么看自己,这样等我“转换”回来,就会看到自己的优点。


还有就是转换自己的想法:


一种自己很想要获得的能力,别人可能轻而易举就拥有了,但他们可能不会珍惜,也不会体会到拥有这种能力的快乐,他们还会有别的烦恼。


而我自己在朝着获得这种能力的目标前进时,每朝着目标前进一步,都能感受到很大的快乐。


 明确社会定位


就像是演戏一样,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会扮演不同的身份。


而我自己也可以给自己一个身份提示,这个提示不用告诉别人,只是供自己参考。


大的分类如:在学校是学生,在公司是员工。


这还可以分出很多细节,比如“沉默寡言的学生”“新来的没经验的员工”等等。


不用把细节定死,只是先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符合自己特点的身份,帮助自己更快地融入环境。


确定自己的身份以后,就像是确定了自己要饰演哪个角色,我就朝着这个方向去表现,用这个身份做自己想做的事,展露自己的特点。


(ASDog的戏剧舞台,作者拍摄供图)


在对自己行为的“正常性”没把握、感到没胆量做某些行为的时候,我可能也会自行定义一种身份,让这些行为合理化。


比如随身带着各种玩具、作出各种幼稚的举动是因为我还是小孩,只是个头大了点儿而已。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在人们对自己将要做出的事情感到不安和紧张时,如果假定这件事只是由自己代替某人完成,那么内心的不安会有所减轻。


我觉得,这是由于人们会有一种“推卸责任”的心理。


通过这种方式,心中会产生一种“错误不在自己身上,不需要由自己负责”的暗示,从而赋予自己道德上的正确性。


而扮演其他角色,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有这方面的意义。


无论是觉得自己只是扮演另外一个角色,还是觉得自己本来就是那个角色,都是一种尝试通过“表演”这个媒介分离本体和行为,从而将本体和行为都合理化的方式。


其实后面我明白了,根本没有什么正常和不正常的区别,不用每个方面都跟别人一样,只要遵循社会的公共规则就可以了。


我尝试找一些折中的方式,比如之前我特别关注别人走路的姿势,因为我一直都习惯双手耷拉下来,后来我就幅度小一点摆手走路,或者一只手摆动而另一只手不摆。


我为了在外自言自语而不被人发现,要么戴口罩,要么使用腹语——不动嘴唇地说话。经验表明,没人注意到我在跟自己说话。


 先满足主要的个人需求


在大部分个人需求可以被满足的时候,融入社会才不会那么困难。


尤其是对于进行自我兴趣的需求,对我而言绝对不可被忽略。


兴趣是我存在最大的意义,就像救命的良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记服用。


我会试图寻求别人的理解,找一些帮助。


我的班主任基本上都了解我的情况。每次告知老师情况的时候,重点都放在我在学习和社交方面的困难上。


我的家长会向老师说明,我请假次数会更多、晚自习不参加等等。


在我的经验里,老师们总是倾向于把我的情况理解成像抑郁症那样的心理障碍,但尽管如此,他们的确还是给了我很多帮助。


而我的信条是:要做就把它做好,要么干脆不写作业,要么就把作业好好完成。


所以在为数不多交了作业的几次,我的名字经常出现在表扬名单里,也算是一种反差了。


总体上,我认为,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告诉信任的人,尽量争取多一些理解和帮助。


我也时常保持谦虚的姿态,让他人知道我虽然可能很笨拙,容易犯错,但是一直在努力学习进步。


 预估问题和随机应变


因为社交场所很容易让我感到压力大和难受,我需要作好充分准备,问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等等,以便提前演练可能出现的场景。


预估到可能要排队等待、使我心烦意乱地点,我就带一本书去;要坐地铁就提前戴上耳机;有时我会在包里带一只狗狗去上课,或者把手表壁纸设成狗狗,难过了就随时看一看。


比起写故事或看书,这样能更快进入状态,相对来说也不用担心别人打扰。


我就是用一张可爱的狗狗壁纸撑过了无数个在学校的日子。


握力器和好闻的香皂也是我常备在书包里的物品,我发现在困倦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抓握的动作能够使自己清醒一些。


