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忍无可忍!众多期刊发表声明,对AI执行“禁令”
学术
2025-01-20 08:17
美国
这两年,随着ChatGPT的出现,科研写作中潜在的滥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随着问题的显著,国内外多家知名期刊陆续出台了具体规范,以维护学术诚信,防范学术不端行为。2023年2月,《暨南学报》率先发布《关于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说明》,声明暂不接受任何由大型语言模型工具单独或联合署名的文章,并要求作者如使用相关工具,需明确说明,否则将被视为学术不端行为。随后,《文献与数据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智库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等国内期刊相继发布声明,明确对使用AI生成论文的行为采取严格措施。例如,《图书情报工作》在2023年6月14日发布的声明中指出,论文的主要内容若由AI工具生成,将直接按学术不端处理,并要求作者在论文中明确披露AI工具的使用情况,包括工具名称、版本、具体使用过程及其在研究中的作用。2023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学术出版中AIGC使用边界指南》进一步明确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学术出版中的使用边界,建议研究人员在使用AIGC生成文字或资料时必须披露,否则将被视为学术不端行为。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于2023年5月发布声明,建议作者在投稿时说明AI技术的具体使用情况,明确指出AI及AI辅助技术不得作为论文的作者或共同作者。包括Nature、Cell、The Lancet、JAMA等顶级期刊在内的多家国际学术刊物也发布类似声明,强调人工智能工具不具备作者资格,并要求研究人员在稿件中披露AI工具的使用细节。这些声明体现了全球学术界对AI技术滥用问题的高度重视。
AI生成论文引发撤稿潮
2023年9月,《物理写作》撤回了一篇被发现含有“重新生成回复”(Regenerate response)字样的论文,表明该论文可能存在使用ChatGPT的痕迹。这成为首例因AI生成内容而撤稿的SCI论文。据Nature报道,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逾1万篇学术论文被撤回,其中9408篇由Hindawi旗下出版社撤回。除同行评审欺诈、论文工厂及出售作者身份等常见撤稿原因外,AI生成内容正在成为新的撤稿主因。在撤稿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关于开展撤稿论文自查的通知》,要求高校对已发表论文进行全面自查。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高校已启动内部核查,核实撤稿原因并排查学术不端行为。2023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明确规定,学位论文中如存在抄袭、伪造、数据造假或人工智能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将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证书。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诸多国内学术期刊陆续跟进
2025年1月16日,《高等理科教育》编辑部发布声明,原则上不接受由AI工具署名的论文,并要求论文中标明AI工具的使用细节,特别是生成内容部分需用特殊颜色标注。声明强调,科学研究需遵守严谨性与创新性,任何通过AI工具捷径完成的论文将被视为不符合学术规范。该期刊明确规定,不接受主体内容由AI生成的稿件,并强调若审稿人使用AI工具辅助审稿,需如实披露工具版本及使用情况。未披露者提交的审稿意见将视为无效。针对AI生成内容的学术不端行为,该杂志重申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相关指导原则,并将AI生成内容视为学术不端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正在通过这些声明和具体措施,尝试共同推动形成规范化的AI使用模式,以期维护学术诚信和研究的透明性。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