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写过小朋友必背唐诗的骆宾王,今天来说一下初唐四杰里排名第一的王勃。如果说神童有段位的话,那么王勃基本上就是神童里的王者了。王勃,出身太原王氏。在唐朝,如果一个人姓王,来自山西,那别问,肯定是名门望族。
跟骆宾王灵光一现的《咏鹅》不一样,王勃写的诗早就人尽皆知了,而且被大家交口称赞,当时在老家有“王氏三株树”的美称。诗写得好就罢了,这孩子还敢批评当时的学术权威。9岁的时候,王勃读到了当时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认为注解的有一些谬误之处,写了《汉书指瑕》来纠正这位当时的学术领袖。颜师古是初唐时期弘文馆的大学士,妥妥的官方认证的学术领袖,老人家看了《汉书指瑕》之后,不断点头称是。颜师古大家可能不熟,但是他有个比较争气的后代叫颜真卿,名气更大。
一般来说,学霸都会有点儿恃才傲物,但是王勃的路数跟一般的恃才傲物不太一样。他公然跑官要官,要么说他是不一样的烟火呢。
14岁的时候,王勃觉得自己的学问这么大,不当官指点江山就太屈才了,于是就给绛州地方官写了一篇文章,名叫《上绛州上官司马书》,要求当官。唐朝的时候民风还比较淳朴,民间的言路还是比较畅通的,很快上官司马就看到了这篇文章。上官大人一边看一边是满脸的黑线,心想这孩子文采是不错,假以时日必是一代栋梁,但是14岁的娃,当官是不是有些太草率了,于是就委婉的拒绝了。
第二年,恰逢高宗皇帝正式登基之年,命官员刘祥道巡行各地,考察吏制民风。还是小学生年纪的王勃趁着钦差来绛州之时再次上书一封,再次用毛遂自荐的方式展现自己英气勃发的少年气质。刘祥道读了王勃的文章之后,跟绛州本地官员一样感慨“此神童也”,但是也是表示年龄太小了,自己不敢贸然录用。虽然如此,还是讨要了王勃的一篇《乾元殿颂》,正式向唐高宗推荐。唐高宗皇帝看了这篇颂文,尽管是拍马屁的文章,但是写的文采斐然,看完周体通泰龙颜大悦,当即表示要重用此人才。但又听说是不到弱冠之年,只得作罢,但是还是感叹不已:人才啊!
文采惊动了金銮宝殿之上的皇帝,那就算是名扬天下了。
两年之后,十七岁的王勃意气风发的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不出意外的考中了进士,并且得到了唐高宗的亲自接见。领导有一种粉丝见偶像的惊喜,结果当着文武百官就大手一挥,授朝散郎,正式进入公务员队伍。一顿操作猛如虎,神童王勃以十七岁的年纪成了大唐最年轻的官员,据说当时大唐上下都很服气,包括初代神童骆宾王和卢照邻。
虽然王勃的这个朝散郎是从七品上,和县令一个级别,但是不掌握实权。这也能够理解,毕竟十几岁的小正太,先历练历练吧。王勃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朝廷每有庆典大事,他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一时间声名鹊起。沛王听说了王勃的才华之后,主动向唐高宗要求王勃到自己府上帮忙,高宗皇帝于是授意吏部让王勃去做沛王府修撰。
王勃出身唐代典型的世族大家书香门第,祖父、父亲全都是隋唐两代朝堂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于是王勃自带着世家贵公子的气质。再加上文采斐然,于是就很得沛王李贤的器重,这两个人年龄相仿气质相投,于是沛王不管读书游玩,去哪儿都带着王勃。
此时的王勃所有人都觉得他仕途坦荡未来不可限量,用一句许巍的歌词来形容就是,那一年你正年轻,总觉得明天肯定会很美,那理想世界像一道光芒在你心里闪耀着。他轻衣怒马,他走路带风,他觉得他自己一定是大唐最靓的仔。以至于在他送他的同科举人同学杜审言去蜀地就任的时候,写下了一首激情四射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俗话说“生离死别”,也就是说离别都是让人感觉痛苦的事情,很难开心起来。所以你看所有的离别诗,都是伤春悲秋和求而不得的,唯独王勃的这首诗,把离别说的这么豪气干云的有唐一代估计是独一份,确实是不一样的烟火。在这首诗里,王勃不光把离别的悲苦变成了胸怀天下的豪迈,还大声地勉励老朋友,三秦也好四川也罢,在哪里不是为大唐幸福工作呢,都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天下的好朋友就像隔壁老王一样亲近,不要哭哭啼啼的像个娘儿们。
