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金属加工(mw1950pub)发布的第19667篇文章
编者按
255个集体和1088名个人分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1034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跨越20余年的职工职业技能“国赛”历久弥新,32支代表队、546名选手在6个工种上演技能大比拼;国家首次推出“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220名工匠人才走进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产业工人究竟能走多远?每一个荣誉、每一个赛场都成为了展示新时代产业工人精湛技艺和昂扬风貌的舞台,也预示着产业工人凭借精湛技艺能走得更远。
255个集体和1088名个人分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1034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跨越20余年的职工职业技能“国赛”历久弥新,32支代表队、546名选手在6个工种上演技能大比拼,百炼成钢的“史帅帅”们载誉归来;
国家首次推出“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码头工人许振超获得这一对功勋模范的崇高礼遇;
清华园里,220名工匠人才走进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满满“工业风”的课堂,成为校园里的别样风景。
......
这一年,有太多的温暖瞬间、激越时刻
每个人点点滴滴的劳动和创造
共同铸就辉煌
凝聚成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澎湃力量
荣光
(图为“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振超。)
“人民工匠’这份荣誉是对我多年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劳动者的激励,我将继续努力,发挥工匠精神,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许振超
9月29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这是镌刻在历史中的荣光时刻。一线工人许振超荣获“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是对功勋模范的崇高礼遇褒奖。
从码头工人到“金牌工人”,再到“人民工匠”,回顾奋斗历程,许振超感叹:“劳动的汗水里不光有辛苦,不光有劳累,还有我们劳动者的智慧、劳动者的希望、劳动者的未来。”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总工会提名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高效能氢氧发动机焊接制造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高凤林40多年扎根一线,攻克了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被誉为“中国火箭心脏焊接第一人”。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一次次超越创新,一次次突破极限,让我的焊接技艺、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如今,高凤林正带领团队行走在建设航天强国的路上。
4月28日,202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京举行,255个集体和1088名个人分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1034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这些劳模先进,用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共同绘就了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奋进图景。
(图为4月28日,202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夺冠
(图为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赛项冠军史帅帅。)
(图为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颁奖现场。)
逐梦
(图为11月12日,在清华大学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教学课堂上,专家为学员讲授“大国工匠演讲表达”课程。)
——陈照春
当大师遇见大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作为深化“产改”的重要举措,中华全国总工会今年实施了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是该工程的标志性项目,220名工匠人才分批次进入清华大学开展阶段性脱产培训。
从专业课程到国家政策解读,满满工业风的课堂成了清华园的别样风景,也为产业工人搭建了成长的阶梯,让他们在圆梦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技艺精进学无止境,追求梦想不分年龄,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逐梦道路上还有00后“汽修女孩”古慧晶。在近日落幕的2024“蔚来杯”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和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FSAC)上,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魅影方程式赛车队电车队及无人车队摘得多项大奖,古慧晶就是车队中的一员。
(图为古慧晶在中职训练中。)
古慧晶从小就有一个念头:长大后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自己改装、自己修理。在初中即将毕业之时,古慧晶迈出走上汽车维修这条道路的第一步——考中职。不懈的努力下,2021年,古慧晶斩获广东省汽车机电维修赛一等奖,成为全省第一个参加此类赛事并夺冠的女生。
奋斗无止境,人生不设限。每一份热爱与执着,在逐梦的过程中都将成为助推器,推动我们跨越重重艰难险,最终在梦想的彼岸绽放出绚烂光华。
铸器
这一年,我们上天入海,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5-18星成功发射,“雪龙2”号完成大洋考察;这一年,我们研发的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成为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一系列“大国重器”的横空出世,不仅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实力,更为人民群众增了光、添了彩、提了气。
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离不开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各自领域精益求精,让“中国制造”领先一步;他们以匠心磨砺技术,让“大国重器”扬名四海。
“凭什么国外品牌能研发的模具,我们自己整不出来?”彼时,初出茅庐的池昭就下定决心,要研发出中国自己的柴油机气道模具。
从最初的2毫米、1毫米,到0.2毫米、0.1毫米,再到如今的0.01毫米、0.005毫米。30年如一日,全国技术能手、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师、先进成型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池昭以坚韧和执着的工匠精神,将手工锉削零件就平面打磨出“航空精度”,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为波音、空客及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项目贡献“中国力量”的晋美航空制造(苏州)有限公司数控编程工程师唐铖;给轨道客车“飞毛腿”探伤检测20余年创造零差错纪录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转向架质控室探伤质检组组长王丽萍……这些匠人们,用持之以恒的坚守,兑现平凡岗位的承诺,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
新时代、新征程,涌现出许许多多大国工匠,他们追梦者的身姿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上。他们在奔跑中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浇灌出中国的实力和底气。
推 荐 视 频 关注金属加工视频号,关注有态度的工业媒体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俊宇、武文欣、高子立)、图片来源新华社、工人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等 ☞编辑:王佳慧 ☞校对:王瑞艳 ☞审核人:吴晓兰 ☞媒体合作:010-88379790-801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