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盛紘早朝时被黄帝留在了宫里,大娘子看到盛纮迟迟未归,就急得团团转。
她上蹿下跳,四处打探,终于得到消息盛纮被帝皇留在了宫里,至于为什么留下,犯了什么一概不知。
她急火攻心,一边往盛老太太的住处跑一边大喊:“母亲救命,官人有难,盛家有难了!”
盛老太太看到王氏如此慌乱,马上呵道:“住口!休要胡言乱语,有事慢慢说。”
大娘子这才告诉盛老太太说是官家(当时的皇帝)发脾气了,关了好几个做官的在宫里,盛紘也在里面,如果再关上十天半个月岂不是要被饿死了吗?
“胡说,即便是囚犯,也没有饿死之理!”
老太太先是驳回了大娘子的担忧,又安慰道:“大娘子请放心,官家是和善宽厚之人,御花园无茶,他怕宫人受责罚,宁愿忍着到皇后宫里吃茶,也不出声,这样的人,是不会胡乱行事的,再说,本朝开国以来,就没有杀文官之先例,你慌什么?”
不得不说盛老太太太遇事太能稳得住了。
她之所以能稳得住,一方面是会全盘的分析事情,即本朝自开朝以来就没有杀文官的先例,这个是从惯例上分析,想到盛纮一介小小文官,又能犯什么事呢?
其次,她从人性上考虑,官家是个宽厚的人,绝不会滥杀无辜,再者她也了解盛纮一向谨小慎微,也绝不会闯出什么祸事来。
这个也可以说是盛老太太的直觉,一个人或者是女人的直觉通常是很准,这都是基于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综合得出的结论,并非是空穴来风。
大娘子遇事乱了阵脚,说明经历的事情太少,受到的历练太少,只能在那里乱作一团。
就在她还喋喋不休的担忧时,盛老太太又说了:“你是当家主母,如今大事来临,你就该拿出大娘子的款儿来,光慌乱哭泣又有何用?既主君不在,或有灾祸,你就该扎紧篱笆,看好门户,别让什么猫啊狗儿的钻进来,也别自家人出什么乱子,被人看笑话。”
这大娘子被盛老太太数落了一顿,气呼呼的回到了自己的葳蕤轩,跟自己身边的刘妈妈抱怨:“说到底不是亲娘,就是隔着一层啊,官人若是她亲生骨肉,这么久不见人她不急得跳脚才怪呢!现在却板起脸来教训我沉不住气,这嫡母当得也太便宜了!”
后母真是难当,做得稍微不合别人心意就会被人诟病。
这时刘妈妈开口了:“大娘子莫生气,老太太见多识广,且从不是个说大话的,她说没事那想必心里早就有数了,何况,如果主君出了什么差错,那就是整个盛家的大祸,一损俱损,老太太又怎么会幸灾乐祸呢!”
好在身边有个脑袋瓜子清醒的刘妈妈,庆幸这刘妈妈是个心眼正的人,如果心术稍微不正一些,再顺着大娘子的话添油加醋一些,那这大娘子肯定就恨上盛老太太了。
现在刘妈妈的一番话反而说得王氏大娘子心服口服。
事情至此,如果大娘子能谨遵盛老太太的话,看紧门户,约束下人,做好后勤,静待消息,也不失为最佳处理方式。
然而就在大娘子抱怨盛老太太时,再念叨到盛老太太对她说的话时,她的脑袋瓜子突然给开了个大窍,灵机一动,她悟了!
她大悟道:老太太,让我拿出大娘子的款儿来,对哦,官人不在家,内宅又归我做主儿,若林栖阁有人搞些偷鸡摸狗的事呢,再被我发现了,那岂不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收合那贱人吗?
一想到这里,这大娘子简真美滋滋极了,恨不能现在就跪在地上感谢她娘怎么把她生的如些聪明悟性高,心里对盛老太太的埋怨一扫而空。
她又感慨道:“我这脑子简真被猪油给糊死了,居然现在才想到!”
她又怪自己脑袋瓜子转得慢也半拍。
清醒的刘妈妈被大娘子的这翻脑回路给惊到了下巴,诺诺道:“老太太好像不是晕个意思。”
“她若安份守己的,我能做什么呢?她若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我自然是要拿出大娘子的款儿来的。”大娘子目光如炬,坚定的说道。
刘妈妈听的是似是而非,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是啊,如果林小娘行的端走的正,就是大娘子派人二十四小时盯着她也找不出她的错来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盛老太太只是想着让大娘子好好的把后院管理好,别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再节外生枝。
也免得盛纮还未救出来,后院再出什么差池,生怕一波未平一波再起,然而这大娘子居然给想得歪到十万八千里外了。
说着无意,听着有心,可是让她给悟了大道了,她要拿出大娘子的款儿来了。
没想到啊,这歪打还真的正着了,当林小娘听闻盛纮被扣宫中后,真的如惊宫之鸟。
她连夜开始变卖房子和田地,时刻准备跑路!
这都缘于她早年间家庭的变故得来的经验。
如果家里人被扣,就敢紧把房产地产变现,也好日后有个退路。
好巧不巧,她的这一举动正好被大娘子给盯上了。
结果盛纮还未救出,他的后宅又上演了一场正室搬倒妾室的闹剧。
至此,一生爱面子的盛紘简直丢脸丢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