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中的沙漠意象——看精神的穿越之旅

2024-07-17 10:59   上海  


全文约3400字

阅读须穿越燥热荒芜



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可提醒删除





01

引言

《红书》The Red Book)是一本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写的个人日记,主要于1914年到1930年间进行写作,停笔之后一直束之高阁,未能与世人见面。直到2009年底才在美国出版,2013年有了中译版。这本日记来自于其长达16年的深度无意识的探索之旅,并由此发展出其后期更为完备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红书的名气在出版之后不断升温,其文字的诗意和手绘图画的艺术性受人赞叹瞩目,又因为晦涩难懂的内容,被加了一层神秘而神圣的光环滤镜。业内人士也都知道红书的重要性和价值,但在分析心理学的学习路径中,它也是作为很进阶的读物。

我经历了几年的分析心理学学习浸泡后,才因课程安排被推动着阅读红书,仍然有些困难,如同是聆听一段天外之音的神谕,也像是倾听类似精神病人深入无意识的混沌呻吟。好在小组同学一起,艰难地读了前面三分之一。其中最能产生感觉的内容,是第四章关于沙漠的意象。本文就尝试对沙漠意象展开联想,并从自身体会,理解自性化之路上沙漠意象的重要寓意。
《红书》,周党伟中译,2017

02

对第四章文本的概述

红书第四章内容,大体是讲荣格进入到无意识探索的旅途前期,经历的一段沙漠之旅。他听从内心深处灵魂的指引,来到了“原我/自性”所在之处,居然是一片荒芜贫瘠的沙漠。他感到迷茫和煎熬,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和怀疑。
然后试图和灵魂对话,得到的指引却是:要等待,放下强烈的目的和渴望,放下自我的虚荣心和自以为是的聪明,以单纯克服蔑视,和灵魂真正的在一起,通往真理之路。
经历了25天的艰辛等待,荣格选择信任和遵从这样的指引,借古人隐士进入沙漠的意象作为启迪和勉励,度过了内在的种种煎熬,最终看到创造性力量开始回归内在,这片沙漠开始出现转机。


03

 对沙漠意象的联想和扩充分析

1

沙漠中的隐修

首先借由荣格书中提到的进入沙漠的隐士,补充一些扩充材料。
大约在公元285年,圣安东尼进入埃及的沙漠中开始隐士的生活,其他隐士也紧随其后。他们建立了早期的基督教修道院,以严格的修道生活和学术研究著称。他们的修道院后来成为基督修道院制度的基础,并迅速扩展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沙漠。修士们过着简朴生活,研究圣经、神学等。到公元四世纪,埃及沙漠中有数以万计的修道士。

沙漠似乎是一种理想的修行环境,单纯、寂静,远离尘世纷纷扰扰。就如荣格所说:“只有在沙漠中,才认识到自己可怕的单纯无知……没有人能够听到并回应,他因自己的蔑视而窒息。”沙漠物质匮乏,生活艰苦,个体自然减少对物质的依赖,转而朝向精神修行,更为专注而坚定

印度至今还有大量的苦修者,在中国藏地也有众多虔诚的朝圣者。切莫轻视这样的修行人,也切莫轻言大隐隐于市,红尘中炼心,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或许是已达成的某种高远境界,绝不是我们带着炽盛的欲望既深深眷恋着尘世,又想摆出一幅趣向超然的造作姿态。冠冕一句,自欺欺人。

《The Temptation of Saint Anthony,
圣安东尼的诱惑》
David Teniers,戴维·特尼尔斯,比利时
1644-1646创作


2

西行取经的玄奘

玄奘我国唐代高僧,佛经四大翻译家之一,唯识宗创始人。

他年轻求学研习佛法,因对现存经文的翻译和解释感到困惑,决心前往印度求取真经。在一次深夜的禅坐中,玄奘面朝佛像心中发誓,无论道路如何艰难,他都要前往印度,寻求佛法真谛。于是在贞观三年(公元629自行出发。

在凉州遇到了第一层阻碍便是朝廷的边关禁令,他只得避开官兵,昼伏夜行。后遇胡人石磐陀(孙悟空的原型)相助,成功穿越边境。

之后玄奘进入到一处名为莫贺延碛沙漠中,绵延800里茫茫黄沙,环境极其恶劣。而后他又迷失方向,缺粮缺水,遇沙尘暴,几近昏厥。玄奘面对九死一生的险途,再次坚定决心:宁肯向西一步死,不肯向东一步生。在几乎超越生理极限时,迎来沙漠的凉风,老马又带他抵达一处绿洲水源,使他绝境逢生。

玄奘一路命运多舛但皆因虔诚信仰未曾却步,再贵人神迹种种庇佑,最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学习数年。之后携真经归国,实现宏愿,为佛教文化地域交流和人类精神出路做出巨大贡献。

这段玄奘西行所经的沙漠,其实与荣格红书所描写的沙漠之途,感觉更为相似,这也呼应了集体无意识中跨越地域文化的人类共性。
这里的沙漠,既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边缘地带,也是内在领域的临界地带,需要克服艰难险阻才能抵达一个新的境界。从外部取得真经、求得神谕,与心灵得到淬炼与转化的过程互为表里、如出一辙。

《玄奘西行图》
常德画墙壁画画稿

3

电影《沙丘》

《沙丘》是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一部科幻小说。作为经典IP,近两年再次被搬上荧幕,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以自身的独特审美和镜头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影射文明格局和人类未来的宏伟科幻史诗。

