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首先,进行了一系列应变控制的低周疲劳试验,以获取不同应变幅度下的循环应力-应变响应曲线。 然后,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疲劳试样进行了微观组织表征,分析了局部塑性变形、晶粒取向和晶界特征。 此外,还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位错微观结构,并对碳化物析出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宏观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构的分析结果,揭示了 316H 不锈钢的循环变形机制和损伤机制。
研究亮点
揭示了316H不锈钢在650°C高温下的Masing行为转变规律,发现其在应变幅度低于0.6%时表现出非Masing行为,而在应变幅度大于0.6%时则表现出 Masing 行为。 深入分析了循环硬化、稳定和软化阶段的流动应力分解机制,阐明了位错构型演变对Masing行为的影响。 精确表征了316H不锈钢在高温疲劳过程中的局部塑性变形、晶粒分类和碳化物析出等微观组织特征。 系统研究了裂纹萌生和扩展特征以及主要损伤机制的演变规律,发现晶间损伤在高应变幅度下占主导地位。
图2. (a) 基于KWLC方法的应力分解示意图;(b)(c)(d) 分别为应变幅度为0.2%、0.6%和1.0%时的应力分解结果;(e)(f) 分别为不同应变幅度下的摩擦应力和背应力的变化。
研究意义
本研究为预测和评估316H不锈钢在高温下的疲劳寿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结果可为设计和优化316H不锈钢在核电站等高温环境下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对其他高温合金的疲劳性能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3. (a)-(d) 应变幅度为0.2%、0.4%、0.6%和1.0%的断裂试样晶界附近区域的位错微观结构;(e) 晶界处的析出物;(f) 沿(e)图中AB线的析出物EDS结果,即从A点到B点的元素变化。
编译:贺君敬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