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地名故事
小街,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村落最终组成了小街镇这个大家庭,那些我们熟记于心的村名,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历史上的它们是怎样的?又有哪些故事?今天,让我们来了解阿革勺村、积足矣村、米纳多村的由来及它们身上发生的故事。
阿革勺村
光绪志仍称“阿革勺村”,即今小街镇阿革勺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此村名为彝语地名。简注云:“阿革勺村,位于五条沟东北2.5公里,半山区。72户,409人,汉族。村名含义:‘阿革’——人名,意即阿革种包谷的地方。”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元朝以前,此地是彝族居住,阿革勺是彝语,阿革是一个人的名字。勺:包谷。含义是阿革种包谷的地方,后来彝族迁走,汉族居之,仍沿用原名。”
积足矣村
光绪志、民国志均称“积足矣村”,即今小街镇积足矣村。《嵩明县地名志》载:“积足矣村,位于五条沟北边1公里,半山区。120户,675人,汉族。村名含义:吃了早饭再走的地方。”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元朝以前,此地是彝族居住,积足矣是彝语,含义是吃了早饭再走的地方。后来,汉族居之,仍沿用原名。”
米纳多村
光绪志、民国志均称“米纳多村”,即今小街镇米纳多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此村名为彝语地名。简注云:“米纳多村,在大矣得谷东北0.9公里,半山区。31户,182人,汉族。米为田,纳为黑彝,多为栽秧;即黑彝门前栽秧的地方。”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米为田,纳为黑彝,多为栽秧;即黑彝门前栽秧的地方。后彝族迁走,汉族居住,仍沿用原村名。”
本期互动话题:你是小街哪个村的呢?
你希望看到哪个村的报道?
欢迎留言参与互动~
图片:基层党建办(宣传)
文稿:《嵩明县地名志》、《嵩明文史资料》
排版:基层党建办(宣传)
审核:李紫涵 武志刚 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