在沙丘宇宙的设定中,人们因为科技发展和欲望膨胀,爆发了惨烈的世界大战。文明为了延续,约定只保留少量必要科技,特别是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转而寻求人类自身高度的精神发展。

在一个被黄沙填满的星球厄拉科斯上,存在着大量香料,它是人类获得强大精神能力并进行文明发展和星际旅行的核心资源,各大势力争相抢夺对的开采权这个星球的原住民弗雷曼人只能在一个又一个殖民者的手下辗转,他们一直渴求着一个预言的实现,会有一个救世主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各大家族为了本族人的生存明争暗夺,直接攻伐或权谋暗战。

男主人公背负了家族灭门的仇怨和光复家族的沉重使命,逃亡加入弗里曼人,逐步呈现自己作为救世主的身份,以争取自身的命运突围。

这个星球的严酷沙漠环境与远离科技发展,却坐拥全宇宙的稀缺资源“香料”的文明设定,既有些影射中东地区阿拉伯文明的政治寓意,也寓意着前文所讲精神超越与物质主义的矛盾冲突关系。

香料的特性更像是西方人以物质主义的方式理解精神超越所依赖的方式路径,近似于各类草药致幻剂,而不完全是通过自身的系统精神修行来达成。
但这个香料的产出却也只来自于沙漠的生态,来自于穿梭于沙漠地底的巨大沙虫的分泌物,是一种远离“时代精神”(荣格红书所提,代表主流文明、科学、理性和人格面具),于“深度精神”(代表心灵文化、阴影和灵魂)中转化和凝结的象征物。
沙虫也是弗里曼人的神明,不止是产生香料,其巨大身躯也提供了各种生活和战斗用品的材料,相当于大自然所馈赠的力量通常被视作精神图腾,而不是彼此征服的对象。

沙漠就是广袤的无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沙虫则象征着原型力量,地上的人们对其保持敬畏又不被占据吞噬,并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那是意识和无意识的轴连接,将心灵的中心从自我转向自性,获得更为完整的生命体验。

《沙丘》网络图片


04

穿越沙漠的经历

笔者大概在25岁那年,从部队退伍处在人生岔路口,也刚开始学习心理咨询的课程。那会儿有一些自发的想法,特别想完成一次沙漠的穿越。后来挑选了一个6月的时间,网上找到了一个领队的招募,报名加入了一个7人小队,前后共用1周,体验了穿越库布奇沙漠的徒步路线。
准备好基本的行装,坐火车到包头,和团队在一个旅馆集合。团队多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有在读书的,有刚工作不久的。领队是一对40多岁的夫妇,户外老驴,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注意事项,检查了行装,做了些补充的采购,我们就坐小巴车出发抵达了沙漠的边缘。然后我就背着30多公斤的登山包,穿戴墨镜、帽子、长袖长裤和防沙鞋套,手拄登山杖,一步一动地开启了沙漠穿越。

在穿行于沙漠中时,茫茫天地,广袤无垠,直观地映衬着渺小但又明晰的个体自我。此时我所有的心思放在当下的每一步,体验着身上的负重与烈日的灼晒,阶段性的饥渴与缓慢喝水进食后的满足,持续的劳累与每次休息后的放松,找到合适的驻扎地搭建帐篷,互相聊聊了解下同行的人,然后安然入睡。
所有这一切单纯的感官体验和行动显得如此具体和踏实。
每当稍作驻足或驻扎营地,看着无垠大漠,蔓延天际,骄阳日照,蓝天白云,再到晚间的夜空繁星,都是极其震慑内心的壮丽景观。天地不言而昭示一切。
当时我还不清楚内心的意象,现在回想或许就是这样一片茫茫大漠等待着我。而进入和穿越沙漠是冥冥之中寻求生命的真相与突围。
之前20多年的中规中矩与日日庸常,对心灵的忽视,已然走向绝境。要么苟延残喘,要么寻得出路。好在我迈出了这一步。

笔者穿越沙漠的照片


05

小结

联想至此,我对沙漠的意象和内在的关联已然充分建立。

我们看到无数前人的精神探索,都和沙漠有着紧密的关联。荣格在积极想象和红书撰写中所体验的精神沙漠之旅,得以接受到灵魂的深入指引。基督教隐修者在沙漠中建立修道院,专注而虔诚地修行,以获得上帝的引领护佑。玄奘西行取经,以坚定信仰穿越沙漠而绝地重生,最终取得真经,以佛法渡化众生。当代文学和影视作品对文明困境和出路的探讨,也呈现在沙漠意象为背景的人类生存、斗争与坚守信仰的史诗中。

搞钱之余,另有出路,虽然不易,总比被物质至上的话语带节奏要好。荣格撰写红书时,是在现实名利积累至极点后又一举倾颓,返归纯然内在而生成的旷世成果。
远离世俗常见,走向繁华之外,直面内心沙漠,却将获得灵魂指引。
这个大道也存在于处处经典之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若是寻求灵魂的现代人,共勉之。

张曜

于2024年6月上海


Reference:
荣格. (2017). 索努·沙姆达萨尼编译. 周党伟中译. 红书. 机械工业出版社.
张彦伟. (2012). 埃及、圣安东尼与基督教隐修主义的兴起. 世界宗教文化(4), 4.
玄奘. (1985). 《大唐西域记》今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
百度百科.《沙丘》.2021.




栎社树心理
心理科普、学习资源、成长随笔、信息从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