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开腿,扫街去

时事   2024-11-08 15:08   湖北  
 

在记者这个行当干了20多年,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采访的经历。

2000年3月的一个早上,应该是周六,头晚卸在枕头下的汉显BP机突然响了,显现出一条令人心惊肉跳的信息:“门口杀人了,赶紧出来。”

当时,我从部队退役已有了一段时间,但手头拮据,在这个城市也居无定所。

信息是一个战友发过来的。那个早上,我入新闻这一行应该还不到一周。

“啊!啊!”我一个激灵就从床上蹿起来,套上衣服就往外面冲。那个时代的市民报纸,这样的“活鱼”可是妥妥能上一版的大新闻。对于刚入行的新人,很难在报社的线索平台上获得这样的“稀缺信息”。

料猛,事实很简单。西陵二路上段,因为纠纷,一个人站在马路中间,被另外一人照头抡了一棒子,当场就没气息了。记得我在稿件中写道:“受到重击,那个人像一截软塌塌的面条,摇摇晃晃地瘫倒在马路上。”

带我的老师斜了我一眼,一个回车就把“像一截软塌塌的面条”给删掉了。不留情面地批评说:“写个消息哪来这么多花里胡哨的形容。”

说真的,当时我很有点不服。

那个时代,刚入职新记者的工作方式就是“扫街”。早上,像“放羊子”一样被赶到大街上,哪儿热闹去哪儿。某条路上出租车轮胎掉了还在跑,某小区当场抓了个小偷,某市场有菜贩子在秤上做手脚……

▲作者工作照

总之,无论日后成长为多么闪耀光环的记者,许多都是从写突发事件和鸡零狗碎的小社会新闻起家的。那时,还诞生了一个与记者相互依存的群体——报料人。一个“牛叉”记者背后总站着几个靠谱的报料人。

太阳落山,新记者们也像牛羊下山一样回到报社。此时,工位上一片“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大家都在赶稿子。勤奋的家伙能交三四条,总有一条会出现在第二天的新闻版面上。



今年年中的时候,一篇《警惕!“新闻业务”呈严重退化趋势》的推文在业内热转,狠狠地戳中了当下一些媒体的现状。

文中指出:新闻业务及其规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致出现严重退化。表现为错别字、语病、不规范用语频出,内容推送同质化等等。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曹林在《“新闻业务”退化的恶果正集中涌现》中提到,在转型和融合的大趋势下,某些新闻单位的媒体融合做得热热闹闹,技术概念层出不穷,“新闻业务”却严重退化。

作为在行业内工作20多年的老记者,对这些当然是感同身受。这也一度触发我对一名记者价值的质疑。到底是个人的职业素养下降了,还是行业趋于难为或甘于无为?

私下交流,有人把“大环境不好”挂在嘴上,作为解释当下所有下滑、溃败的“万能密码”。出不了好稿扯大环境,新闻不好看扯大环境,连拉不来广告也说是大环境不好……

毋庸置疑,在商业媒体、自媒体纷纷入局的公共传播态势之下,媒体面临着平台冲击和流量诱惑,“新闻业务”已经从多个维度发生了变化。

确实,大环境变化了。但从来没有一种“大环境”让我们放松对业务的追求与精进。大环境不好,为啥每年业界依然有那么多出圈、出彩的精品呢?

“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怎么你到哪,哪就大环境不好啊,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这是赵本山在《乡村爱情》里的台词。话糙理不糙。即便大环境真的不好,但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大环境的限制。

事实上,“大环境不好”的说辞,实际上更多是寄托了自己的一种非理性的情绪。不过是个体下意识地对业务境况下行的卸责,给自己的“躺平”找一个让心灵舒适的理由。


打开手机,每天各家媒体的“平台矩阵”推送的新闻犹如山呼海啸,但符合“基本新闻业务要求”的却越来越少。


没有导语,没有5个W,稿件四不像,甚至连基本的文通句顺也做不到。即便耐着性子读下来,也难免让人对新闻媒体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表示怀疑。


不少传统媒体在融合和转型中热衷流量和爆款,丢掉了业务基因和内容灵魂。即使有了流量,也不能掩盖新闻采编业务水平下滑的事实。如果,机构体系又只以流量和传播效果为指挥棒,那势必导致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全面退化。


我又想起当初的“扫街”岁月。一头扎进基层,无限接近新闻源,用自己的新闻嗅觉去发现新闻,采写稿件。这种放手的训练,不正是当下所强调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吗!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似乎没有记者“扫街”一说了。但是,我很庆幸在记者生涯的开端,有过一段“扫街”的历练,为我后来能驾驭一个个复杂新闻事实提供了巨大帮助。


不久前,在《喜剧之王单口季》决赛的舞台上,阎鹤祥用一场笑中带泪的演出,为观众带来了对逃避与回归的深刻思考。他说,老是拿郭麒麟说事,这不是编段子,而是他的真实处境。


当下,在网上也有不少嘲讽记者的段子,依我看那也不正是记者的处境吗?


当过新华社驻中东记者的周轶君说:“有时候,喜剧让你笑,不是因为它说了一件荒谬的事情,而是它说出了真相。”得承认,当下新闻行业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痛点。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重拾新闻职业的荣光与梦想,需要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一点一滴的努力和改变,需要每一个新闻现场的不缺位、不失语,需要在每一篇新闻作品中守正创新、精益求精。


阎鹤祥用骑摩托车跨越山海方式告诉我们,即使走到“对趾点”,处境依然如影随形。


过了记者节,我们一起迈开腿,出去“扫街”如何?


本文作者
方龄皖

“ 没啥好说的,干就完了 

▾  点击查看作者近期报道精选  ▾


确切消息,宜昌的桂花终于想开了


国家试点!宜昌,再续“chuán”奇


三峡的姑娘为啥最有味?



来源:白龙岗纪事

编辑:邓诗棋

转载须注明来源

特别提醒:底端广告由腾讯系统自动投放,与本微无关


万水千山总是情
喜欢就奖励岗岗一个“”和“在看”呗~

白龙岗纪事
白龙岗纪事,宜昌人第一信息管家,了解宜昌的首选权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