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华人学者,入选美国发明家科学院2024年新晋成员

学术   2024-12-13 10:47   新加坡  


近日,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公布2024年新晋成员名单,共有170任当选这一发明家领域的最高荣誉,其中有20余位华人科学家当选,具体名单如下:



蔡健峰,南佛罗里达大学杰出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97和2000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得生物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2015年受聘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2015年至今任南佛罗里达大学副教授,同时,自2009年起至今蔡健峰教授也是佛罗里达墨菲特肿瘤中心药物发现计划成员。

主要研究研究领域为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材料和生物物理学等,主要研究方向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研究;新型生物材料的研究。近年来,在Acc.Chem.Res、JACS、Angew Chem Int Ed、Chem.Sci,Biomacromolecules, Org.Lett,J.Control.Release,Biosensors.Curr.Med.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


林文斌,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和辐射与细胞肿瘤系的James Franck讲座教授。林文斌教授在化学与生物化学及纳米医学方面做出一系列原创性的贡献,在包括Nat. Biomed. Eng.,Nat. Chem.,Nat. Catal.,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近400篇,文章被广泛引用(h-index >114)。1999-2009 年度文章引用世界前十位化学家。汤森路透集团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第54名。林文斌团队研发的三个抗癌药物已在进行临床试验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魏迪,研究员,离子电子学(Iontronics)实验室负责人,北京市政府特聘专家、首都科技领军人才,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剑桥大学Wolfson学院高级研究员。目前,以通讯/第一作者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Sci. Adv.、PNAS、Adv. Mater.、Energ. Environ. Sci.、Matter、Chem. Soc. Rev.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拥有国际专利申请(含PCT)200余项、获授权专利92项,多项专利成功实现转化,转移给包括芬兰诺基亚、美国Lyten等公司。国际电化学协会(ISE) Brian Conway Prize 2024得主,曾荣获诺基亚研发全球创新一等奖、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学者奖、国际电化学协会青年科学家等多项奖励。主持过包括英国皇家工程院与EPSRC资助的项目以及欧盟石墨烯旗舰项目中的柔性能源子项等。聚焦纳米技术在能源和传感上的应用,在Wiley、剑桥大学等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3部。其中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Nanotechnologies for Future Mobile Devices获Science推介;主编Electrochemical Nanofabricatio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一书,得到时任国际电化学协会(ISE)主席Robert Hillman教授作序推荐。2019年受邀参与中国工程院“新材料强国2035”关键战略和前沿新材料技术路线修订会,主持更新《中国制造2025》石墨烯材料技术路线图。目前是芬兰科学院FennoFlake项目的四位国际顾问委员之一。

夏幼南,1965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靖江市,材料科学家,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和化学与生物化学系Brock Family Chair及Georgia Research Alliance杰出学者 。夏幼南于1987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赴美国留学;1993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进入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化学系工作,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7年进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James M. McKelvey讲席教授;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2000—2010年间全球顶尖一百名材料科学家名人榜,排名第四;2000—2010年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榜,排名第35位 ;2012年进入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和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工作;2014年至2016年连续入选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全球最有影响的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2017年至2020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集团发布的全球最有影响的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 。夏幼南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杨阳(Yang Yang),1958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华裔美国人,材料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电磁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杨阳于1982年获得台湾成功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博士学位;1992年—1996年任美国UNIAX公司研究科学家;1997年—1998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1998年—2002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2002年起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2019年7月—2020年10月任西湖大学工学院院长、讲席教授;2024年7月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杨阳主要从事新一代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钙钛矿光电材料及组件、金属氧化物晶体管的研究。

曹蕙,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应用物理、物理与电气工程系John C. Malone教授。于198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9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后加入美国西北大学;2008年加入耶鲁大学;2007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1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她的研究兴趣为介观物理,复杂的纳米光子学和生物光子学。1999年,她的团队演示了半导体粉末中的随机激光发射,这项工作被美国物理学会(APS)评选为当年最重要科学进展。2000年,曹蕙发明了一种由无序介质构成的新型激光,被美国物理学会(APS)评选为年度最重要成就之一。

