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这个市场经济已经成熟的时代,我们没有父辈那个遍地是机会的社会条件,我们所面临的是他们已经搭建好了的成熟机制,特别是对传统的建筑行业而言,鲜少有空白的蓝海留给我们这一辈去填补。大多数的青年只能是去适应这个社会体系,它已经变成了生活的首要主题。我认为考研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从既不想卷又躺不平的生活中抽离。我把它看成是纯粹的知识的输入以及个人的成长,即使这些知识可能是滞后的,对我来说也至少是新鲜的。间歇性地,在论述题的输出当中,还能释放一下自己的表达欲望。所以,上岸会带给你更多的机会,但不要奢望能完全改变你的生活和把它当成唯一解,而是要相信这个过程本身是有力量的。
在暑假集训之前,想看书就看看书,画三套快题了解下流程,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当你看完建筑史的教材(不要小瞧课本),就可以着手整理笔记了。快题集训后的9月我一天的学习时间只有6小时,其中还有一小时网课,基本属于边摸鱼边学。10月下旬,在xmind上整理好各科思维导图后,逐渐进入规律的学习状态,上午政治,下午专业课,晚上专业课+英语。总体上来说,我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很滞后,并且很随缘。因为我个人认为前期放松地学,后期适当紧张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告诉大家一个fun fact,坚持“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留给你自己”就足够上岸。
政治和英语两科公共课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分数,150分是比较合适的。政治到最后分差不会拉得很开,实在不喜欢学政治或者时间紧迫,我个人建议要达到的下限是65分。政治以马原为先,史纲和毛中特兼顾,思修法基再次。我跟着徐涛过完了强化班阶段,马原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多听,其他部分不建议浪费时间,学习网课的战线不要太长,刷题足够。其次,B站上很多up主的政治选择解析和大题带背视频都看过,没有哪位能够做到鹤立鸡群,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看。选择题的重要程度在备考过程中远大于大题,前期的习题比较火的是腿姐的题和肖秀荣的精讲精练、肖1000,也可以通过小程序的题库刷题(结合了各个老师的题+真题)。中期(10-11月)以背诵手册和肖八为主。我的方式是第一天做一套新题,在背诵手册上标注错题相应知识点。第二天二刷,回顾错题和看背诵手册。第三天做新的一套。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一套题做完后,整理每一个版块的错误分数,接着重点看错误最多的部分所相应的背诵手册内容,刷肖1000的相应章节。比如马原错的多就重点看马原。后期市面上会出现各种模拟卷,这时候刷题很快,来者不拒。大题集中在12月通过背肖四(或者加上肖八马原部分)解决,正常情况下,背好肖四已经够用了。我只背过肖四以及看过张修齐十页纸的内容,大题最后一题没写完的情况下也拿到了31分。如果要达到英语和政治合砍150分的目标,那么英语分数要来到75-80。按出题规律看,预计今年英语一的难度要比去年大。语言学习没有捷径,背好单词是第一步。但是我在11月后背单词的频率逐渐下降,因为我能感觉到阅读的压力变小了,并且这个时候背诵的压力要分配到政治和大综合上。检验词汇的一个方式就是阅读的顺畅程度,允许自己一篇阅读内有个位数的单词不熟,如果做不到那就只能背。和政治一样,英语作为公共课在我这里客观题重要程度比主观题更大,客观题做到稳定失分在10分以内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我的刷题方式是一次性集中刷完型+阅读两篇(AB),第二次刷阅读(CD)+新题型。每次做完题,找到所有不认识的单词,写在每一页标题上面的空白处,很有可能反复因为同一个单词不认识而丢分。12月份模考近三年真题,主打一个练手感。@主观题,我基本到了11月开始小作文练习(跟的石雷鹏老师),12月才开始重视大作文(跟的潘赟老师),事实证明想要做到充分准备的话,这点时间不太够用,建议在大综合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在11月开始大小作文的练习。翻译方面12月开始每天两题练习就好。
