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成为父母后,你的言行,就不再只代表自己,还有年幼的孩子。所以,有些话,别轻易说出口。
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信任,是超出父母想象的。但往往有些父母,做出的行为,不值得孩子信赖。
比如,南宁一位应届毕业生,自己被诈骗7万多元,已经濒临自闭了,却不敢跟家里人说。因为,他知道自己说了以后,可能得到的除了谩骂就是教训,不敢说,其实是已经对父母失去了信任。
还有,一个高中女孩意外怀孕后,跟家人说,班上有个女孩怀孕了。想要试探一下,父母的态度。结果,母亲头也没抬,说了一句,这么jian,还活着干吗?女孩哭着跑出了家门,那一刻,她一定是极其失望的。
还看到一则新闻,当女儿告诉妈妈,自己被欺负后,妈妈却问:“为什么不打别人?”
女孩崩溃了:“我被打的时候,你都会这样问我!”
说到底,这样的父母,就是“无能”,生怕孩子给自己惹事儿,即使真的有事儿了,也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其实,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哪怕只是问一下,哪里受伤了?需要不需要去医院看看?哪怕只是一个拥抱呢?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这个女孩的失望,所以才有了那句:“我不会再需要你了!”
有人说,当父母好难,这样不行,那样也不可以。总是被架在道德、教育的火炉上,烤的面目全非!
是啊,谁也不容易。就像那句话说的:“自己是孩子的时候觉得父母管得太多,你当了父母的以后,又觉得孩子不听话。”
无法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错的永远是别人,这就是人性,也是很多父母的现状。
因此,既然已经成为父母了,就要考虑,如何把这个“角色”,诠释得更好,让自己和孩子,都能得到更好地成长。
心理学家发现,越是无能的父母,越喜欢对子女说三句话,把孩子伤得遍体鳞伤,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希望你都没说过!
第一句话:“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这句话,可能是很多人童年的“梦魇”,还有“你怎么不跟别人好好学学”、“你好好看看别人咋做的?”、“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父母这些类似的表达,让孩子的羞耻感倍增,自尊和价值感,也在慢慢降低。
能说出这些话的父母,或许源于自身的自卑心理作祟,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和梦想,都一股脑寄托在孩子身上,觉得用这样的话语,能激发孩子的斗志。
第二句话:“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你还不知足?”
那些“无能”的父母,总会重复这样的行为。目的就是,想要通过引发孩子的内疚感,来影响他的态度和选择。而父母却不知道,这样做,只会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一次次重复自己的苦难和付出,其实也是为当前的无力状况,找借口,想要引起孩子的理解和同情,进而顺从自己的安排和教导。
但却忘了,时代在进步,社会资源和支持力度也在向好,这些都是很自然发生的。和以前完全不同,怎么能类比呢?
第三句话:“这么简单都不会?真没用!”
那些无能的父母,总会觉得,事情很简单,是孩子太笨了。其实,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了解和做到,是两码事儿。
但在有些父母看来,既然知道了,了解了,就应该能做到。放在家庭教育中,这样的父母,其实自身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也很难理解,孩子在生活、学习以及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只会一味地指责和贬低。
犹太教母沙拉·伊马斯结了三次婚,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俩儿子不到30岁,就成了亿万富翁,女儿就读世界名校,并成为以色列当地著名的翻译家。她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以引发内疚控制孩子,是教育者的无能表现。”
的确,用内疚感来控制孩子,确实很难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这三句话,请父母们尽量少说,不说,避免引发更大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