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在告诉我们什么”研讨会整理稿(下)
研讨嘉宾:刘铁榜、张红云、许新颜
整理:君雅
校对:骞予
现场听众提问1:
女孩,13岁,爱熬夜,成绩中等偏上,学习还算比较自觉。但是特别到了假期会颠倒作息,晚上一直不睡,她说她睡不着。平常上学的时候,基本上还是能在12点前睡的。放假了,她要想干嘛就干嘛,如果不喊她就一直玩,早上起床基本就到12:00。她万事不尽力,差不多就行了。
许新颜
资深心理咨询师
我斗胆为你评估一下,其实你的孩子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实际上,13岁的孩子,她是要有自主的权利了。她在跟你争夺谁来管理自己的权利。
3~5岁的孩子,她什么都听你的,很正常。13岁的孩子,她开始有了“我的事我自己来决定”的意愿,要放权给她。
她原来3~5岁的时候,是一个刚入职的员工,现在13岁了,人家要当部门经理了,你要恭喜她。
从家庭结构来理解,我们要知道家庭这一个动态系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当然,通常在放权的时候,家长会有一些焦虑,也许孩子有一段时间会更糟糕。家长要尝试hold住自己的焦虑,孩子终究有一天会学会和拥有独立管理自己的能力,而他犯错或者他暂时的管不好自己,只是一个阶段。
张红云
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资深心理咨询师
关于提问者说的“差不多就够了”这一点,因为未跟这位家长有更多的沟通,我有一个猜测,我在想:是不是你对自己有比较高的要求呢?或者你们对孩子也是高要求的?
或许她在完成你内心深处的“都不敢去想的‘差不多就够了’这样的一种状态”。或许你们从小接受到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拼尽全力往前奔跑。
当然,从某种程度来说,在“要不要奔跑”这个纬度上面,孩子跟你们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她依然没有能够真正地成为自己,如果说父母的方向是a,孩子的方向是-a,这依然在a这条路上。
其实真正的独立是她成长了,她开始去找bcd等等很多路径,她可以去探索,这个阶段她是想要独立出来,做她自己。
刘铁榜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我认为核心的问题是,要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发育的过程中,青少年将从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到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从心理学上理解,更早时孩子是受他的生物本能、原始的心理冲动、内在需要支配去取舍的。
那在形成自我控制和管理阶段,父母亲要做的关键是什么呢?
父母亲关键是让他在其原始的冲动和社会的需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你要和你的孩子协商,要和他商量:我们怎样通过这件事情调整和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你要尊重他的意见,要用到你的示范,比如说: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怎么来解决?你和爸爸一起来商量,我们有一个什么计划……你这样做,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它的妨碍会是什么呢?
然后你就要告诉孩子,他要有这种自我组织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很重要的是他的自律,自律是人从自我到社会性的过程,这称之为“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一个13岁的小女孩她在自由和受到限制之间要有个平衡。
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既要消除他的冲动性,也要形成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你的孩子通过一件事情有了自我控制的体验,他由此举一反三,其他事情就会了,那你就放心了。
张红云
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资深心理咨询师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一定要跟这个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要和他共同去应对其内心很多混乱不清的部分。
那如何找到他内在原始的冲动和社会规则之间的平衡点呢?其实这个时候的他,内在有很多强烈的、混乱不清的情绪、感受,因此这时候的孩子会引发一些看起来很有问题的行为。
家长先要跟孩子变成“同谋”,我觉得这是在跟青少年打交道时非常重要的一点。
你首先要站在他的角度告诉他,爸妈知道你长大了,我们已经老了,但是我们永远是你的战友。
家长要站在这个位置,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场听众提问2:
孩子从初中开始就被网络上“女权主义”洗脑,现在高中毕业了,还是关注这些负面的信息,家长怎么劝都不听,思想偏激,怎么改正?
刘铁榜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首先我们要去理解,孩子认知如此形成,一定有它的思想根源和现实基础。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说,人的行为是从环境中学习来的,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比如说在一个充满不安全的环境下,人需要吸收这些思想以保护自己,甚至还要学点本事的,比如跆拳道、柔道等。另外从社会学习理论来讲,这些他跟着谁学的?这是不是一个健康的环节?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第二个,他会不会滥用他的这种能力,我们叫行为方式。
他有没有灵活使用这种能力,还是用一种刻板的、永远不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间发生的事情?如果孩子能够分辨的很清楚,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因为如果她很维护女性的权利,那我觉得也很好。因为社会本身总的来说还是有点不平等的,若她愿意今后投身女权事业,社会还是需要的。
当然按照提问者的描述,似乎是有点攻击性。
其实人的攻击性有时候是我们维护自身安全和种族繁衍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它是非常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人有很多种能力,很多种特性,而攻击性只是我们自我生存的一种方式。
我们讲心理健康,就是要有灵活性、适应性,行为和想法要跟此情此景有高度的契合。比如说,一个很好的场合,别人并没有恶意,某人表现出战斗性、攻击性。这时候是不是要考虑如何使这个人的思维言行更加符合那种场景的匹配性,也叫适配性。
所以我觉得并不一定是一个不好的事情。若孩子有点过激,家长只是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把这个角稍微磨一点点就行,其模式99%可能是好的,要根据情况因人因时做修正。
所以不过如此,不要太担心。
许新颜
资深心理咨询师
我百度了下,“女权主义”是一些女性借着女权的幌子过分强调女性的权利,认为女性地位应该高于男性,宣扬女性拥有特权的一种极端群体。他们并不能体现真正的女权思想,追求的是特权而非平权。
我注意到你的叙述,首先从关系的角度上看,在这个场合如此提问,你很爱你的孩子,你很关心她。这里面已有很多的沟通,大量的互动。
孩子从初中开始在网络看女权主义思想,其实我在想,为什么是初中,初中的时候发生什么了吗?在这个过程当中,她是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外在事件?或者是激活了她内心什么样的体验?