Fang Ying,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教授,在过去的 20 年里,方博士的研究兴趣一直集中在了解病毒发病机制的基本分子机制,并将基础知识应用于疫苗和诊断检测。她是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分子发病机制的先驱和世界知名的领导者,PRRSV 是全球养猪业中最具经济意义的病毒病原体之一。 她构建了新兴北美 PRRSV-1 的第一个反向遗传系统,并开发了诊断检测和疫苗,以帮助疾病控制和预防计划。她的实验室是第一个对 PRRSV 复制体的结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的实验室,这导致她后来发现了新的 PRRSV 蛋白和前所未有的病毒复制机制。这些发现对当前对 PRRSV 生物学、发病机制和宿主免疫的理解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 PRRSV,她的研究计划还扩展到研究其他重要的兽医和人畜共患病毒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Fang 博士的研究得到了美国农业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猪肉委员会和行业合作伙伴的研究资助。

黄凯斌,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博士,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黄凯斌主要从事無線供電通訊、多天線通訊和5G通訊领域研究。

Shibin Jiang, 美国光纤激光器制造商AdValue PhotonicsCEO。

Chih-Kung (C.K.) Lee,国立台湾大学应用力学所教授

Hai Li, 杜克大学,主要研究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硬件和软件,值得信赖的计算

Hui (Helen) Li,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电力电子专家,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双向dc-dc转换器、微电网逆变器控制、级联多电平逆变器、先进的数字控制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她于2007年获得NSF职业奖。她是IEEE会员。

Xuedong Liu,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主要研究细胞信号传输, 可再生能源。

Fan Ren, 佛罗里达大学杰出教授,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家。

宋一桥教授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1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博士学位,而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他是哈佛大学的科学家、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研究员,同时也是美国物理学学会和国际磁共振学会会员,《Frontiers of Physics》、《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Petroleum Sciences》的副编辑,以及《Magnetic Resonance Letters》和《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的编委会成员。他还担任Groupement Ampere的磁共振多孔介质分会主席。他的研究重点是开发用于各种应用的NMR/MRI方法和仪器。
Zhaoli Sun,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外科教授
孙年祥(Nian X. Sun),男,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IBM和日立环球存储技术公司科学家,现任美国东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生涯奖获得者,此外还获得Søren Buus杰出研究奖等多项荣誉。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材料、微波器件,在国际上最早将多铁材料做成器件,目前发表科研论文24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其中1篇论文被选为“过去十年(2001-2010年)高级功能材料中最杰出的十篇论文”之一。孙年祥为《Sens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等SCI期刊编辑,目前已受邀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和大学中作专题报告100余次。孙博士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海军研究办公室青年研究人员奖,索伦·布斯杰出研究奖,美国空军夏季教职研究员奖和IDEMA奖学金一等奖。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感应,存储器,电源,RF和微波电子学的集成磁学和多铁学。
Guoan Wang, 南卡罗来纳大学,电气工程教授,主要研究智能射频/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和系统;3D IC 和系统集成;传感器和传感系统;3D 打印和先进制造技术。
王劲柳(Grace Jinliu Wang)博士是一位材料科学家,在高等教育、政府和工业界具有极高成就,也是一位极具协作力的领导者。伍斯特理工学院第17任校长,这也是中国大陆留美学者中的第一位大学校长!王劲柳在北京化工大学就读高分子材料专业,并且是本硕连读;毕业后前往美国西北大学继续深造,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王劲柳曾在IBM/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专注于研究和开发薄膜磁记录介质和数据存储用碳涂层。她也拥有七项美国专利。2009年,王劲柳加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担任产业创新与合作部项目主任,并于2012年成为该部门主任。2017年,王劲柳离开NSF加入了纽约州立大学(SUNY)系统。担任过如下职位:SUNY布法罗分校材料设计与创新系教授、SUNY研究和经济建设高级副校长、SUNY理工学院临时院长……在此期间,王劲柳领导着每年研发支出约为17亿美元的研发部门。此后,她还担任过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创新和知识执行副校长——通过创建研究、创新和知识企业,发展大学的研究和创新生态系统。2020年和2021年,王劲柳被美国能源部任命为国家量子倡议咨询委员会成员。她目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工程院、政府-大学-产业研究圆桌会议(GUIRR)的理事会成员和医学;也是纽约科学院的理事会成员。 2022年担任伍斯特理工学院第17任校长。
吴蔚,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于 199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 2003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他于 2012 年 1 月加入南加州大学电气工程系,担任副教授。在加入南加州大学之前,他曾在惠普实验室担任高级科学家。他的工作包括高分辨率纳米制造以及纳米光子学、纳米电子学、可再生能源收集和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他合著了 81 篇同行评审期刊论文、1 个书籍章节和 80 多场会议报告。他拥有 66 项已授予的美国专利和 50 项正在申请中的专利。他是 Applied Physics A 的联合编辑。
徐隆亚(Longya Xu),1949年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华裔美国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俄亥俄州立大学退休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高性能电力电子研发中心创始人。徐隆亚于1965年9月进入湘潭电机制造学校(现湖南工程学院)电机专业学习;1969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大学校办工厂工作;1982年获得湖南大学学士学位;1982年—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助理;1986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学位,同年任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正教授;2010年—2021年任俄亥俄州立大学高性能电力电子研发中心主任;2021年11月退休;2023年2月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徐隆亚的研究兴趣包括电动汽车和电气化飞机的电机和可变驱动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先进控制,以及可再生能源系统。
徐蓁(Zhen Xu),女,出生于南京,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终身教授,组织碎裂术发明者兼HistoSonics联合创始人,世界知名超声专家。先后毕业于东南大学、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国际超声治疗学会董事会成员、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附属杂志编辑等。其研究重点方向为超声治疗,一直致力于超声组织切除术的研发。
杨梦甦, 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研究兴趣集中于研究癌症生物学,以及开发用于诊断和治疗应用的生物芯片和纳米技术。他发表了 300 多篇同行评审的科学论文,获得/申请了 54 项美国/中国专利,在国际会议和学术机构发表了 150 多场讲座。

