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万家团圆时,总有一群“白衣卫士”默默守护生命的灯火。他们穿梭于病房与诊室之间,用专业与温情筑起健康防线;他们舍弃小家的欢聚,以无悔坚守诠释医者仁心。急救、门诊、手术室……医院里每一个常亮的灯光背后,都是无数医护人员在默默守护,每一份“在岗”背后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
“爆竹伤2人,5分钟后到达。”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急诊科内,120急救车警报声划破夜空,也瞬间绷紧了医护人员的神经。
急诊外科主治医师武继林听到消息,快步冲向抢救室,开始做救治前准备。很快,伤者被送到。
据了解,一个伤者是22岁的小伙子,左眼被烟花炸伤,眼睑破裂,鲜血直流;另一位患者则因操作不当,在燃放爆竹时导致胫骨粉碎性骨折。
武继林迅速投入紧张的救治工作中,清创、止血,每一个动作都熟练而迅速。同时,多科会诊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急诊科与眼科、耳鼻喉科、骨科等多个科室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急诊科主任程艳伟称,为了能让伤员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治疗,急诊科与多个科室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就像编织了一张紧密的生命守护网,以确保伤员能够快速分流,得到最专业的救治。
类似这样的爆炸伤救治流程,仅在这个春节的除夕夜,就重复了19次。而接连不断送来的消化道出血、急性心衰患者,也让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徐长涛忙得脚不沾地。
更让人揪心的是,8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被先后送来,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仅仅11个月。看着这些患者,徐长涛心急如焚,他一边迅速组织抢救,一边了解情况。当得知多数患者是因取暖通风不畅而中毒,他暗暗松了口气,加之送医及时,在进行高流量氧疗等一系列专业处置后,大多数中毒患者脱离了危险。
紧张的抢救一个接着一个。其中,还有在大年初一被医护人员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的一名患者。
47岁的女性患者在大年初一早上6点15分被送入急诊科。此时,她已无自主呼吸,心电监护仪上呈现出一条冰冷的直线。见状,急诊科值班医生曹修建在程艳伟的指导下迅速展开抢救。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药物推注,每一个步骤都关乎患者的生死。可是,由于患者颈短体胖,气管插管难度极大,前两次尝试都失败了。曹修建没有放弃,他紧咬着牙,额头上满是汗珠,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在第三次成功建立气道。
经过持续40分钟的全力抢救,心电监护仪上终于重现规律的波动,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被转入ICU进一步治疗。这一刻,抢救室里的医护人员都长舒了一口气。
据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护士长李峰介绍,除夕当日,该科室接诊98人次,正月初一接诊量更飙升至113人次,创下开诊以来新高。而在这忙碌的背后,是休息室里那盘凉透的饺子。
“一忙起来,都顾不上吃饭。”程艳伟说,急诊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在阖家团圆的春节他们必须坚守一线,但急诊只是守护生命的第一站,生命通道的畅通也离不开其他科室的配合与支持。(记者 王苑 李伟)
来源 | 大河网(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改版啦
现在刷到我们的科普贴全凭缘分
没有星标的订阅号推送会延迟
并且只能看到标题和小图
大家记得把 健康河南 “星标3连” 哦~
下面的知识也不错 一起来共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