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学在刚接触SCI、SSCI论文写作时,因为语言使用能力有限,可能会去网上找经验,学习使用一些网友分享的看似简洁有效的“万能句式”。
所谓“万能句式”,是指那些结构固定、词汇通用、能够适应多种情境的句子。
这些句式在一些论文中可能会比较常见,比如“this research examin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it is well-known that...”,以及其他类似的有点标准化的表达方式。
这些句式,看上去挺标准的,似乎能够帮助快速填充文章内容,避免写作时的语言困境,但实际上,过度依赖这些句式会带来许多隐患。
其中包括语言的生动性,以及文章的原创度问题——也就是论文重复率过高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话会影响投稿的成功率,有时可能让论文被直接拒绝。
因此,在论文写作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机械使用“万能句式”,以此确保文章的重复率过关,提升论文的原创性、可读性。
重复率的逻辑
重复率是学术界对论文原创性的重要考核标准之一。
在SCI期刊的投稿过程中,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会使用查重工具如Turnitin、iThenticate等检测文章的重复率。
查重系统不仅会对比期刊数据库内已发表的文献,还会搜索到开放存储库、论文预印本、学术会议论文等。如果你的论文中含有高频次的标准化句式,这些句子就很容易被系统标记为重复内容,进而影响论文的通过率。
虽然各个期刊的具体重复率标准不同,但普遍来说,SCI期刊对于重复率的要求一般控制在15%-20%以下。超过某个期刊设定的标准,论文可能会被退稿或要求修改。
哪些地方爱出重复率
文献综述部分:很多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时,往往会采用类似的句式来表述已有研究的结果和观点。这些表达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重复劳动,但由于这些句式在大量文献中普遍存在,因此很容易被查重系统识别。 方法部分:描述研究方法时,许多研究使用了标准化的实验步骤和流程,这部分的句式和表述方式往往是固定的,也容易出现与已有文献的重合。 结果部分:在展示实验结果时,许多作者采用类似的表达方式,比如“the data shows that...”,“as seen in Figure 1...”,这些句式的使用也可能引发重复率问题。 结论部分:结论部分的总结性陈述往往非常常见,如“this study suggests that...”,“the results indicate...”,这些句式在其他论文中也普遍使用,容易引起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重率率的产生,并不一定都是来自于抄袭,有时候是客观性存的的。但比例一旦过高,期刊还是会无法接受。
怎么注意重复率
针对这种客观性重复率,为了避免其过高,我们应在写作时就有所注意。以下几种方法或者是预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可以留意一下。
增加内容的个性化表达:避免直接复制他人的表述,即使是常见的句式也应进行适当的改写。例如,在介绍研究背景时,尝试通过重新组织结构、调整语气等手段,避免照搬他人的描述。
精准引用与标注:对于引用的部分,应该明确标注出处,并根据期刊的要求进行恰当的引用格式调整。如果是直接引用,要使用引号并注明出处;如果是间接引用或总结他人观点,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加强原创性思维:撰写时,更多地从研究对象、方法、实验设计等方面挖掘创新点,而不是依赖标准化的描述。在此过程中,避免过多依赖于前人的研究框架和结论,尽量提升自己的理论贡献。
使用查重工具进行预检测:在提交之前,可以通过查重软件预先检测论文的重复率,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高重复率部分,并进行修改。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提交后出现重复率过高的情况。
如果你的论文需要查重,或者有论文翻译与语言润色需求,都可以联系我们。科藤学术中心是专业的学术翻译机构,中国翻译协会、美国翻译协会“双会员”单位,同时也是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单位。可联系微信13020262278。