如刘院长所说,这其中似乎有一些攻击性。那人为什么要攻击?是因为要保护自己,她越彰显要去向外攻击,其实内在的恐惧越大。
孩子为什么用女权的思想去保护、捍卫自身?说明其实她内在有一些恐惧的体验,她并不是看到的表面的偏激。
其实偏激的人为什么如此固执呢?越固执其背后的恐惧越大。家长越不让孩子看,孩子越要看,她的行为一定程度会因此被强化的,这是青春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你要我往东,我就一定往西。
这个孩子能够一定程度上敢去反抗你,说明有养的好的一部分,有的孩子都没有的。
在临床上,很多乖小孩从来都没有反抗过别人,这不一定是件好事。当他真的能够去反抗你的时候,他在告诉你,我跟你是不一样的。
作为家长,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允许孩子跟我们不一样。
也许孩子在用“女权主义”这样一个部分在区分“我跟你是不同的,我要有我自己独立的思想”。
如果我们能够去涵容,只要她不用这个去攻击别人,她没有真正做出伤害性的行为,要允许孩子有属于自己独立的思想,这也是在尊重孩子。
张红云
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资深心理咨询师
我特别关注到这位妈妈写的问题里面,有“怎么改正”的字眼。这好像是有一个潜在的对错的判断。
我特别想要讲的是,我在跟新手咨询师讲课的时候,我说:我们必须要从判断正确、错误、好坏这个地方转向,因为即使你对了,你错了,你好了,你坏了,其实对谁的帮助都不大,对吗?
我们要停下来,变换另外一个方向,试着去理解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行为,可能他知道、他理解,但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理解。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有一个能力去停下来,从判断是非对错转到去理解行为本身。
可能有很多背后的原因,这需要我们保有一个空间、一个姿态可以去了解他背后的一些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当我们了解到了、理解到了,那孩子就有了一个更大的选择空间。当他开始意识到这对他自己会带来不好的一面,那他自己能去判断和理解,那之后,他就会做出一个更有弹性的、更灵活的、更加能够保护到他自己的决定。
刘铁榜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确实每一个孩子不上学也好,去坚信“女权主义”也好,他都有他的逻辑,他都有他的合理性。
我们不要从成人的逻辑、从第三者的逻辑去看他的对错、他的好坏。若从他的逻辑上看,一定是好的,他无意识这样的选择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人都是聪明的。
家长要做的是什么呢?第一是,帮助他来限定它,第二是,帮助他来发展它。当孩子说厌学的时候,很讨厌那个老师的时候,我要辍学,我要开公司,我要学绘画,我就厌学了……
那此时“厌学”是好的,要限定它,其它是不好的,然后要发展它。我们除了可以这么做,还可以想想有没有二三四五的选项。
首先要站在他的逻辑上去思考、去理解他,不要随便的去贴个标签,否则就是暴力沟通了。
我们要有灵活性、有多样性、有多种选择。以便他未来面临一个具体的事情的时候,他不是以刻板的方式做出反应,而是灵活地做出反应。
这就是成人该做的,帮助孩子们去发展、帮助孩子成长,开始就是这样的。家长在中间的作用是要促进他的成长,帮助他成长。
现场听众提问3:
刚刚几位老师从孩子内心的焦虑与家庭困境方面分享了厌学背后的问题。想听听三位老师分享一下如何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
刘铁榜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首先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孩子要觉得有趣、被吸引,这样孩子才会自觉的学习,才会跟内在的需要结合起来。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其重要性。
现在往往是大人觉得重要,可是孩子他没有觉得重要。其实孩子的高兴非常简单,成人的高兴也非常简单。小孩觉得妈妈高兴很重要,再大一点,女朋友的开心很重要,再大一点老婆的开心很重要。那你要告诉他,“哇,你做这件事情妈妈好开心,妈妈好意外!”