有时不仅要准备物品,还要准备语言。


我在极度紧张的时候会濒临失语,无法直接开口说出有意义的内容。


比起说话,我更擅长写下来。


所以在跟别人说话,尤其是说重要内容之前,我常常先在草稿纸上写下要说的话,然后偷偷照着上面写的念给别人。


我有必要向一些关心自己的老师说明自己的障碍,但是一时间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于是干脆制作了一个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小牌子。


内容没有多专业,只是简单地概括了我的问题,为了向其他人说明我确实需要帮助:


(作者拍摄供图)

(一只尝试向其他生命说明自己情况的狗狗注:此处使用“疾病”而非“障碍”的非去病化语言,是为了向不了解的人说明我确实在一些方面与他人存在差异)

(编者注:作者指代自己)


我强调了“先天”和“自闭症谱系”,一方面是想把自己的问题跟后天的那些障碍区别开来,让大家知道这不是我可以改变的事实。


另一方面,我是希望用没有接触过这些领域的人更熟悉的名词使他们快速理解我的情况。


我会注意只展示给可信任的人,以免被嘲笑和欺负


我的治疗师说有些得到诊断的孩子可能会仗着自己有这些问题,将不交作业和格格不入当作理所当然,我可不想这样。


毕竟,我想要的是在身份上与他人平等,而不是把自己划分到另一个等级中。


在没条件的情况下,寻找周围微小的快乐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曾经做过一份理货员的工作,在千篇一律的货仓工作中,我会注意寻找和观察跟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的方面,例如货物包装的设计和仓库里错综复杂的场景。


一有空闲时间,我不是像其他人一样玩手机、沉浸在碎片化信息中,而是跑去酒水区仔细观察不同酒的酒精浓度和葡萄种类,从而又跟生物知识联系起来——当然,前提是我得小心不要打碎瓶子!


这种寻找微小乐趣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学校。


一下课我就走出教室,去往另一栋教学楼的“秘密花园”——那里有我喜欢的化学实验室。


光是在那条走廊上走一走、看看里面的各种仪器就能使我放松许多。我甚至以此为蓝本写了一篇短篇小说。


我通过自己的想象来重新定义自己在社会上经历的事情,而这些都可以为我的写作,也就是我的兴趣爱好所用。


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是《小公主》。

我对其中的主角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经历变故、受尽生活的残酷对待,却始终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热爱学习,热爱阅读,内心永远保有尊严和善意。


在最艰难的时刻,她想象自己是巴士底狱的囚犯,想象自己是落难的公主,和朋友偷偷分食物的潦倒场景也成了一场王公贵族的盛大宴会。


想象力是能救我的,借用一句游戏台词:“这种想象力——是我唯一能拥有的武器!”


 积极寻找与自身需求相近的活动


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适合自己,也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


在对社交刚刚产生兴趣的那会儿,我瞻前顾后、不敢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或是为了显得合群,强迫自己去参加其他人喜欢的活动,结果可想而知。


后来,我不想再给自己留下更多错失机会的遗憾了,我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要去冒险。


我开始重视自己的需求,开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体验,争取多一些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我报名过几次歌手比赛,也曾打算加入学校的戏剧社,尽管后来遗憾地发现社团不开了。


我也尝试过应聘扮演角色,虽然被拒,却也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经验。


不否认参与活动是需要大量勇气的,而且参与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但是,这些毕竟是我喜爱的领域啊。


当我受过时间洗礼,回过头来再看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痛苦,就像抚摸这副身体上大大小小的伤疤。


