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没有梦到泥的密语
黄土,不是土壤名称,是一种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纪是一个地质年代,6500万年前恐龙大哥灭绝后,地球进入了新生代,第四纪就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大约从258万年前延续至今,也是我们人类经过演化正式上线的时代。
因此,黄土作为一种沉积物,蕴含了大量地球环境演变与人类历史信息,和深海沉积物、极地冰川一同成为古代地球环境研究的三驾马车。
1823年,德国的一位业余地质爱好者把河谷中一些粉砂沉积物叫做loess,从此世界开始有了黄土研究。
关于黄土地貌的成因,科学界众说纷纭。
虽然至今有人不认同,但大多数学者普遍接受的是——黄土和沙漠戈壁一样,是大风刮来的。
简单说,黄土是在干冷的冰期,大风把荒漠里的粉沙、尘土吹到荒漠边缘集中堆积的结果,也叫风成粉尘堆积物。
黄土在堆积过程中或者堆积之后,被大风、流水重新塑造,形成独特的黄土地貌。
因此,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处的岩石大相径庭,却与周边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因为是粉尘堆积,全世界范围内的黄土都是灰黄色,粒度均一,以 0.005~0.05 毫米为主,富含碳酸钙,不存在砾石。
在中国地图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自西向东戈壁-沙漠-黄土这样岩石颗粒逐渐变细的顺序。
欧洲和北美的黄土大多是大风把冰川边缘河床上粉砂吹到低洼处堆积。
原生的风成黄土占了全球陆地面积的5%,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现代荒漠外围。
空间分布上经常和荒漠组CP,一般位于荒漠的下风向。
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地区是亚洲,其次是欧洲、北美,南半球的阿根廷和新西兰也有分布。
非洲和澳大利亚虽然有大范围的荒漠分布,但却没有大面积黄土地貌。
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在中国兰州,黄土厚度超过300米,其它大部分地区都在30米以下。
即便如此,世界各地的黄土层也算非常深厚,阿根廷潘帕斯平原的黑土土层只有不到1米,黄土层随随便便几十米厚。
中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区,也是世界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地区。
在250万年前,青藏高原还是大海的时候,这里曾经是水草丰美的湿润地带。
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中国西北地区逐渐变成沙漠和戈壁,地表的黏土和粉砂颗粒被西风带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向东移动。
路上偶遇从海洋来的东南季风,沙尘就变成土雨降落,年复一年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0米之间,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高原中间堆积厚,四周相对更薄。
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位于秦岭北麓和长城一线之间,包括今天陕西、山西、宁夏、甘肃、河南、内蒙古和青海的一部分。
在干旱的环境中,黄土堆积物很坚固,但由于结构松散,孔隙度高,还包含碳酸钙等易溶盐分,容易遭受流水侵蚀。
遇见水的黄土就好像泡在牛奶里的饼干一样。
流水塑造的沟谷地貌在黄土地区非常普遍,黄土侵蚀总量的80%是沟谷侵蚀,有些侵蚀沟可以深达几十米。
未被侵蚀或者侵蚀微弱的黄土形成低山丘陵。
生活在中国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把这些丘陵根据大小形状叫作塬、梁、峁(mǎo),已经成为今天黄土地貌的专门术语。
黄土塬是指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四周是沟谷,就像一块蛋糕。
目前,中国最大的黄土源是甘肃庆阳的董志塬,长80公里,宽40公里。
黄土塬被流水切割,被切成一条条的蛋糕,就叫黄土梁。
最后,继续切割成了一块块蛋糕,就是黄土峁,就像一个个馒头状的黄土包。
因为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疏松,透水性好,矿物质丰富,相对平坦,黄土地区经常被草原和森林覆盖。
尤其是地势平坦的黄土源非常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国人常说,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
中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之一,是黍(黄米)、稷(小米)等粮食作物的发源地。
直到今天,黄土高原依旧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陕西洛川塬被称为苹果之乡,洛川苹果经常作为中国国礼赠送国际政要。
美国爱荷华州的黄土丘陵地区还是一个不错的葡萄酒产区。
黄土地貌也成为人类文明的源头。
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生活在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里,今天中国陕西还有很多窑洞宾馆供游客体验。
中国人的祖先黄帝就是因为黄土而得名,传说中国农业鼻祖后稷大哥就在陕西漆水河畔现场教学指导种地。
黄土高原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在地球另一边,考古学家在美国爱荷华州黄土丘陵地带发现了公元前1000前后印第安人生活的遗迹。
就像约好了一样,印第安人也修建了黄土洞穴居住。
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中西文明在黄土地貌中也算打了一个共鸣的响指。
因为黄土非常容易被流水侵蚀,一旦植被被人为破坏,就会加速黄土被流水带走,结果就是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后果是耕地面积缩小,滑坡崩塌等灾难性事件时常发生。
同时,黄土地貌的水土流失还会给其他非黄土地区带来影响,例如流水侵蚀的黄土被带入河道,造成河流、水库淤积。
中国黄土高原因为陕北、晋北、陇东一带古代常年驻兵,垦殖草原、砍伐林木,成为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土地支离玻碎,土壤越来越贫瘠,黄土高原进入一个广种薄收,薄收更广种的恶性循环。
清代时期,甘肃秦安县每年还要给朝廷进贡50张鹿皮,到后来连张野兔皮都找不到了。
每年被侵蚀的20多亿吨黄土中,其中有16亿吨被带入黄河下游,整个黄河流域中下游环境全部恶化。
河道淤积,河堤溃坝、水旱灾害连年发生,哺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黄土反而成为贫瘠与灾荒的代名词。
对于黄土地貌水土流失,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变生产方式,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营造防护林。
简单说就是,把人类撤下来,让植物爬上去。
其次是降低流水强度,利用梯田、滴灌、喷灌等农业技术,减弱流水对于黄土冲蚀。
黄土高原上的梯田不但是漂亮的农田,还是高效的水土保持工程。
以甘肃庄浪梯田为例,普通的降水量,梯田系统可以对水土流失100%拦截。
在一代代科学工作者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下,今天中国黄土高原的自然面貌已经大大改观。
黄土地貌是地球万年风霜的礼遇,也是人类蹒跚前行的往事。
从风吹麦浪的文明曙光,到饿殍遍野的心酸过往,这片温暖的黄土地上讲述了一个人类与自然相爱相杀的故事。
我们不生产知识,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高抒等,现代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朱显谟,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农业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