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师范学校贵州省遵义师范学校概述

教育   2024-11-06 18:08   河南  

贵州省遵义师范学校概述

贵州省遵义师范学校,发端于清朝末年,是遵义市开展职业教育最早、办学时间最长的学校之一,对遵义基础教育发展、科学文化普及和经济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出巨大贡献。百年来,学校历经社会变革,校名更迭,几易校址,几度停办。今学校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海师路138号。

1907年,清遵义知府袁玉锡首创遵义初级师范学堂,开遵义境内师范教育之先河。民国25年春(1936年),贵州省政府遵照教育部规定,正式将学校定名为“省立遵义师范学校”。1907年至1949年,学校在协台坝(俗称“协台衙门”)即今遵义市第十一中学处办学。其间,曾以“遵义中学堂”、“遵义中学校”、“黔北十县联立中学”、“省立遵义第三中学”、“省立遵义初级中学”等为名举办中学教育。师范教育共办师范班26期、简师班10期、蚕桑科2期、社教科11期,在校生人数300至350人。

1949年11月21日,遵义解放。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定名“遵义师范学校”,校址仍在协台坝。学校设五年制师范、中级师范、初级师范、小学教师轮训班、中师初师速成班、蚕桑班、社教班等,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在校生增至1000余人,教职工100余人。1958年,在遵义师范学校基础上增设专科部,挂“遵义师范学校”和“遵义师范专科学校”两块牌子,分设文科、理科和艺术科,原五年制师范班实行文、理分科,同时设中师、初师和预科班。1961年暑期,学校由协台坝迁汇川坝(原遵义农校校址,今遵义师范学院),中师部分迁仁怀县中枢镇,改名“遵义地区仁怀中级师范学校”。办学规模300人左右。1962年秋,学校迁回汇川坝,恢复遵义师范学校。1965年,学校发展为11个班,学生486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遭受严重影响,暂停招生5年。1971年秋,恢复中师招生。因校址被遵义棉纺厂占用,学校只得在遵义、赤水、正安、风冈等县设点办学,当年招生400人,学制两年。1972年,遵义师范与遵义耕读师范合并,改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办了多期中学教师培训班和中师班。1975年,学校改为“遵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招收人民公社推荐的农村青年,学制2年,毕业不分配工作,实行“社来社去”,1977年结束。

1949年至1977年间,学校办学取得较大成绩,为全地区培养、培训5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遵义师范学校改为“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时,停办遵义师范。1981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选址另建遵义师范学校,定名“贵州省遵义师范学校”,为3年制中等师范学校,与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分设,承担培养小学教师任务,在原遵义市(今红花岗区长征镇)北郊长征公社鱼芽村工农小学校址(今汇川区海师路138号)新建。规划办学规模24个班,在校生1200人,校园占地50000平方米,总投资360万元。1984年5月,学校动工兴建。1985年8月,学校基本建成,秋季开始招生。新建成的贵州省遵义师范学校,经过20余年发展,成为黔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进入21世纪,学校与遵义师范学院联合办学,2006年5月成立“遵义师范学院汇川分院”,同时保留原遵义师范学校建制。

办学宗旨、培养目标。

1985年后,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小学、幼儿园教师,为黔北基础教育服务,推进黔北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一个目标”——培养合格小学、幼儿园教师;注意“两个适应”——适应广大农村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一专多能”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师多用”需要;明确“三个要求”——保证高质量,突出师范性,增强适应性;搞好“四个加强”——在政治与业务关系上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在教书与育人关系上加强育人工作,在知识与能力关系上加强能力培养,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加强实践环节。提出“培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懂得教育规律,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有一定艺术修养,身心健康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规格——“宽基础,强技能,会教研,有特长。”

基础设施、师资队伍。

基础设施:学校在新址建设,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学校也从自筹经费中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同时,学校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目前,学校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设备齐全,校园环境优美。199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师范学校进行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评估,学校被认定为“双合格”学校。师资队伍:学校在新址办学后,教师来源主要从全区范围内选调具有中教五级以上骨干教师和择优选择大学应届毕业生,逐步形成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学科配套的教师队伍。进入21世纪,由于升格发展需要,学校提出“科研兴教、科研强校”新的办学思路,采取一系列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在职进修措施,建设既能教学,又能搞科研的教师队伍。至2006年,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占教师总数的1.88%,在读研究生占10.37 %,大学本科学历占95.23%,44.68%的教师分别参加过西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教师中高级职称的占35.84%,中级职称占44.3%,基本符合大专教师资格要求。

办学规模。

1985年学校新建时,规划为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00人,学制3年。1985年,首批招收8个班。1987年,学校达到规划办学规模。

学生来自全市14个县(区、市)的初中毕业生和部分民办教师,实行初中生与民办教师分别编班教学,仅有普师和民师2个专业。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增设音乐教育、幼儿教育和美术教育3个专业,办学规模逐步扩大,至2000年,在校学生1800余人。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对师范教育实施改革,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学校积极应对,编制了《遵义师范学校“十五”发展规划及2006~2010年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出了升格发展,举办大专教育的目标。2001年,经贵州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与遵义高等师范专科专(今遵义师范学院)联合办学,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学,在主体学校指导下,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2006年5月30日,学校成为“遵义师范学院汇川分院”,跨入高等师范教育行列。至2006年,学校有在校学生2200余人,开设小教文科、小教理科、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信息技术、学前教育7个大专专业;中专有普师、幼儿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民族师范6个专业。

