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闭环到无限 |「哥德堡变奏曲」的轮回之道

文化   2024-11-07 19:00   中国香港  

文 | 莫敏妮


我很想知道我以前是怎么看《哥德堡变奏曲》中的第25变奏,于是找出八年前自己的文字记录。音乐作品难以用文字阐释,亦如四季,言有尽而意无穷。当时我听变奏之25的感受: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带着委婉缠绵的变奏,为何听出浪漫感?我想其中有大跳音程的缘故。古尔德这段纤细到愁肠百结的演奏尤令人怅然若失。如今再听,一样的感受,从某些句式与音符变化,更听出柴可夫斯基《四季·十月“秋之歌”》那样的抒情惆怅。原来,我的聆听并没有变,与生俱来的感受力。

1723年的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和学校

巴赫的键盘作品多在早期的魏玛和科腾时期,而《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在莱比锡时期的作品,也就说,是他稍晚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他更趋向于自由和娴熟地表达各种乐思,而不再是旋律或声部的音效迷人。他在年轻时仅写过一首变奏曲,此后绝少碰这种曲式了。巴赫在自己并不热衷的变奏曲曲式上,依然创作出变奏曲史上光芒四射的不朽之作。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进行加花变化,并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创作的以单一音乐主题加变奏组成的钢琴曲集,为羽管键琴而作。它由32个乐章组成:第一首是Aria (主题咏叹调),中间30段Variation(变奏),最后一首是Aria de capo(主题咏叹调重现)。30段变奏后的再重逢,曲调一样,或许聆听的人心境情绪却不一样了。开头与结束有意为之的重复,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如时光钟摆,循环往复,一种音乐的回归。

第一曲主题部分以萨拉班德舞曲作为咏叹调开始,安静,幽美,开始八小节听起来很简单,但已具有音乐深度了。提起音乐深度,我们一般会想到舒曼的音乐,饱含难言的至深感情。再加上各式各样的变奏,如增加一个声部、从萨拉班德转成卡农或西西里舞曲等,每一曲篇幅虽短不长,但在共同单一主题下却各自展现出不同的魅力。这个主题在巴赫创作变奏曲之前十年就已经存在于他为妻儿写的曲子里。我们知道萨拉班德舞曲来自于西班牙民间,契合西班牙多灾多难的历史,具有庄重、大气的步态,呈现庄严忧伤的凝重感。你记得最著名的萨拉班德舞曲是哪首?我想是亨德尔的《让我痛哭》吧,因电影《Farinelli》而名声大噪——一首使人沉思300年前阉伶华美声音背后惨不忍睹的人生的作品,它浸满了泪水。

变奏是在主题的低音声部上衍生出来的。与其说是一系列的变奏,不如说它更像一首明暗对比编织而成的帕萨卡利亚。实际上,早期固定低音变奏打开了变奏曲的大门,为后面装饰变奏,自由变奏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你印象中最深的帕萨卡利亚,是哪首?我还是对亨德尔的《g小调第七羽管键琴组曲之帕萨卡利亚舞曲》记忆犹新,尤其朱莉娅·费舍尔小提琴与Daniel Muller大提琴演奏的版本。Passacaglia也是起源于西班牙的舞曲。《哥德堡变奏曲》30段变奏犹如人生的30个章节、场景、经历,我们强大的想象力与经验,都能于此寻获得到记忆。写这句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恰空舞曲”,米尔斯坦拉琴时那一闪而过的晶莹泪光;也想起高龄的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回到故乡弹舒曼《童年情景》。音乐不能言,某一瞬,却是大师们的高光时刻,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永恒记忆。

30个变奏无法一一言说,就说其中两个。《哥德堡变奏曲》第25变奏(The Goldberg Variations,BWV988:Variation 25),抒情之处动人。我听到预示一百三十五年后,也就是1876年柴可夫斯基《四季(The Seasons)中的十月“秋之歌”。巴赫在键盘上的哀婉喟叹,犹如柴可夫斯基对秋天落叶飘零之伤感。身为音乐家,他们也是凡人,和我们一样知道并且相信逻辑与直觉、理性思维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还有,《哥德堡变奏曲》第25变奏结尾,跟柴可夫斯基《古老的法兰西歌曲》那以十六分音符滑向一个附点四分音符结尾相近。我一直认为那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标签,曾为之深深着迷,那是藏着怎样的情感啊!从一些乐句与音符的感觉来看,我敢肯定,柴可夫斯基必定从《哥德堡变奏曲》得到灵感,写作他的《十月·秋之歌》或其他作品曲子。在《哥德堡变奏曲》最后一个变奏——第30变奏中,我们听到很质朴的一些声音,尽显温文尔雅。温润的欢愉变成最爽朗的笑声,两首民谣在其中尽情嬉闹,追逐。我的注意力不会忽略低声部的装饰音,它们温和灵巧,不徐不疾,平静如海。

