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爽点评 | 自作多情,终于背叛,但居然不妨碍宝玉对晴雯的那点终极错觉!

文化   2024-10-04 07:03   上海  


晴雯最终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驱逐出贾府,死于孤苦无依之中。她的命运无疑是传统制度下女性所遭受的残酷压迫的缩影。然而,宝玉作为她“最亲近”的人,竟然在她最痛苦的时候选择了一种自我欺骗和逃避现实的方式,试图用一场虚无的“升天封神”来抹平内心的愧疚。这不仅是对晴雯的情感背叛,更是一种极度愚蠢的自我陶醉。



Part1

作为男人的宝玉:幻想与漠视


宝玉一直被视为《红楼梦》中的“情种”,他是那个懂得女性情感,尊重女性内心世界的男子。然而,在面对晴雯即将死亡的悲剧时,他所表现出来的自作多情却让我觉得可笑甚至可悲。他一厢情愿地认为,晴雯在临终前呼喊“娘”是因为她对自己的依恋不舍,误以为自己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宝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甚至不愿去面对晴雯的真实痛苦与困境。


从现代角度来看,宝玉这种对女性感情的“浪漫化”不仅是无知的表现,更是一种对女性痛苦的漠视。晴雯在贾府的生活并非像宝玉所幻想的那般诗意,她承受了来自王夫人和整个传统家庭结构的权力压迫,最终因病而死。在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面前,宝玉却依然选择相信自己是晴雯心中最重要的那个人,这种情感幻想显得如此可笑而残忍。晴雯的真正悲剧,是她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无法摆脱传统权力对她的压制,而宝玉,却自以为是地将她的死赋予了一层美化的浪漫色彩,甚至幻想她死后会升天成为“花神”。


作为当代女性,我们看清了这种自作多情的本质,它是一种极端自私的情感投射——宝玉宁愿相信自己的重要性,也不愿面对晴雯对他从未有过依赖与期待的事实。他并非真的关心晴雯的内心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情感滤镜来看待她的一切,最终将她的悲剧变成自己“多情”性格的又一证明。


Part2

作为主人的宝玉:权力与阶层的错觉


更让我感到愤怒的是,宝玉不仅在情感上自作多情,作为主人的他还陷入了一种权力上的错觉。他大概认为,自己对丫鬟们的温情足以让她们感到满足与感激,仿佛他作为主子的仁慈便能抚平一切不公。然而,晴雯被王夫人驱逐的事实摆在那里,宝玉对此不仅无能为力,甚至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愧疚感。他所关心的不过是自己的情感伤痛,而不是晴雯的命运。


晴雯的死亡本是王夫人对她的打压和权力的直接体现,作为主人之一和王夫人亲儿子的宝玉本应该意识到,他的身份让他天然地处在了压制晴雯的那一边。可是他选择忽略这一点,反而用一个荒唐的“升天封神”幻想来安慰自己。对于晴雯的死,他似乎认为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升华”,是神赐的安排,仿佛晴雯从未在乎过现实中的苦难,反而是怀着感恩的心情离开了人世。


我无法接受这样的权力错觉。在今天,我们深知权力与阶层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命运,而宝玉的自作多情更是对这种不公的粉饰与逃避。作为主子,他享受着权力带来的特权,却并未真正关心那些被他“庇护”的女性们的命运。他所谓的“爱护”无非是虚伪的表象,是对自身特权无意识的维护。他的温情并不能改变晴雯的命运,更无法使得她逃脱那个残酷的现实。


Part3


自作多情的代价:晴雯的真实与宝玉的虚妄


晴雯的死是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而宝玉的自作多情却使得这场悲剧更加荒诞不经。他不仅未能为晴雯提供实质的帮助,还对晴雯之死选择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用浪漫化的幻想掩盖了她的痛苦与委屈。


宝玉的情感极其幼稚,而他的视角又充满了权力盲点。晴雯并不是宝玉想象中的那个对他满怀依恋与感激的女子,她是一个在传统制度下受尽压迫的女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更多的是无奈和对不公命运的愤怒。而宝玉的自作多情不仅未能理解她的真正痛苦,还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她的悲剧性。


我们必须承认,宝玉的这种自作多情不仅是个人的性格缺陷,它更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传统社会中男人对女人情感与命运的幻想与掌控。宝玉的多情并不能拯救晴雯,反而进一步将她推入了无助的深渊。而晴雯的悲剧,也向我们揭示了权力与情感交织下的残酷现实。


在今天,我们不会再容忍这样的自作多情。女性不需要男性的虚伪关怀,也不需要那些浪漫化的情感投射。我们要求的是平等的理解和尊重,拒绝将女性命运浪漫化、简化成男性自我情感满足的工具。晴雯的故事是一个警钟,它告诉我们:真实的理解、真正的尊重比任何虚幻的“多情”更为重要。


END


文字丨飒爽

图片丨网络




红楼梦研究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研究的当代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