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楷书:祭黄几道文卷

文摘   2025-01-18 22:04   山西  

今天腊月十九,

苏轼的生日。

2024年盛夏,

排队半小时,

有幸看到苏子的《治平帖》。

隆冬两次到上海博物馆东馆,

苏子的楷书《祭黄几道文卷》展出,

无需排队,

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观者都排队挤着看“二王”与“苦笋帖”了,

近在咫尺的苏子《祭黄几道文卷》,

成了顺一眼的过客。



排队看“二王”帖的队伍
维元祐二年,
岁次丁卯八月庚辰朔,
越四日癸未。
翰林学士、
朝奉郎、
知制诰苏轼,
朝奉郎、
试中书舍人苏辙,
谨以清酌庶羞之奠,
昭告于故颖州使君同年黄兄几道之灵:
呜呼几道,
孝友蒸蒸。
人无间言,
如闵与曾。
天若成之,
付以百能。
超然骥德,
风骛云腾。
入为御史,
以直自绳。
终然玉雪,
不污青蝇。
出按百城,
不缓不拒。
奸民惰吏,
实畏靡僧。
帝亦知之,
因事屡称。
谋之左右,
有问莫应。
君闻不悛,
与义降升。
吾岂羽毛,
为人所鹰。
抱默以老,含章不矜。
环堵萧然,大布疎缯。
妻子脱粟,玉食友朋。
轼迁于南,秋谷五登。
坐阅百吏,锥刀相仍。
有斐君子,传车是乘。
穆如春风,解此阴凌。
尚有典刑,紫髯垂膺。
鲁无君子,斯人安承。
纳币请昏,义均股肱。
别我而东,衣被仅胜。
一卧永已,吾将安凭。
寿命在天,维圣艾增。
君赵魏老,老于薛滕。
天亦愧之,其世必兴。
举我一觞,归安丘陵。
尚飨。
元祐二年,
是宋哲宗的第一个年号,
哲宗十岁登基,
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
苏轼早就为高氏赏识,
元祐元年进京,
为翰林学士、
朝奉郎。
元祐二年,
苏轼成为皇帝的老师,
官拜“迩英殿讲读”,
成为皇帝的近臣。


宋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的陵墓

高太后执政了九年,
元祐初期的三年,
是苏轼一生中官职最高的时期,
与皇帝,
与最高执政者太皇太后的关系都很好。

黄几道与苏辙联姻,
又因黄几道与苏轼兄弟是同年进士,
故而黄几道亡故后,
二苏致祭,
苏轼官职高,
又为兄长,
故而这篇祭文由苏轼题写。

祭文一般在致祭后于灵前烧掉,
应该是苏轼的字太好了,
就留存了下来。

苏轼的这一篇楷书祭文,
字字严谨端正,
但又不失自己独特的气韵笔法,
笔画间顾盼生姿,
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气息连贯,
既有节奏感,
又富有音乐性。

苏子墨迹在哲宗绍圣时期开始被毁弃,
这篇苏子祭文应该是被暗暗保存的。
《祭黄几道文卷》不是苏子的代表作,
苏子的行书更像是他个性的表达。

不过这手卷中,
苏轼苏辙的名字紧挨着,
谁能想到兄弟二人,
在两年后分别,
各自被贬往天涯海角,
再不得相见。


董其昌的观赏题跋

今天是腊月十九,

苏子的988寿诞,

以观苏子墨迹文记念。


畅游山水与古代建筑
木石史书——古代建筑巡礼 碑刻传奇——那些年那些事 惊鸿一瞥——远去的中国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