初学快题时,我画的很慢,这个时候用尺规一笔一画,方案纠结再纠结,造型更是苦手。解决办法就是一个策略,6分方案,8分熟练,再多一分大胆。每一个题目或者是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应该找到那个解题策略,去应对场地、题点,而这个策略是你练习过或者通过抄绘等方式积累的;6分方案,做出一个功能合理、造型简洁有力就完全足够了,不要想着做出一个完美方案,而是要在满足基本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加入一点剖面空间操作、一点巧思场景或是构造的应用;8分熟练,一周一套,规范、图纸完整程度循序渐进,查漏补缺,造型方式、配色简化,形成自己的套路;多一分大胆,现在各个学校的出题考察方向都在变化,下笔的时候大胆一些,来不及顾虑太多。我十月在寝室画快题的时候,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方案一改再改,这个时候,逼自己一把,去一个人多的地方,就当是提前适应考场环境了。于是我选择在图书馆的阳台上画快题,大家都在各做各的事情,从下午两点半开始,我会想在天黑之前画完,天黑了肚子也会饿。在12月速度能够达到三个半小时一套完整的图,就不错了。我想首先强调的是真题的重要性。我在12月仔细刷了一遍交大自01年以来真题的选填、名词解释、简答,看了部分画图题。我发现一部分内容会重复出现,即交大出题习惯就是会从往年的题里原题复现或者是改变形式再考相关联的知识点。而在交大国际专硕招生改革前,出题内容以建筑史为主,我个人认为对于现在而言,出现改革前真题相关内容大概率是在建筑史部分,其他部分真题复现大概率是在近几年的题目当中。我在整理真题时,把名词解释和简答都写在一个本子上,从23年开始按年份一年一年倒序整理,标注出了重复考察的题目和年份,试图找找规律。21-23交大建筑史部分没有考画图题,我整理的为数不多的建筑史画图里就有多次考察的万神庙。而在前一年考察了15分论述题的建筑构造,却没有在去年考察画图题,这说明交大题型和各部分分值仍有变化的可能,我考完试之后就在猜,明年是考中建史画图了罢!(笑)我个人认为大综合科目权重是外建史>中建史>城市设计和规划理论>城市更新和遗产保护>构造>设计原理=建筑物理>其他。其中,城市部分和更新及遗产部分为热点和论述题重点,这一部分是最需要通过阅读论文、观看讲座等方式来拓展学习的。设计原理和规范要记住数据,而建筑构造和物理不需要死记硬背细节数据和计算(考到了也无所谓)。后期的大综合学习,跟背诵同样重要的是做模拟题的输出过程,稍稍了解一下交大理论的分数构成就明白这一点。我一套模拟题可以写两天一点不夸张,因为不会答的题就是马上在图书馆里翻书和杂志,上网找文章、视频。答题的过程就是把外部的信息内化成你自己的理解并加以整理,到考前,整理完你能想到的所有题目,那就是成功一半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在死记硬背,而是一个语料积累的过程,你会有一种“逐渐理解了一切”的兴奋感,保持这种感觉就可以形成正向反馈。
1、考研时爱看一个up主,在这里把他推荐给各位——B站的圣星矢斗士。感谢他出的一期关于建筑透明性的视频,让我能够在面对一道15分论述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我一开始看他的视频纯属于娱乐,后来发现他是真的有水平,能够让我理解建筑所谓的玄学背后的“本质”,也算是一种祛魅了。不过对于刚刚接触到他的视频的朋友可能会有一点理解上的困难,因为有一些哲学和精神分析的术语。如果你能接受,那么他是真的很棒;如果接受不了,那也无伤大雅。2、 LofiGirl,挂在直播间,心情舒适,如果在寝室里或者电脑面前,忍不住想摸鱼的话,建议挂着听。分心是大忌,虽然它不是唯一解,但如果你把它作为你第一目标,就请别既要、又要。我知道有时间管理大师可以同时备考选调和研究生并上岸,但我劝你打住这种想法。同理,秋招双选会你看看行情就好,别真去找工作了,如果你在考研期间就给自己找好退路,内心要足够强大才能保证你备考的时候不松懈,我的室友两个人都找到工作放弃考研了。我拒绝了考定向选调和普通选调的两次机会,朋友和父母都劝过我考,我也想过出国的可能性。路走哪条是要自己抉择的。如果你没有一战上岸的信心、二战的勇气或者考研失败也能找到工作的底气,那我也建议你趁早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读这个研究生,毕竟,它不是生活的唯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