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民俗话三伏

文摘   文学   2024-07-15 07:04   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农谚民俗话三伏


作者:梁方苏


                                                  
咱们中国经历了数千年农耕社会,形成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天人合一”是国人的重要思想。中国民族尊重上天(即大自然),从远古以来就探索自然规律,遵循着自然规律行事。按照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创立了农历(阴历)纪元,确定了日、月、年等时间概念,划分出了春夏秋冬四季。为了农事需要,又根据阳光照射大地位置,细分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还制定了天干(甲、已、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环搭配的纪年方式。还分别采用天干、地支计日、计时。

一年之中气候冷、热转换,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每年冬、夏总有那么一段最冷或最热的极端天气。中国北方地区对这两段时期,分别叫做 “数九”和“数伏”。算着时间,查着天数,渡过这段让人不太舒服的日子。

每年大暑前后的三、四十天里就是伏天,分为头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所以又称做“三伏”。所谓“伏”,是按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说法,一年里大暑前后正是全年阳气最盛,阴气下伏之时,因而称之为伏。按现代科学理论解释,夏至时阳光直射地球北回归线,传递的热量最大,但物质接受热量有过程,此时地表温度还未到达最高,经过一段时间的热量积累,北半球气温才达到了高峰,这就到了入伏时节。人们悉心地感受气候的变化,积累着对外在环境认知和经验,形成了许多有关三伏天的农谚、风俗。咱们济宁地区就有不少。

先说一下数伏的时间。“夏至三庚当数伏”这句谚语流传很广,确定了每年入伏的时间。夏至大家都很熟悉,但而说到三庚,则没有多少人知道,因现代社会很少人在用传统的天干计时方法。前面讲到的中国传统的天干计时,共有十个字,循环一圈正好十天。庚即指其中的庚日,三庚即循环三个庚日。这就又造成了一些复杂的状况:假如夏至当天就是庚日,那么到第三个庚日只有二十天;假如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那么到第三个庚日就有三十天;也许还会出现二十九天、二十八天……等长短不同的期间。最早和最晚将相差十天,由于还规定了每一伏为十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这就形成了每年伏天长短不一样,有时三十天,有时四十天。因此有的年分里就人为安排两个中伏进行调整。民间就有了“秋后加一伏”的谚语。一般人很难算清入伏的时间和伏天长短,只有查看日历。民间百姓还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判断是否入伏。如济宁有谚语:“伏了叫,三伏到”。伏了是一种比知了个头小许多的蝉,叫声也没知了响亮,每年在伏天里才会出现。过去老年人也常把暑假叫做伏假,捉知了、挖知了龟是孩子们假期常玩的游戏。
再谈谈三伏的天气。热当然是其主要的特点,农谚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夏至以后虽然太阳光从北回归线南移,但其积累在地表的热量却向外散发。人们身体感觉就像上蒸下煮,有民谚说“三伏天不断汗儿,老嫲嫲手里不离扇儿”。过去民间常用的扇子种类很多,有丝绸团扇、纸质折扇、鹅毛扇、竹篾扇;但普通百姓最爱用的还是葵扇(济宁常说成芭蕉扇)、蒲扇。葵扇是用南方一种类似棕榈树的大树叶做成,扇面大,风力足,经济适用。讲究一些的,还可自家用煤油灯在黄青色的扇面上熏出墨色的花鸟图案或书法作品。蒲扇则是用咱们济宁本地的材料,南四湖的蒲草编成。扁扁长长的蒲草干燥后,呈浅浅的褐色,软韧适度,湖区的人们用它编织许多生活用品,蒲扇就是其中之一,夏季一到便送到城里去卖。蒲扇上半部是半圆形扇面,下半部圆形逐渐收拢变窄,束成扇把;微微翘起的扇面边沿,增加扇子的强度、加大风量,细微的结构蕴含着制作者的巧思。价格便宜的蒲扇,老百姓用起来泼辣;摇起来可以扇风,举起来可以遮阳,甩起来可以扑打蚊蝇,垫在腚下可当座位。农家老汉常把它别在后腰带上,撑起褂子隔汗透风。民谚又常说:冬天无风不算冷,夏天有风不算热。三伏天的风是人们时时期待的。

但三伏天常常骄阳似火,地表水分挥发得厉害,农作物离不了水,如果天不下雨,满坡的庄稼可受不了,农谚说: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过去农民们靠天吃饭,盼望着老天及时下雨,还有农谚说:伏里天,洼不干。这不仅是人们的期盼,其实常下雨也是三伏天的一种自然现象。俗话也常说:六月的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三伏天多强对流天气,有时局部雨量很大,形成水灾,这又是人们不希望的。无奈人类管不了老天。农村人不怕天热,他们都说,满坡庄稼还没熟呢,“该热不热,五谷不结”。伏天充分的阳光、充足的雨水,到了夜晚如站在大田里,可以听到庄稼“噼噼啪啪”拔节生长的声音。


最后扯扯三伏天的民俗。俗话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极端的天气是考验和锻炼人们意志的时候,这原是习武之人所提倡的,现在体育运动员、解放军战士普遍进行如此训练。苦练结甜果,功到自然成,艰苦条件下培养出铁的意志和高超技能,无坚不摧。勤劳的农民们也不闲着,大热天依旧操持着农事,对大田里的水稻、玉米、豆子、地瓜等庄稼该除草的除草,该打叶的打叶,该翻秧的翻秧,该追肥的追肥。还盘算着如何种好秋冬季的蔬菜,农谚道:头伏萝卜二伏菜(指白菜),三伏天里撒芥菜。这一样样都不能错过了季节,人误地一晌,地误人一季。不按季节种下的菜,将不好吃呢。中国人尊重自然,善于按节令安排饮食,几乎每个节气都有应时食品。济宁过伏天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谚语,这里的面当然是指凉面条。把煮熟的面条用冰凉的井水拔过,再拌入黄瓜丝、胡萝卜丝、蒜泥、麻酱、香醋,实在是伏天的美食,大热天也令人胃口大开。有关伏天的民俗食品,还要说一下炒面,就是炒熟了的小麦面粉。济宁有农历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六月六也是节,节令食品就是炒面。三伏天一般开始在农历六月,伏天里人们都贪图凉快,晚间睡觉不愿盖东西,一不小心便会凉了肚子。谚语说“六月的北风当时寒”,一阵凉风就可能造成拉肚子。对这类拉肚子民间有偏方治疗,那就是把炒面掺上红糖用开水冲成糊糊服用,十分有效。炒面香甜可口也算一种美食,就此形成了六月六吃炒面的风俗。各地都有冬病夏治风俗,济宁流传“冬病夏治在三伏”的谚语。在三伏天配制许多食品、偏方、膏药治疗久积的寒症,例如:咳嗽、气喘、腰腿疼等。利用三伏天的热劲增强药力,把病症发散出来,据说还挺有效。

还有一句民谚也有益于我们渡过炎热的三伏天,叫作:心静自然凉。最后以诗一首作为本文结束:

道法自然运万物,
地生两极分寒暑。
骄阳普照遍野绿,
摇扇品茶话三伏。

                                           




作者简介:

梁方苏,男,74岁,济宁市任城区仙营街道仙北社区居民,原山东防爆电机厂退休高级工程师。爱好写作,曾有数十篇散文、杂谈、回忆录在济宁日报《文化周末》栏目发表。

相关阅读

济宁文学

济宁文学  原创作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文化济宁

微信ID:we-053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jnwx@foxmail.com

济宁文学
济宁文学,济宁文学爱好者园地,发布济宁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