它们虽有印记却已不如从前那般疼痛,反倒赋予了我更为特别的意义。


我最近一次顺利的经历便是参与了神经多样性自倡导工作坊的活动,作为五位讨论发起者之一,与在场的二十多人进行交流。


一开始,我受到邀请时感到十分紧张,因为自己完全没有经验。


但是到了现场,我见到了许多友善的人类,渐渐地放松了许多。


在讲话时,我有意识地调动情感、在重点字词上加重语气。


在最后估计时间还有很多时发现自己语速太快,又刻意放慢了语速,甚至用到了曾经在表演课上学到的技巧。


这是我在长时间发言方面拙劣的第一次尝试。


不得不说,活动组织得很好,是我为数不多的既有人际交往同时又感到舒服的时刻之一。


甚至可以说,我生平第一次发现,参加有许多人的交流活动也可以是舒适自然的。


(作者拍摄供图)


特别感谢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活动组织者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


我在这个活动里收获了许多积极反馈,也从其他参与者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更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特点,以及将“障碍”转化为“天赋”的概念。


我意识到可以寻找一些喜欢动植物的群体,相约去各处参观。


我还认识到一个重点内容:当自己有一技之长时,总是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天赋。


我确实因为在语言类科目上有较为突出的成绩而在学校获得他人的认可,之前的我甚至一直将学习成绩好作为得到他人喜爱和交到朋友的筹码。


我最接近自己职业理想的一次经历是去年新年前,我的诗歌发表到了校刊上,认识我的老师和同学都对我称赞有加。


当天正是学校嘉年华,负责售卖校刊的老师通过其他老师的介绍而见到了我并与我热情握手,还送了我两张藏书票,就像我真的是一名作家一样。


那天,我拿着校刊兴奋地绕着楼梯跑上跑下自言自语,再也无法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


我贯彻着自己在上一篇文章中提给自己的建议。


我知道自己容易迷失在思想的漩涡里,于是要求自己减少使用语言,多用感觉器官感受周围真实存在的事物,脚踏实地,切身实践。


这也正好符合正念认知的要求:有意识地体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去评判。


这大概就是我学习自然科学时感到宁静平和的原因:客观,几乎没有情感干扰。


我在日记里写过这种“无我”的感受:


“……紧紧地缩着,缩成一团,缩成一个点,最后把四肢都缩进了自己的五脏六腑,挤压着,翻转着,从外翻到里,视角一下变得无限大,我没有了,我把世界翻进了自己的身体里。”

“……照镜子,镜子里映出的只是背景的墙;游走于世,形体比空气还要轻而松散。”

“……真正的游离在外,是天神之眼,是顶上那片没有边际的天空,是怀抱外群象黑暗的宇宙。”


我喜欢在街道上到处乱走,虽然肢体僵硬,但是速度极快,可以接连走数个小时,这也许算是我的一种运动能力。


 通过真诚的朋友找到融入社会的突破口


与他人保持一定的情感链接、交到志同道合的真心朋友,可以增强自己跟社会的联系。


好朋友能用我可以接受的方式助我了解外界不同的信息,甚至可以把我拉进不同的兴趣圈子,作为融入社会的一个突破口。


我认为社会融入并不一定意味着跟周围环境融入。


我就在周边环境中找不到合适的朋友,但是利用适当的网络平台,我通过讨论兴趣爱好找到了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甚至外国的同龄朋友,其中一些还和我情况类似。


标签筛选时,我有些惊讶地发现许多跨性别人士都在介绍里提及了“I’m autistic”,再一次让我思考起两者的关联性。


跟朋友们聊天让我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也促进了我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以前我写的小说因为题材小众,得不到认可。


但是通过跟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我发现还是有人对我的小说感兴趣的,而且也有人喜欢我独特的性格和爱好。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友情置于第三层即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之中。


认为当人从这种需要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需求如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我觉得不无道理。


05

结语


在平衡个人和社会的方面,我做得并不是很好,不过至少现在更敢于表现自己了。


可能是因为我发现自己的特质已经没办法掩藏,躲藏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也可能是因为我有了更加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世界。


