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大学毕业的人,无论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生,过年回家都很安静;而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人,却表现得很热情

文化   2025-02-02 19:31   山西  

点击👆每日一读👇关注我,右上角“...设为 星标★

作 者:每日君

又是一年春节,不管在外面混得怎么样,男女老少都回家过年了。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凡是大学毕业的,不管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生,都很难融入老家的氛围中,宁愿选择独自待在房间里;

反而是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能和家里人打成一片,每次回来身边都是热热闹闹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呢?

01

高学历者的“安静”

大学毕业的人,往往被当作家庭的骄傲,但同时,也让其成了“异类”。

他们内心的疏离感,源于很多方面。

最明显的就是,高学历的人大都拥有更广阔的眼界和更丰富的社会体验,无形中就拉开了和家乡的距离。

小林今年考上博士后回了县城的老家过年。

亲戚们对他充满好奇:“大城市的生活是什么样?”、“研究的东西有啥用?”、“一个月补贴多少钱?”……

面对这些问题,即便小林再怎么解释,大家都云里雾里听,只关心轻松不轻松以后能赚多少钱。

于是,他选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继续阅读那些“无人能懂”的书籍。

除此之外,高学历的人往往承担着更多的期望,甚至压力。

年初,有个粉丝从国外留学归来,面对亲戚们的问询,就感到一种莫名的沉重,他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过得并不好。

于是选择了沉默,因为他知道,解释得越多,困扰也可能越多。

02

打工者的“热情”

相比之下,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人,在老家却如鱼得水。

阿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

在广东打工了十年的他,每次回老家都会带上孩子们最爱的零食和长辈喜欢的特产。

村里的人都夸他懂事孝顺,甚至有邻居的孩子崇拜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阿强叔叔一样。”

而且别看他在外面打工,和家乡的联系依旧紧密。

发小有不少跟他在同一座城市打拼,即便平时见不着面,一旦有机会聚在一起,总能很快找到共同话题。

从打工的辛苦到如何租房,交流的不仅仅是信息,还有共同生活经历的牵绊和情谊。

总之,那些早早进入社会打工的人都有种主场作战的自信,非常热情,总能轻松自在地融入家乡的氛围。

03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是,认知上的差距。

高学历的人由于接受过长时间系统的教育,看待事物更加多元和开放,也有些脱离生活实际。

而早早外出打工的人尝遍了人情冷暖,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

这就导致了认知上的差异,使得双方在沟通中犹如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其次是,攀比心的存在。

家人聚在一起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攀比,学历高的的人大都没有成家,更别说工作结婚了,无形中会矮了一头。

而那些早早外出工作的人,往往都已成家立业,无需承受太多来自外界的指指点点,因此更放松。

最后是,缺乏边界感。

对于打工者来说,家乡就是他们的舒适圈,不需要太多的界限意识。

而高学历的人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当这种边界感在家中被忽视时,只能选择了退缩。

我想说,春节的意义不仅限于团圆和热闹,更是一种对彼此生活的尊重和认同。

尽管坐标不同,人生的轨迹各异,但真诚的沟通与理解总能让心灵的距离更加贴近。

有句老话说得好:“家是讲爱的地方,而不是比成就的竞技场。”

这个春节,希望每一个“安静”的高学历者都能敞开心扉,和家乡的亲人分享自己精彩的见闻;也希望每一个“热情”的打工者继续带回远方的思念与温暖。

让每次回家都充满快乐,成为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

点个“在看”,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安心栖息的角落,无论身在何处,心皆有所安!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每日一读(meiriyidu8),作者:人称老武。让我们一起品美文,读好书。每日一读,改变一生。图源摄图网,已获授权

点个

“分享“给更多的人

每日一读
每日一读,改变一生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