课程设置、教学工作。

学校根据1980年教育部《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在中师教学要求、稳定中师教学水平、保证中师教学质量方面制定了教学工作基本原则和要求,构建中师教育教学模式。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从1990年开始,在全区4所师范学校中率先进行三年制新教学方案试点工作。1998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中等师范学校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中等师范学校的性质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为3年,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教育实践课”4块组成。

必修课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历史、地理、心理学、小学教育学、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等15门学科。选修课包括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理论与技能、艺术、体育和劳动技术等,内容,力求体现实用性、综合性、地方性和时代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修3门,选修科目。活动课包括学科、科技、文体和劳动技术实践等活动,有讲座、社团、兴趣小组、“园丁科技教育行动”、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教育实践课包括参观小学、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主要选用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中师教材。

五年制师范大专教学,最初选用部分中师和师专教材。2002年秋季起,按照贵州省教育厅《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8个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稿)》开课,统一使用贵州省教育厅专门组织专家编写的五年制师范教材。

在教学工作中,学校坚持按照大纲规定开好每门课程,要求教师按照“备、讲、批、辅、考”教学常规完成好各科教学任务。学校建立教学检查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除抓好文化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还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并实行技能达标考核过关颁证制度。学校选择遵义市文化小学等14所管理好、教学质量高的小学为教育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开展见习、实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在举办中师教育时期,学校教研教改工作在贵州省教育厅师范处中心教研组指导下开展。每学期,各学科开展公开课、研讨课和说课、评课活动,评选出优质课参加全省中师讲课比赛。学校办学从中师向大专转变的过程中,提出“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思路,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室”和“学术委员会”,制定“科研发展规划”、“课题申报、立项管理规定”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部分教师承担国家重点课题、省级课题和校本课题研究,教师参加省五年制师范大专教材编写、编写校本教材,弥补校本课程开课之需。教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逐年增多,所承担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多人获奖。

学生情况、德育工作。

1985年秋季,学校在新址开始招收学生370名。至2006年,在校学生2200余人。学生源自全市14个县、区(市)初中应届毕业生(1991年至1996年招有部分民办教师),分为3年制中师和5年制师范大专两种学制,全部实行在校住宿就读,并享受人民助学金。一般以50人左右编为1个教学班。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最后学期到小学实习,经文化成绩考试合格,操行和实习考核合格才能毕业。部分优秀学生还可以推荐保送或考试选拔到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充实到全市各中小学任教。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有工作组织机构和网络,制定有德育工作制度,提出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目标,对学生操行表现和班级管理建立考核机制。按照以人为本,为了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培养理念,将理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机结合,以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每年给予大力表彰,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

师资培训、成人教育。

学校除完成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任务外,还承担对全市小学骨干教师职后培训提高任务。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培训任务不断扩展。1990年至1994年,学校承担教育部“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培训任务;1998年至2000年,学校被选定为“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基地,承担培训任务;2003年,成为“贵州省教育干部培训基地(市、地级)”,开展对全市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和提高层次培训。学校还开展实验教师培训、图书管理员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等。2006年,学校与贵州省教育学院联合办学,作为贵州省教育学院设在遵义市的函授工作站,开展成人函授教育。

组织机构、学校管理。

学校为正县级事业单位,由遵义市教育局直接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经市编制部门核定内设中层机构有:行政办公室、教务科、总务科、学生科、人事教育科、教育科学研究室、师资培训中心、保卫科、校团委、工会等。根据教学工作需要,还设立学科教研室,各项工作按工作职责归口管理。学校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行政会、中层干部、教研室主任会和班主任会,研究和部暑学校工作。定期组织教职工政治学习和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传达上级指示精神,通报学校工作情况,听取教职工代表评议学校工作。学校建立工作督察和考核奖惩机制,并与教职工经济利益、职务晋升和政治荣誉直接挂钩。

党群工作。学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遵义师范学校支部委员会,对学校实行全面领导。党支部在教职工中开展组织发展工作,带领共产党员积极投身学校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的作用。民主党派、工会和团委围绕学校中心任务积极建言献策。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社团,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了学术咨询、科学论证、民主监督、推进改革和维护稳定的作用,团结广大教职工和全校学生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友好往来。

学校在办学的历程中,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教育部领导和地方领导多次到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同时,学校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学校秉承师范教育办学宗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立足服务黔北基础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成绩斐然,桃李满天下。学校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奖励、“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集体”、“贵州省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双合格学校”、“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 “遵义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贵州省教育行政干部(师资)培训基地”。

学校办学100年,是饱经风霜、艰苦创业、不断发展的100年;是一代又一代遵师人克服困难,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用知识和智慧,生命和热血书写人生的100年;历史厚重,成就辉煌。2006年,“遵义师范学院汇川分院”成立,学校跨入高等师范教育行列,标志着中师教育阶段划上圆满句号,同时又开始了新的征程。(转自《遵义师范学校校志》)

推荐:全国中师生名录数据总库(1103) 

中师生
天下中师生是一家!欢迎关注,共诉当年青春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