之前的我亦步亦趋,处处循规蹈矩,现在我更敢于展露自己的特别。


虽然仍有很多迷茫之处,但总体来说,我会试着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找寻不变的支点,我要与自己钟爱的事物一同存在下去。


剩下的,就交给那无声无息的自然河流决定吧。


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                                                                                                   – Oscar Wilde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题图来源作者拍摄。


就诊避雷,请看地图文评论区,持续更新,点击【菜单栏-资源-地图&量表】查看。

编辑  |  飞猫长月


中文转载请联系青衫:

qingshan.aspie@gmail.com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06

【附录】


【当天11/27工作坊关于本话题,
其他参与者的讨论】




Hello 谢谢ASDog。我想问一下,因为你现在在家上学,那我想知道就是喜欢狗狗,是喜欢狗狗的形象还是真的狗狗?

都喜欢。

然后那这个喜欢狗狗的社群,我认识有个朋友圈,他们是喜欢熊猫,他们就有熊猫这个社群,他们会去各种动物园。你这么喜欢狗狗,你有没有在网上找到跟你一样的社群?

我不知道,因为我对周边的地区不是很了解。然后但是如果有的话就很好。我也想过其他一些兴趣,比如徒步之类的,又可以跟一些人一起互动,但是就是不知道在哪可以找到这些。

反正我知道熊猫那个社群是,他们就会去全国各地不同的动物园看熊猫,然后他们都能认出来每只是什么。我就觉得可能喜欢狗狗的,这个也是有一群,就是不同的狗狗,他们会收集,每个人可以往网群上上传。然后重庆也有那种特别喜欢徒步的人,[喜欢徒步的人]可以找到那个活动,然后就是像我们这种[工作坊]活动一样,报名参加就可以了,我觉得还蛮酷的。

我喜欢。




Hello ,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分享让我想到我以前看过的一个研究。是一个社会学家,他看到美国的一个统计数据是有十个 ADHD 的小朋友里面,就会有三个人有情绪压力,会合并一些像是焦虑症这样子的情况。然后他的那个解释是,因为这些小朋友们,他们会有一些变装效应,那这个变装效应指的就是因为神经多元的朋友,他会有去迎合主流社会的一些规范,然后要避免自己会遭遇到霸凌,排斥或者是一些麻烦。所以就像你说的一样,模仿别人,去改变自己的语调、表情、眼神接触,还有肢体语言等等的,就给他们自己导致了很大的情绪压力。然后我其实很想问你,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伪装这一件事情的?你现在认为说,现在已经不太需要去在这个别人面前去伪装自己去表现自己和别人一样了,你这个界限究竟在哪里?你是怎么把握这一件事情的,或者说你是怎么走出来,就是从一个伪装到不伪装的一个过程,能不能更加详细的谈一谈?

可能是在十六、七岁左右的时候。以前一直都是在学校都是很乖的状态。一切都不敢去逾越规矩,什么都是跟着别人去做,然后也错过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然后,但是在十六、七岁,好像是因为自信心有提升,可能跟我认知到自己的一些性别的情况有关系,然后就觉得找到了[自信],因为做了一些激素替代治疗以后,我也觉得自我信心就有提升了。我在此之前,我从来都觉得自己很差,觉得自己的灵魂跟身体不匹配。然后到现在的话,就会觉得慢慢的有一些改变,比如就敢在镜子里看自己,还有敢做自己,想要想打扮成自己想要的那种样子。有一方面觉得已经都差到这个地步了,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在乎的了。还有另外就是觉得我在自己喜爱的方面还是可以发展的,只要自己满意就行了。




第一位提问者提到了那个熊猫社群,然后我突然就想起来了,我在神经多样性的社群中,有非常多神经多样性的朋友都非常钟爱某一种动物。他们经常就是在群里不停的跟群友分享那些动物,然后好像就是每次在那个神经多样性群,都像去了动物园、植物园里面一样,有熊猫、海豹、鹦鹉各种各样的。我在神经典型人群中见到如此集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可能这也算是神经多样性人群的某种特色。然后,或者也是某种特殊兴趣吧。