Jianhua Yu,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医学教授,主要从事癌症免疫治疗、NK 细胞生物学、嵌合抗原受体 (CAR) NK 和 CAR T 细胞、溶瘤病毒、免疫反应中的基因调控和细胞信号传导、血液和骨髓干细胞移植、免疫细胞治疗和溶瘤病毒疗法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胶质母细胞瘤、胰腺癌、肺癌、卵巢癌等。


Zhongfei (Mark) Zhang, 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索引和检索计算机、视觉和图像理解、模式识别、医学成像和生物信息学研究。

张继光博士(Ji-Guang Jason Zhang),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1982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90年博士毕业于美国肯塔基大学 (University of Kentucky),攻读专业是实验凝聚态物理。目前是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的Laboratory Fellow和专注于引领未来交通的革新储存电池材料的美国能源部首席科学家。张博士拥有二十四年的能源储存器件的开发经验,包括锂离子电池,薄膜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和电致变色器件, 已在权威专业期刊发表250多篇论文和持有23项专利(另有17项专利在审批中)。研究兴趣:金属锂电池,锂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的新型材料及器件;电致及热致储能材料和器件;固态薄膜电池;固态电解质。


Junshan Zhang,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属于信息/数据科学和 ML/AI 的一般领域,包括边缘 AI、强化学习、自我监督学习、世界模型、持续学习、网络优化和控制,以及在互联和自动驾驶汽车、5G 及更高、无线网络、物联网 (IoT) 和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他有幸成为边缘计算和边缘 AI、无线网络的跨层优化和协作中继领域的先驱研究人员之一。


Min Zou, University of Arkansas,主要从事纳米表面工程,微/纳米摩擦学,纳米力学研究。
Yang Tao, 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ndy 整理|高分子科学前沿



科研城邦
服务百万华人学者,见证祖国科研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