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上虞帖》与真“宣和七玺”

文摘   2024-12-07 23:05   山西  


上海博物馆展出王羲之《上虞帖》

虽为唐摹本,

但也是千年之物,

上面保留着完整的宋徽宗宣和七玺

是上海博物馆珍藏中的珍藏!


《上虞帖》又称:“夜来腹痛帖”,
宣和”连珠印左边就是“夜来腹痛”四字。

这卷千年纸本,

是馆员从库房里发现的,

残损的这卷纸经谢稚柳等先生鉴定,

是唐摹本,

保留着宣和装,

而且卷首题签为宋徽宗的亲笔。


《上虞帖》核心部分全景
《上虞帖》为行草书,
假使没做功课,
现场看我一个字也不认识。

《上虞帖》是王羲之的一封短信,
说他自己晚上肚疼,
而且还提到了“谢安”。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前隔水上三印
“御书”葫芦印
“双龙”圆印
“宣和”连珠印
左侧的题签“晋王羲之上虞帖
蕉林珍藏
为明末清初收藏家梁清标所写。

题签左侧的葫芦印为宋徽宗“御书”半印

宋徽宗的双龙圆印上有小绢签条,
隐约可见红色瘦金体“晋王羲之上虞帖”。

最下端的“宣和”连珠印。

后隔水上三印
“政和”长方印
“宣和”长方印
“政和”连珠印

倒数第二行最上端“安”,
“不知安所在”,
王羲之与谢安是同时代人,
他们政见大致相同。
最后一行“甚令人耿耿”,
“甚”字左侧有黑色印章“集贤院御书印”,
此墨印为南唐内府收藏印,
墨印上的朱印为“政和”长方印。
书帖与黄色隔水部分接缝有数枚骑缝印,
最上端“政和”长方印
最下方“宣和”长方印
黄色隔水与白色拖尾的骑缝处正中间,
“政和”连珠印

拖尾印
九叠篆“内府图书之印”,
白色拖尾处的九叠篆朱文印:
内府图书之印

隔水上印章很多,
卷中有三枚大印钤在纸本后,
“晋国奎章”
“晋府书画之印”
“子孙宝之”
旁侧还有一枚“珍秘”白文印,
为明代晋王府收藏时钤盖。



看《上虞帖》需要排队,
观者基本以拍照为主,
能停留下识别王羲之的行草,
能读读拖尾上的题跋,
是没有时间允许的。

排了三次队,
找到“夜来腹痛”
“上虞”
拍照!
右下三字为“今在上”,
”字在最中间一竖列的第一个字。
二王书传世者,多出唐宋钩填,果欧褚所模,便与真迹无异。此《上虞帖》曾入宣和御府,卷前祐陵御题金书,月白绢笺及前后隔水绫绢装池。与余藏右军《千文》长卷悉同诚堪宝贵。
德夷先生其秘藏之,勿轻视人。
景福敬题


右军《上虞帖》,宛平商仲言先生载以重值购获。先生为嘉庆辛酉翰林改御史,屡司文衡,出守泰安、登州、太原诸郡。名重一时,身故后,子立荣服官江左,子荣故后,眷属流寓金陵。咸丰葵丑之难,累代珍储概归劫火,唯此卷先生至宝。立荣女公子缝诸衣衽,乘间逃出,幸获瓦全

两则跋文记录了《上虞帖》的递藏,
特别是记录清代咸丰年间,
太平天国攻陷金陵,
《上虞帖》为藏家的女儿藏于衣衽里,
才得以幸存。

今人能看到唐代的王羲之高仿笔迹,
也是幸甚啊!

畅游山水与古代建筑
木石史书——古代建筑巡礼 碑刻传奇——那些年那些事 惊鸿一瞥——远去的中国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