可现在我们的妈妈生怕孩子翘尾巴,生怕孩子高兴坏了,生怕孩子下次不好好学习了,所以会“含蓄地高兴”或者“悄悄地高兴”,不让孩子看到。
我觉得当母亲的、当父亲的都要讲这句话,“哇,我没有想到,你想到了!”家长这种surprise、出乎意料之外的表达,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非常有动力。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让爸爸妈妈高兴。
我曾经参加一个朋友的孩子的婚礼。我开玩笑说,等我女儿出嫁的时候,我要发表一个演讲。我说:“爸爸好高兴啊,你没有逃学,你没有未婚先孕,你没有滥交,你没有吸毒,没有进监狱。爸爸好高兴啊,我觉得做你的爸爸真幸运,这些麻烦都没有……”,后边我在想,为什么要到她结婚那天才讲呢?我为什么不能今天跟她讲呢?我今天就要告诉她。
你要使劲想一想你的孩子送了哪些礼物给你。这样的表达就是我们父母亲给孩子最大的礼物,这是一些深切的、具体的感觉——这样一个生命到我们生命中来是如此别样,而不是抱怨。
现在的母亲角色堆积,她们好辛苦。然后她们对老公不快、又见不着老公,怎么办呢?把这个老公的儿子折磨一顿,以此方式传递一些不快。那这个孩子承担了什么呢?你把对老公的不满无意识地发泄到孩子的身上了,你对老板的不满,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你发泄到你的孩子身上,所以孩子好苦。
我们要了解到这样一些真相,一个小孩子他一定是顺着你的,顺着你前进的方向去前进的,这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影响力。
刘铁榜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家长不止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同时也要关注他的社交,关注他的烦恼,要想方设法去关注他的“朋友圈”。
回到家庭中,不管是丈夫、妻子,还是孩子,有两个词是家庭的功能,一个是分担,一个是分享。
那你有没有机会和你的孩子进行一些分享呢?有时候大人会说,这个事情不能让孩子知道。其实家长的情绪,孩子早就知道,你瞒不过去的。那你还不如跟他进行沟通,让他分享和分担。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他有思考,那作为家庭里头的一员受到了尊重,而且他也在预演,他会给你出主意。
如果你是足够好的父母亲的话,碰到这个问题,试着问问儿子,“你给爸爸出个主意,怎么办呢?”,“爸爸有苦恼了,你要不要怎么样帮助一下爸爸?”。
分担和分享的过程,它就是一个梳理,就会有沉淀和收获。在讲的过程中间,他可能会邀请你做一些评论和指点,他就会学到很多应付技能。那他今后到学校、到社会,就可以用了,我们也就可以少操心了。所以家庭很重要的职能是分担和分享,让参与家庭的组织和管理。
张红云
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资深心理咨询师
前几年我看过一本书《魔法岁月》,主要讲的是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其中描述孩子在学习一样技能时,他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最后一点一点开始掌握一个技能。
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他觉得自己像一个魔术师,他看这个世界也很魔幻。他的眼光总是充满着好奇,充满着探索的欲望,总想去尝试。
我们大人是需要保护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不要做那些破坏他的好奇心、破坏他的探索的事情。
所以,与其说我们要做什么,不如说更要关注我们不要做什么。
另外,我会联想到临床的例子:一位来访者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来访者是有一个特别的时刻的,那是怎样的时刻呢?就是他开始对自己产生好奇了,这时他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来访者。
这个时候意味着他开始主动去回想、主动去探索,主动带来很多关于“他自己是谁”的材料,跟咨询师一起来探索——这个时候真正的心理咨询开始了。
这是一样的道理,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呢?孩子对这个世界、对他自己有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保护他的这种好奇心。不要非常粗暴地去用大人的意志、眼光去破坏他,贴很多标签给他,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刘铁榜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很多家长说,怎么去爱孩子呢?其实我觉得一个母亲爱孩子、一个父亲爱孩子很重要的就是——你要佩服你的孩子,你要成为他的粉丝,“你这小子这么厉害,我都没有想到你这么厉害”,这就是你对孩子很大的爱。
一个父亲跟你的儿子处得要像哥们儿,跟你的女儿处得真的可以像个“小情人”一样,要宠溺她,希望她漂漂亮亮,开开心心。一个母亲跟儿子,像他的粉丝,要很崇拜你的孩子;跟女儿要处成闺蜜,无话不谈,女儿什么话都跟你讲。那这就是父母给孩子很大的礼物。
我们说爱孩子好抽象,其实有时候我们在这些角色中间跳跃一下,会有很奇特的效果,我想,孩子体会到的也是一种美好。
以上为研放会整理稿,想了解更完整内容请进入“海之梦心理咨询”视频号,观看相应直播回放(8月27日内容)
最新研讨会火热报名中:11月24日 刘铁榜教授|家有“双相”,如何应对?线下公益研讨会 火热报名中
海之梦心理咨询
让生活悄然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