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开国上将去世后无一人吊唁,儿子:没想到死后却进了医院。我们都知道,开国上将那可都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为何将军去世的时候,没有人来吊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提及王建安将军,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战功卓著的将军。然而,却很少有人了解,他除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外,更是一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好官。王建安将军的品格和作风,同样令人敬仰。
1979年,中纪委恢复工作初期,王建安被任命为中纪委常委。在这个重要的职位上,他始终坚守原则,秉公执纪。凡是涉及军队的信访件,中纪委领导一般都会批转给王建安阅批。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对待每一份工作都极其认真。
王建安在审阅信访件时,从不袒护和包庇任何人,其中也包括了老战友、老部下。他深知,作为一名纪委干部,必须坚守原则,公正无私。即使面对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也毫不留情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这种坚定的立场和公正的态度,使得他在军队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同时,王建安对高级干部存在的问题也从不隐瞒。他会如实地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反映情况,为党的事业和军队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使得他在官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有一次,机关在准备印发王建安将军向军委提交的报告时,工作人员出于种种考虑,小心翼翼地提出一个建议:是否在报告中略去对被批评的军委某领导人的具体提及。这个提议,显然是出于对王建安将军的保护,毕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直接批评高层领导是需要极大勇气的。然而,王建安将军听后,没有丝毫的犹豫,坚决地摇了摇头,表示不同意。
他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决:“共产党员就是要敢说真话,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怕个鬼呀!我们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是为了个人的得失。如果因为害怕而不敢讲真话,那我们还怎么对得起党,怎么对得起人民?不但书面材料要原原本本地发,而且我见到他,还要当面跟他说。”王建安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勇气。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建安将军不仅敢于直言批评,更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对于与自己发生过冲突的人,他从不记仇,更不会因此而歧视或排挤对方。相反,他总是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个人,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来评价和使用。
有一次,某军区的一位副参谋长因工作问题与王建安将军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争吵很可能会影响到两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导致该副参谋长在职业发展上受到阻碍。然而,王建安将军并没有因此而对该副参谋长产生偏见。
相反,在随后的工作中,王建安将军逐渐发现,这位副参谋长其实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干部。他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部下的尊敬和爱戴。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王建安将军没有丝毫的犹豫,主动向总政干部部提出了对该副参谋长的晋升建议。
这一举动,让很多人感到惊讶。毕竟,在之前的争吵中,两人曾有过不愉快。然而,王建安将军却能够抛开个人恩怨,从大局出发,客观公正地评价和使用人才。这种胸怀和境界,让人不得不为之敬佩。
而在生活上,王建安将军始终保持着一种朴素而坚定的态度,那就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殊化。他深知,作为一名高级干部,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党的形象,都可能影响到党风的纯洁性。因此,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原则,不越雷池一步。
王建安将军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这是长期革命战争和艰苦工作留下的痕迹。医生曾多次叮嘱他,要注意饮食,尤其是要少吃猪油,以免加重病情。然而,王建安将军家中客人众多,按照当时的标准供应,植物油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秘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通过管理部门,在地方粮店额外购买了10斤花生油,以满足家中的烹饪需要。
这本是一件小事,但在王建安将军看来,却是一件大事。当他得知这一情况后,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他语重心长地对秘书说:“高级干部免票买几斤油,看起来不是大事,但却超出了规定范围。如果每个高级干部都这么做,那我们的党风岂不是要被带坏了!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来享受特殊待遇的。这种行为,绝对不能容忍。”
秘书听了,深感愧疚,立刻按照王建安将军的指示,按议价油的标准向粮店补交了钱款。这件事才算得以了结。王建安将军的这种严于律己、坚守原则的精神,不仅让秘书深受教育,也在军队中传为佳话。
另一次,王建安将军到江西南昌某部进行调研。这是一次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的重要行程。调研结束后,秘书见时间还早,便提议到井冈山去看看。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王建安将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他起初也同意了秘书的提议。
然而,当王建安将军得知有关部门为了这次行程,要从南昌专门调派一辆专车时,他立刻改变了主意。他沉思片刻后,断然取消了上井冈山的计划。秘书感到十分不解,询问原因。
王建安将军解释道:“上井冈山虽然是我个人的愿望,但现在不是工作需要。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私欲而浪费国家资源,尤其是这几百里路程的汽油。现在国家还处在发展阶段,每一滴油都是宝贵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秘书听了,不禁为王建安将军的深明大义和节俭精神所折服。他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高级干部,王建安将军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种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是秘书一生学习的榜样。
那么,战功赫赫,品德高尚,让人由衷敬仰的王建安将军,为何在离世之时,竟显得如此孤寂,没有人来吊唁呢?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1980年那个平凡的日子说起。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王建安将军像往常一样,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着新闻播报。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一位国外首脑的葬礼画面,那宏大的场面,众多的吊唁者,无不彰显着逝者的尊荣与哀荣。
王建安看完电视之后,沉默了许久。然而,转头对身旁的妻子说:“我死后,能多简单就多简单吧。不要搞那些大排场,追悼会、花圈什么的,统统都不要。就把我的骨灰撒在家乡的土地上,让我与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融为一体。”
妻子听后,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王建安将军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而奋斗,却从未想过要为自己争取什么。他的这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她既感动又敬佩。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到了这一年的7月。王建安将军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病情日益加重。在这生死关头,他再次叫来了家人,用尽最后的力气嘱咐自己的身后事:“一切从简,千万不要铺张浪费。”说完,他疲惫地闭上了眼睛,仿佛是在等待着那个最终时刻的到来。
家人们含泪点头,他们知道,这是王建安将军一生的坚持和信仰,也是他对家人最后的期望和嘱托。
终于,王建安将军走完了他光辉而坎坷的一生。妻子牛玉清强忍着悲痛,将孩子们叫了回来,一起商量王建安的身后事。经过一番商议,他们最终决定遵循王建安生前的遗愿,形成了五个“不”的原则: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组织遗体告别、不通知老友、不请同志护送遗体火化。
这一切,都是按照王建安将军生前的意愿来办理的。他的家人们深知,这是他对党和人民最后的忠诚和奉献,也是他对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
然而,这五个“不”的原则,却让王建安将军的老战友、老朋友们感到无比的遗憾和惋惜。他们直到一个月后才从零星的消息中得知这一噩耗,无不感慨万分,埋怨为何没有得到一丝消息。他们纷纷表示,王建安将军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他的离世,是他们无法接受的痛失。
王建安的子女们,面对老战友、老朋友们的埋怨和询问,只能无奈地向他们解释:“父亲生前就不喜欢张扬,他总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没必要搞那些特殊的待遇。死后,他更不愿打扰他人,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离世而给别人带来麻烦。爸爸活着的时候没有进医院,他说那是给国家和人民添负担。死后,虽然我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遗体送进了医院,进行了简单的火化,但那也是为了遵循他的意愿,让他能够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老战友、老朋友们听后,无不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