因为你们刚刚讲了动物,然后包括我自己认识的、我通过网络认识到的,他们自身也是ASD,我的英语老师,他们也很喜欢。当然这个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到前面两个小伙伴(指多功能洗碗机和ASDog)都讲到了关于通过自身兴趣或者是一个事物做一些事情。我想到一个结构,就是很像一个三角形,这是我跟我跟我其他的个人朋友总结的。就很像一个三角形,就是我不是通过直线到直线去跟人达成链接的,是通过另一个东西,它很像一个中介,就是我意识到中介这个东西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比如说我经常需要手里拿一个东西,尤其是我上学的时候,我手里是一定要拿一本书的,包括图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一本书,就是因为这个书它作为一个实际的物体,它可以在空间当中帮我定位,所以它是一个中介。同时,因为我非常喜欢读书,我完全可以靠读东西去理解很多事情的。所以它作为一种阅读,它在精神上可以定位,我可以知道我在读什么,我在了解什么东西,然后通过读书,它作为一种兴趣,它可以作为一种中介,然后让我去接触其他的人。它很像是一种,就是我记得有一种东西叫做亲和力疗法,它其实是通过间接的去通过兴趣去发展社交。然后,包括我觉得其实对我来说,朋友非常重要,虽然我其实没有特别多,就是那么一两个朋友,但朋友他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中介,甚至我其实会觉得我是需要一个管家,或者说那种代理人的,就是就是把所有的信息,就很像那种光纤,它被收束起来,收束到这一个人。我只需要跟这一个人接触,但其实就像是一种简化,就好像你把很多杂乱的电线收起来,然后你只需要通过那一个点去接触,就是这个是一个中介的部分。包括因为我,其实之前包括这个中介,我会想到,它很像是通过这个一个桥梁去,就是有的时候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个中介去构成一种东西去传达一些东西,它就不再只是一个兴趣。所以我觉得这个总之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中介非常重要。然后,甚至有的时候我觉得我是通过这种兴趣,来间接的去发展社交的,而不是我直接要去跟人社交,因为社交不是重点,重点是我能不能跟这个人一起朝向我喜欢的这个东西,而不是我跟这个人要说什么。这个是我的想法。




【ASDog对本次工作坊的感想】

再次感谢组织这次活动的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和所有成员。我是受到邀请参加活动的,一开始感觉困难重重,因为我作为发言人,年龄很小,生活经验比较少,很担心讲出的内容不好。我的个人需求和社会交往之间总是发生冲突,这是我近期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于是选定了这个主题,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经验讲述障碍与做法。


对我来说,这次的经历也算是一种奇遇了,出发前往另一座城市专门参加活动,在之前是从未想过的事情。我受到了很友善的招待和一些赞美,还收获了知识和参加聚会的经验,我注意到的环境、人物细节为我的小说创作增添了许多素材。来自大家的肯定增强了我的自信,我从未想过与众人社交也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参加会议的那一天,我少有地没有依靠家长就完成了许多对话,并且比预想之中更加大胆自如。在临走之前,还有一些伙伴想要找我聊天,我既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居然真的有人对我感兴趣,遗憾的是我已经预订好了车,必须赶紧离开了。


线上聊天不等同于物理接触,后者往往能使人们更了解彼此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在现场,原本我以为可能会难以接近的宇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带点儿孩子气的亲切可爱形象,这是我在线上没有体会到的感觉。即使我走之前说过了如果想与我聊天可以加我的微信,最后真正找我聊天的人和聊的内容也没有在活动当场多。虽然我更擅长文字交流,但现实中面对面的语言表达不可替代,让我更能触摸到世界的真实。我希望下次活动举办得更加成功,如果有可能,我还想带不同的狗狗朋友一起来玩🐶!


附录编辑  |  刘宇翀

审       核 |  朱绘霖

审定发布  |  邓红珠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与你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