对于任何一位钢琴大师来讲,演奏巴赫从心所欲创作的《哥德堡变奏曲》都极具挑战性。我们欣赏过很多钢琴家弹奏《哥德堡变奏曲》,虽然不是宗教作品,但钢琴家们对这首堪称“变奏曲中的典范”作品的演绎大都带着仪式感与敬畏感走进,把个人的深情与独特的风格技巧融入其中。也因为这样,我们情迷巴洛克离不开钢琴家们的倾情演绎。演奏风格问题,包括巴洛克风格问题:装饰音、触键等等。我个人非常喜欢看大师们的访谈录,席夫、鲁宾斯坦、梅纽因、巴伦勃依姆,他们谈论音乐、技巧、人生、历史、政治……不知有没有人像我那么为巴洛克装饰音所吸引,非常美妙的享受。过去那些比较传统的人,能够通过手稿发掘和研究,了解c.p.e.巴赫、胡梅尔这样的作曲家,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

“咏叹调”(安吉拉·休伊特)

格伦·古尔德与安德拉什·席夫,都是巴赫的著名诠释权威。古尔德的弹奏很清晰,温文尔雅,让人舒心的欢愉,使得看上去冷静的音符变得温润无比。古尔德一直把自己对音乐的执念放在巴赫上,他不理会俗世潮流,沉浸在自己对巴赫的诠释上,先后有两个著名的《哥德堡变奏曲》版本——1955年和1981年的录音。1951年之前,很少人关注《哥德堡变奏曲》。但1955年,古尔德凭着《哥德堡变奏曲》崛起,充满传奇色彩。这首曲子与他一起热乎起来。席夫的弹性速度充满新鲜感,装饰音则充满活力火花。席夫弹奏巴赫,他总是在斯坦威上演奏。他认为,斯坦威钢琴比较客观,非常适合演奏巴赫。贝森朵夫等就比较主观。这个说法让我耳目一新,我以前总感觉斯坦威音色的辉煌与共鸣,属于浪漫主义时代,是十九世纪李斯特、肖邦时代的特色。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钢琴啊,钢琴,表现力多强大啊!席夫曾受过的训练,老师强迫他只用双手来表现巴赫,只要在必须的时候使用踏板。因为踏板会对巴赫作品的织体造成很大的损伤。对此,他并不刻板,而是取决于演出场所的音效条件。他说:“我从不用踏板来掩饰技巧的缺点。”访谈录中,他评价古尔德,说古尔德催生了巴赫演奏革命,但他的方法不是歌唱性的——“我们很喜欢他的演奏,不过他是特例,不应该成为效仿的对象。他几乎从来没有连奏(Legato),他的钢琴从来不歌唱,几乎都是冷漠的断奏、半断奏。

弦乐版(2024年10月18日发行)

想当年那个凯泽林伯爵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每晚都无法入睡,估计也是跟他的职业压力有关——时任俄国驻德累斯顿宫廷的使臣。旁边守候着的羽管键琴师哥德堡也为此焦虑不已。能有什么办法?惟有听从吩咐,到隔壁琴室为伯爵弹琴,好让他在不眠的夜晚中舒坦一些。伯爵是J.S.巴赫的赞助人之一,正是他使巴赫获得“宫廷作曲家”的称号——巴赫确实收到过委任书。哥德堡是巴赫的长子W.F.巴赫(威廉·弗里德曼·巴赫)的学生。巴赫收到经常来访的哥德堡传递伯爵要求作曲的请求,认为能最好达到安静入眠的当然是变奏曲——这种曲式从头到尾都要贯彻一个相同的基础和声。好了,32个乐章,当演奏完变奏第30之后,到终乐章咏叹调(跟开头一样,速度一般作稍慢些处理)结束,差不多过去1小时17分钟(席夫版本)/1小时26分钟(朱晓玫版本)/1小时51分钟(郎朗),还是睡不着怎么办?继续弹奏。完美的闭环结构,不断循环下去,看还睡不睡。我们对音乐的感受也接踵而来——午夜独对灵魂,音乐艺术与哲学思维高度相融。能好好吃饭,好好走路,好好睡觉,已经是幸福的了。


古典音乐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古典音乐聆赏平台。有温度,更有深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