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大地上战火纷飞,局势动荡不安。在这一年的某个阴沉日子里,孙殿英被活捉了。消息传开,人们议论纷纷,都说他这回是在劫难逃,定要为他过去的恶行付出代价。
然而,在即将执行枪决的关键时刻,刘伯承将军却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沉声道:“不可杀,他对我们有恩。”这话一出,众皆哗然,纷纷投来疑惑不解的目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孙殿英那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说起。
孙殿英,1889年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县小马牧集乡孙家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祖上世代务农,家境贫寒,生活艰辛。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为了谋生,孙殿英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他主动投奔了河北大土匪张平,成为其麾下的一员。
那些年,孙殿英跟随张平南征北战,四处烧杀劫掠,虽然无法确切知晓他是否亲手沾过百姓的鲜血,但他对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否认的。那段日子,他过得是刀尖上舔血的生活,每一天都充满了不确定和危险,说不定哪天就会因为一次不幸的遭遇而丧命。
然而,孙殿英并非铁石心肠,他选择当土匪更多是出于无奈。在当了数年土匪后,他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离开了张平的土匪窝,辗转来到了豫西,加入了一个名为民间庙道会的组织,成为了一名道长。
这个名头听起来似乎有些威风,但实际上,民间庙道会不过是一个以坑蒙拐骗为生的团体。孙殿英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无非是因为相较于之前的烧杀劫掠,坑蒙拐骗毕竟要安全一些,至少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哪天会掉脑袋。从这一点来看,他虽非善类,但也算不上是大奸大恶之徒。
在民间庙道会的日子里,孙殿英的生活虽然没有了生命危险,但也谈不上有什么起色。他混迹于这个组织中,凭借着一些小聪明和油嘴滑舌,勉强维持着生计。时光荏苒,转眼间,孙殿英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按理说,像他这样的人,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但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平淡地度过余生。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年近中年的孙殿英突然焕发出了新的斗志。当丁香玲征兵的消息传来时,他仿佛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契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投身于军旅之中,成为了一名士兵。这一步,对于孙殿英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折。
进入部队后,孙殿英仿佛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在土匪窝子里学到的那一套生存法则,在这个充满硝烟的战场上竟然同样适用。他善于察言观色,懂得审时度势,更有着一股子狠劲和决断力。这些特质,让他在战场上如鱼得水,屡建奇功。同时,他也将在当道士时学会的那些骗人把戏和察言观色的本事运用到了军队中,逐渐赢得了上级丁香玲的赏识。
丁香玲是个有眼光的人,她看中了孙殿英的聪明和能干,于是不断提拔他。就这样,孙殿英的军职稳步高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逐渐成为了军队中的一名重要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然而,孙殿英并非是一个只知道打仗的武夫。在军队中,他不仅展现出了过人的战斗才能,还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头脑。他深知,要想在这个乱世中立足,光靠武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政治智慧。于是,他开始努力学习政治,了解时局,逐渐在军队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殿英在军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的名声也逐渐传开。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发展,孙殿英似乎真能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成就一番事业。然而,人生总是充满了讽刺与转折,孙殿英的崛起之路,也伴随着他内心深处的狭隘与短视。
随着在军中的职务不断攀升,他的思想却像被牢牢钉死的闸门,始终无法打开。这么多年过去,他的地位虽然不断提升,但脑海中盘旋的始终是如何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如何牢牢握住自己麾下的军队,仿佛那些才是他生命中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
孙殿英的心中,从未真正燃起过建功立业的熊熊烈火,也未曾有过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他更像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每一次的选择都精准地计算着利弊得失,唯利是图成了他行事的座右铭。他先是依附于丁香玲,借助其势力在军中崭露头角;而后,随着形势的变化,他又先后投靠了几个有权有势的人物,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错。
升任师长之后,孙殿英将目光投向了张宗昌。张宗昌此人,行事风格与孙殿英颇为相似,两人都擅长见风使舵,都懂得如何在乱世中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依靠。他们之间的合作,看似是水到渠成,实则是臭味相投。然而,孙殿英的忠诚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他心中没有真正的信仰,只有永远的利益。因此,当张宗昌兵败如山倒时,孙殿英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转身投入了冯玉祥的怀抱。
这一举动,虽然暂时保住了他的地位,让他当上了军长,但这份荣耀却是建立在极其脆弱的基础之上。他麾下的军队,战斗力弱得可怜,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且,作为杂牌军,他们根本没有充足的军费来源,日子过得朝不保夕。
不过,在乱世之中,孙殿英虽算不得什么豪杰之辈,但也绝非愚蠢之徒。他有着自己的算计与狡猾,能在风云变幻中寻得一线生机。然而,时局艰难,军费紧张得如同干涸的河床,眼看着手底下的将士们因缺乏军饷而蠢蠢欲动,甚至有了哗变的苗头,孙殿英心中也是焦急万分。在这慌不择路之际,他的目光如同饿狼般四处搜寻,最终锁定了一个目标——清东陵。
清东陵,那是皇家的陵墓,里面埋葬着历代帝王,以及他们那数不尽的珍贵陪葬品。孙殿英心中盘算着,若能将这些东西变卖,军费问题岂不是能迎刃而解?甚至,若运作得当,还有可能趁机发展壮大,让自己的势力更上一层楼。