另外插一句,这个杜审言也是个诗人,尽管他后来被称为“文章四友”,但是唐朝这种四个一组一起出道的男团实在太多,大家可能不太熟。但是杜审言有个孙子大家肯定更加熟悉,那就是诗圣杜甫。
到这里王勃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了,如果一切都停在这里,那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是王勃的才华和恃才傲物的底气都只限于诗词歌赋,在政治方面修为很差,甚至说是有些幼稚的。所以说以王勃的这种性格来说,出事是迟早的,这一天没有等太久,很快王勃就闯下了大祸。
其实也是小事,唐朝的王公贵族都热衷于斗鸡,所谓“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在很大程度上,斗鸡玩的不是输赢,是社交,如果你在唐朝不会玩斗鸡你是很难融入唐朝上层社会的社交圈的。但是玩归玩闹归闹,别拿前途开玩笑。我们的少年才俊为了替沛王出头,竟然写了一篇声讨对手的斗鸡的檄文。不巧的是,这个对手是沛王的弟弟英王,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李显。
当这篇名叫《檄英王鸡》的文章放在唐高宗的面前的时候,唐高宗光看题目就大为光火,尽管这篇檄文写的还是一样的文采飞扬。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檄文是交战的两国至少是敌对的两军阵前才用的公文,比如骆宾王为徐敬业声讨武则天的那篇千古雄文就是一篇檄文。沛王和英王兄弟两个斗鸡娱乐娱乐,你写一篇檄文声讨英王,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预示以后两兄弟要兵戎相见么?
唐高宗大为光火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从这篇檄文上想起了唐朝皇室的一些往事。要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通过惨烈的兄弟残杀取得皇位的,而高宗也是因为前面两个哥哥李泰和李承乾内斗的不可开交才让他渔翁得利上台的,你现在写了一篇檄文,你说你在预示什么?前面王权交接时的惨剧还历历在目,唐高宗现在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你说你写这个,你是在讽刺皇帝么。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勃虽然才华满腹但是毕竟涉世未深,怎能想到一篇游戏的文字,竟能与封建王室权力斗争建立某种隐秘的联系。
盛怒之下的高宗皇帝当庭决定,王勃官职一撸到底,逐出朝廷永不叙用。王勃用才情和苦心经营的仕途,刚刚开始就塌了房了。不过万幸的是,唐高宗李治一手处理的此事,如果换做是武则天,估计王勃当场就被老太太辣手摧花了。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王勃被逐出长安,他没有脸面回到家乡,南下巴蜀开始游历生涯。蜀中3年游历生涯,使他远离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将游离所见所感写就30多篇诗作,整理成为《入蜀纪行诗集》。游历的生涯虽然艰苦,但是也成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作,使其文章更加脍炙人口。经过朋友介绍,三年后王勃谋得一个虢州司马参军的职位,虽然卑微,但也算专业对口。离开蜀地回到长安之际,蜀地已经是晚秋风紧黄叶翻飞,王勃已经渐渐没有了当年海内存知己的豪迈。岁月的历练让诗人有了一些沉稳,面对满山的秋色,他写下一首诗。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
作者简介 : 李玮,供职于中国移动陕西公司,出版有历史小说《进击的军师: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