孙殿英想要盗挖清东陵,并非一时冲动之举。他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的军队驻扎地距离清东陵不远。这为他实施计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事情并非想象中那般简单,孙殿英还面临着两个棘手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便是当地的土匪马福田。这马福田也非等闲之辈,他同样盯上了清东陵这块肥肉,想要从中捞取好处。这股土匪的势力不小,若不能妥善解决,恐怕会坏了孙殿英的大事。孙殿英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派出一支精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马福田的匪巢发起了突袭。一番激烈的战斗之后,马福田的势力被彻底剿灭,孙殿英算是解决了心头大患。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个难题接踵而至,那就是隐蔽性。孙殿英虽然胆子不小,但也深知此事若被曝光,舆论的压力足以将他淹没。万一走漏风声,恐怕难以收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殿英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先是派人四处宣扬,说要在清东陵附近搞实战演习。这消息一出,清东陵周边的百姓们吓得纷纷撤离,生怕被卷入战火之中。就连清东陵残留的一些看守,也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演习”吓得外出自保,只留下一座无人看守的清东陵。
这一幕,正是孙殿英梦寐以求的场景。他站在清东陵前,眼中闪烁着贪婪与渴望。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筹备,他自认为已经万事俱备,只待一声令下,便能将这座皇家陵墓中的宝藏据为己有。为了这一天,他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请来了当年参与修建清东陵的老工匠,企图利用他们的经验来破解陵墓的防盗之谜。
然而,孙殿英终究还是低估了清东陵的防盗手段。这座陵墓,作为皇家最后的安息之地,其设计与建造都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智慧。陵墓内部机关重重,稍有不慎便会触发陷阱,引来灭顶之灾。而且,陵墓的石门厚重无比,仿佛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横亘在孙殿英与宝藏之间。
当孙殿英率部苦苦挖掘数日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这些机关与石门。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阻碍,孙殿英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寒意。但他并没有退缩,因为他已经没有了退路。军费紧张,将士们蠢蠢欲动,若不能及时弄到军费,他自己的性命都难保。
在这种情况下,孙殿英索性再无顾忌,直接派兵炸墓。随着一声巨响,陵墓的石门被炸得四分五裂,碎石与尘土四处飞溅。孙殿英和他的手下们如同饿狼般冲入陵墓,开始疯狂地掠夺其中的宝物。金银珠宝、玉器瓷器、书画古籍……凡是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不放过。
整整拉了数十车的宝物,孙殿英才心满意足地扬长而去。他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辉煌。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些宝物虽然暂时解决了他的军费问题,却也为他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传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耳中。他对此十分不满,愤怒地找蒋介石理论。在他看来,清东陵是皇家的圣地,容不得任何人侵犯。他要求蒋介石严惩孙殿英,以儆效尤。
蒋介石得知此事后,也是大为震惊。他深知此事的严重性,若不妥善处理,恐怕会引起民愤。于是,他派人前去调查,并准备严办孙殿英。然而,孙殿英并非等闲之辈,他早已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天。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孙殿英开始四处打点。他拿出大量盗取的财宝,贿赂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企图以此来逃避法律的制裁。在他的金钱攻势下,许多人开始动摇,甚至有人为他说话,试图为他开脱罪责。
最终,孙殿英不仅没有获罪,反而因为此事而升了官。这一结果让溥仪气得吹鼻子瞪眼,却也无计可施。他深知自己已经失去了实权,无法再与这些人抗衡。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孙殿英逍遥法外,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愤怒。
蒋介石为何放过孙殿英?其实,孙殿英答应蒋介石愿意成为他的马前卒,与他共同对抗我军。这对于蒋介石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助力。孙殿英的军队虽然战斗力不强,但在关键时刻,却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孙殿英的投诚,让蒋介石在舆论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他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攻击我军,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
然而,孙殿英并非一个纯粹的忠诚者。他有着自己的打算,时常在暗地里搞些小动作。他虽然率部参加过抗日,但在战败后,为了求生,却也不惜当起了汉奸。这种行为,无疑让人对他的人品产生了极大的质疑。然而,若从孙殿英的人生经历来看,似乎能称得上正义一面的事情,也只有率部参与抗日那一段了。
那么,为何刘伯承会称他对咱们有恩呢?这其中的缘由,恐怕许多人都不甚了解。原来,孙殿英当年在东北军担任军长期间,曾经任命宣侠父当自己的秘书长。宣侠父是我党的地下党员,在孙殿英的身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引导孙殿英走向抗日的道路,还时常向他灌输革命的思想。在宣侠父的引领下,孙殿英的抗日态度逐渐变得坚定起来。
后来,国共合作期间,孙殿英又任命南汉宸当自己的顾问。南汉宸时任统战部副部长,他的身份与地位,无疑为孙殿英的抗日之举增添了更多的分量。南汉宸在孙殿英的身边,不仅为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还时常与他交流革命的理念,使得孙殿英对于抗日与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孙殿英的性格与行为方式,却让他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他时而为蒋介石卖命,时而又暗地里支持我军。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他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墙头草”。然而,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对我军不断进攻的关键时刻,孙殿英却展现出了他复杂而微妙的一面。
他名义上替蒋介石卖命,但暗地里,却也曾帮过不少地下党脱险。尤其是在我军129师去抗日途中,接到搞破坏命令的孙殿英,却并没有出手。相反,他还赠送给129师不少武器弹药,算是侧面抗日了。这种行为,虽然有些“两面三刀”的嫌疑,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军有很大的帮助。
尽管孙殿英有着诸多的错误与罪过,但他在抗日这件事上,确实有过功劳。他暗中支持过我军,这些事情,都是不能忘记的。刘伯承是一位胸怀宽广、恩怨分明的将领,在孙殿英要被执行枪决时,挺身而出,将事情说清楚。他留了孙殿英一条命,还亲自请他吃了一顿饭。这种行为,体现出了刘伯承的大度与包容。
然而,遗憾的是,孙殿英此前沾染了吸大烟的恶习。在狱中,虽然积极帮助他戒烟,却还是没能成功。毒瘾的折磨,让这个曾经在乱世中叱咤风云的军阀,逐渐变得憔悴与萎靡。最终,他没能坚持过来,死在了毒瘾的魔爪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